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黃萬清
(作者系石阡縣委副書記 、縣長 責任編輯/哈文麗)
隨著貴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兩加一推”主基調和“三化”同步主戰略的強勢推進,石阡縣委、縣政府按照“優環境、強基礎、興工業、壯產業、惠民生、促和諧”的發展思路,圍繞“大”字做文章,瞄準“精”字謀發展,全力發展縣域工業,抓發展拼干勁,搶機遇爭項目,推進了“追比進位”,實現了跨越趕超,撐起了縣域經濟崛起的堅強脊梁。
2012年,石阡始終堅持在項目拉動上做文章,在招商帶動上求突破,在融資撬動上創新招,保持了經濟社會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全年生產總值完成31.4億元,同比增長16.6%;工業總產值完成11.8億元,同比增長17.7%;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8.02億元,同比增長20.1%;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0.6億元,同比增長60.5%;農林牧漁總產值完成19.8億元,同比增長8.5%;財政總收入完成3.4億元,同比增長40.8%;地方財政收入完成2.36億元,同比增長49.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6.03億元,同比增長15.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3990元,同比增長20%;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564元,同比增長17.3%。
2012年,是石阡工業發展逆勢突進的一年。始終正視困難,不甘落后,奮起直追,積極探索縣內縣外“兩條腿走路”的工業發展新模式,與貴州省大龍經濟開發區簽訂了產業發展戰略,闖出了在異地建設工業園區的“飛地經濟”新路,發揮了“四兩撥千斤”的杠桿作用,在困境中實現了突圍。一是園區建設明顯加快。按照“一園四區一飛地”發展布局,強化園區規劃修編,加快園區基礎建設,投入資金3.7億元,完成園區路網、管網、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收儲土地3000余畝,推進3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建設,入園企業13家,建成投產企業4家。同時,貴州省大龍經濟開發區“石阡產業園”加快建設,引進新能源開發、石材加工、環保建材、皮革制造等行業企業5家,正式簽約3家,簽約資金達48億元。二是工業項目快速推進。大關酒業異地改擴建項目順利推進;恒源礦業建成投產,大理石年產量達100萬平方米;盤興、盤江集團管理用房、廠房及基礎建設正在實施;隆泰、西部茶都項目穩步推進;日產3200噸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技改項目規劃選址、占地征補、項目可研等前期工作全面完成。全年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達13.2億元,工業產值達3億元,銷售收入達2億元。
石阡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秦贏政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置夜郎郡,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石阡府。1992年被列為貴州歷史文化名城,1998年被定為革命老區。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萬壽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木偶戲、仡佬毛龍、說春。
石阡資源富集,開發潛力巨大。有世界少有、國內獨有且儲量豐富的地熱礦泉水資源,富含鍶、氡、鋰、鋅、硒等微量元素,屬國際飲用、醫療雙達標礦泉水;有面積居全省第二,獲“貴州三大名茶”的茶葉資源;有儲量豐富的重晶石、錳礦、釩礦、鉛鋅礦、硫鐵礦等礦產資源;有儲量3億多立方,14個品種符合國家A類裝飾材料標準的大理石類石材資源;有以溫泉為龍頭,夜郎古城和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千年古寨樓上、“中國十大非著名山峰”佛頂山、獲“中國鄉村旅游民俗文化飛燕獎”的堯上仡佬族文化村、國家濕地公園及世界最大野生鴛鴦棲息地鴛鴦湖為兩翼的立體旅游資源。
