|文 ·本刊記者 智強
經濟數據常常讓人眼花繚亂,
經濟政策時常也是讓人難以理解,
這背后的經濟學道理是什么呢

經濟學家對宏觀經濟形勢的判斷依賴于可靠的數據,但其提出的政策取向,卻是基于不同的經濟思想,或叫經濟學流派。
9月15日,新華社發文稱,近期公布的一系列經濟數據顯示,一度于上半年增速連續回落的中國經濟,正出現企穩向好趨勢。
新華社給出了8大企穩向好數據。
首先是8月份中國官方PMI為51%,連續11個月位于臨界點以上。
其次是出口、消費和投資三個數據呈現出進一步攀升態勢。8月份中國外貿出口同比增長7.2%,增速比上月回升2.1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13.4%,比上月加快0.2個百分點;前8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0.3%,增速比前7月加快0.2個百分點,其中制造業投資增長17.9%,增速較前7月加快0.8個百分點。
再次,信貸投放量和發電量8月份進一步反彈。8月份新增人民幣貸款達7,113億元,較7月份多增114億元,8月末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14.7%,比上月末高0.2個百分點。8月份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13.7%,增速連續4個月回升。
同時,8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10.4%,增速比上月加快0.7個百分點,為年內首次實現兩位數增長。8月份全國財政收入同比增長9.2%,增長步伐繼續擴大。
面對這樣一系列經濟數據,很多經濟學家判斷,經濟回暖向好。國外經濟學家和各大機構也紛紛調高中國經濟增長率。
新一屆中央領導也不斷向外界發布中國經濟企穩向好的信息。9月3日,在出訪中亞四國及出席G20峰會前,習近平主席接受俄羅斯等五國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經濟基本面良好,當前經濟增速放緩是良性調整的結果。雖然存在地方政府債務、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等困難,但問題都在可控范圍,我們有能力處理好。
在習主席接受采訪當日,出席東盟論壇的李克強總理表示,中國有信心,也有能力實現7.5%的經濟增長目標。9月9日,李總理在英國《金融時報》撰稿說:“中國政府明確了經濟運行合理區間的‘上限’和‘下限’,防止過度波動。明確‘下限’是要穩增長、保就業,GDP從以前的兩位數增長到2011年的9.3%和2012年的7.7%,再平穩過渡到今年的7.5%左右,既是經濟規律的趨勢,也是主動調控的結果。明確‘上限’是要防通脹,今年CPI漲幅3.5%左右。使經濟運行保持在這一合理區間,切實防范金融風險,可以給市場和社會一個穩定的預期。”
李總理認為,今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長7.6%;5%的調查失業率和2.4%的通脹率,均處于合理、可控范圍。
然而,9月16日,《21世紀經濟報道》發布了另外一組數據。這組數據顯示,經濟形勢并不樂觀?!?1世紀經濟報道》的數據包括農業使用化肥量情況、工業利潤與市值之困、工業產能過剩之痛、能源消耗非常低效、地方政府債務巨大、金融系統風險積聚、房地產市場積聚泡沫等七個方面,其數據來源是官方機構或經濟學家的測算。例如,關于產能過剩,數據反映,全國24個工業行業中22個過剩;關于政府債務,引用了財政部原部長項懷誠的估計,目前可能超過20萬億元;關于金融系統風險,依據的是中國社科院金融所劉煜輝研究員和野村證券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的測算報告,結果是中國經濟中非金融部門整體債務規模與2012年GDP比值,前者為221%、后者為207%。
此類數據不免讓經濟學家對未來經濟形勢擔憂。
我們的問題是:為什么在中國經濟中會同時出現這樣完全不同的數據?經濟學家對宏觀經濟走勢做出的不同判斷,政府制定宏觀經濟政策時聽誰的呢?

新華社之所以能得到8大向好數據,與之前政府的經濟調控政策是分不開的。今年上半年以及之前的中國經濟一直處在下行之中,這給以“穩增長”為目標之一的新一屆政府帶來了很大壓力。為了穩住經濟,政府不得不動用經常使用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盡管沒搞4萬億刺激“保增長”,但雷同的刺激政策并沒停止,不過是“微刺激”而已,主要還是擴大基建投資。貨幣政策也是擴張性的,這一點從新華社引用的數據可以看出。所以,最近才有了經濟形勢回暖的那些數據。顯然,政府選擇、制定經濟政策的理論基礎是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像中國這樣的強勢政府,在短期內使用凱恩斯主義的辦法,逆向干預經濟,通常是有效果的。但政府若無視市場機制調節經濟的作用,把短期政策長期化,不斷刺激經濟增長,將使經濟陷入不可持續狀態。
《21世紀經濟報道》的數據反映的就是長期問題。當經濟下行與產能過剩、債務風險共存時,凱恩斯主義的短期調控政策通常是無效的。如果消解產能過剩力度過大,經濟增速繼續下行,大量失業和債務危機將會發生,也就是會出現經濟危機,這是政府最擔心的。為了穩增長,政府還是要采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繼續刺激經濟,但這只能緩解一時的經濟風險。長期看,產能過剩、債務風險會更加嚴重。中國的產能過剩越來越嚴重,債務風險越來越大,結構越來越失衡,與長期實行這樣的宏觀調控政策有很大關系。
事實上,中國經濟所面對的困難,已使短期宏觀經濟調控政策陷入兩難選擇。
經濟增長從長期看,一般認為有四個要素:人力資源、自然資源、資本、技術(科學、工程、管理、企業家才能等)。過去我們的經濟增長模式,是政府主導的粗放型增長模式,依靠資源投放、海量投資拉動經濟,造成了現在的資源短缺和嚴重的環境污染等諸多問題。受資源有限和稀缺性的制約,經濟增長只靠資源和資本的投入是不可持續的。所以,中國的經濟發展不得不轉到提高效率和質量上來,這需要加強創新能力,但我們的企業卻面臨著創新乏力的難題。因此,目前政府重要的任務不是繼續刺激經濟,而是如何創造一個很好的創新環境,解決長期發展問題。
不過,短期政策也好,長期政策也罷,政策都要在一定的制度環境下才能發生作用。短期政策按照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的理解,通常需要有一個強勢政府,以便干預經濟;長期經濟增長則不然,它更需要市場機制發揮基礎性作用,政府不能總是人為地干預經濟??紤]到中國目前追求的是長期可持續的經濟增長,而市場經濟制度又未健全,所以,進行徹底的市場化改革已是當務之急。針對中國現實情況,當前的改革重點首先是劃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讓市場發揮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其次是放開價格,除一般商品價格外,要素價格、資金價格(利率、匯率)都應盡快放開;再次是微觀經濟基礎再造,這就要求深化國企改革。同時,加強適合市場經濟的法制建設。
現代市場經濟都是混合經濟,在這里政府并非沒有作用,政府應很好地履行提高效率、增進公平以及促進宏觀經濟穩定與增長的經濟職能,但政府應切記,一切行為都要在法律框架下進行,不要破壞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更不要凌駕于市場之上取代市場,直接進行資源配置。這是現代經濟學對政府行為提出的基本要求。
中國新時代 2013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