石阡品牌獨特,優勢蓄勢待發。已獲得“中國溫泉之鄉”、“中國礦泉水之鄉”、“中國苔茶之鄉”、“中國長壽之鄉”、“國家級溫泉群風景名勝區”、“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縣”、“中國營養健康產業示范基地”、“中國最佳休閑旅游目的地”、“中國最具投資價值重點縣”、“中國長壽之鄉”等品牌。石阡的資源優勢、品牌優勢已經形成,加快發展的后勁堅實有力。
但是,由于受地理區位等瓶頸制約,石阡的豐富資源優勢沒有徹底轉化為經濟優勢,導致石阡工業“短板”現象日趨嚴重,是全省至今仍沒有實現總體小康的少數縣份之一。一是自然條件差。石阡辦工業成本大大增加;二是交通區位差。目前石阡既沒有鐵路,也沒有高速公路通車,嚴重影響了石阡的投資環境和招商引資能力;三是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因縣域經濟發展能力弱,導致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產業價值鏈短、產品附加值低,缺乏具有較強競爭力和輻射帶動作用的大企業、大基地,吸納就業能力低,勞動力流失問題嚴重。
針對這一實際,石阡縣委、縣政府在多次對上海和山東等地就“飛地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學習考察后,結合石阡縣和銅仁市工業發展實際,提出了“借船出海”、“借梯登高”發展“飛地經濟”的戰略思路,得到了銅仁市委、市政府的的高度肯定,并獲大力支持。
2012年8月24日,石阡縣與貴州大龍經濟開發區簽訂了合作框架協議,貴州大龍經濟開發區在園區內先規劃10平方公里的土地給石阡縣建設“石阡產業園”,按照貴州大龍經濟開發區的規劃功能進行分期、分批次、分條塊建設,力爭在“十二五”期末,實現累計工業固定資產投資300億元,累計建成標準廠房50萬平方米,招商引資450億元,工業產值350億元以上。此舉源于石阡對自己準確的戰略定位:
從“雙贏”上定位。石阡縣頭頂11個國字號桂冠,資源富集、發展潛力巨大。本著“互惠互利、優勢互補、聯合發展、共同繁榮”的原則,石阡在貴州大龍經濟開發區建立“石阡產業園”,不但將集聚效應帶給了大龍,為貴州大龍經濟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奠定了基礎,而且還將青山綠水留給了石阡,為石阡打造“生態大縣、文化大縣和旅游大縣”提供了環境保障。最重要的是將石阡融入到經濟活力迸發的長三角、珠三角地區,此舉必將大大增強發展動力,拉動發展后勁,凸顯發展優勢。
從效益上定位。石阡縣與貴州大龍經濟開發區合作共建產業園區,“石阡產業園”可以在很短時間內迅速提升發展能力,實現發展水平的整體躍升。石阡經濟發展既需內力推動,也要外力相助,而“飛地經濟”就是加快石阡經濟發展強有力的“助推器”。
堅持解放思想,著力營造“飛地經濟”發展氛圍。要大力轉變固步自封的觀念,樹立合作共贏的理念,消除“肥水外流”的顧慮,充分認識發展“飛地經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著力從大龍和石阡乃至周邊縣、鄉(鎮)的發展大局出發,敢于犧牲局部利益,積極推進跨區域合作,通過區域合作實現兩地優勢互補,促進大龍與石阡經濟調整優化配置;充分發揮大龍打造黔東樞紐城市和黔東門戶工業新城堅實的基礎作用,全力使交通條件落后,工業基礎薄弱的石阡找到很好的工業發展平臺和撬動跨越發展的支點;同時,通過此舉對推動貴州大龍經濟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開發區、武陵山區域扶貧開發試點示范園區和貴州省“三化”同步推進示范園區奠定基礎,增加砝碼。
堅持科學分配,真正實現“飛地”模式為我所用。要在GDP計算、稅收分成等方面確定合理的分享比例,使“飛地”關系雙方互惠互利、成效雙贏,最大限度地激發雙方合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一是在共建方式上,大龍經濟開發區負責“石阡產業園”內的征地、拆遷、補償安置和“七通一平”工作,相關費用由“飛出地”石阡負責。二是在管理方式上,以“飛出地”石阡為主,貴州大龍經濟開發區協助共同組建管理團隊,決策和執行由“飛出地”石阡負責,貴州大龍經濟開發區負責協調和服務,并根據產業園區工作需要,雙方互派干部進行掛職鍛煉培訓,依托職業教育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為產業園區輸送合格的產業工人。三是在稅費分享方式上,“石阡產業園”按年度付大龍經濟開發區管理費,管理費額度以石阡當年入區企業的實績和大龍經濟開發區支持投入的工作強度為依據;“石阡產業園”內的相關指標(固定資產投資、招商項目、標準廠房建設、工業總產值和相關稅收)等列入石阡考核統計范圍;“石阡產業園”引進企業所產生的稅收全部歸屬石阡縣。
堅持政府推動,建立健全“飛地經濟”發展機制。“飛地經濟”的主管政府既是利益的享有者,更是合作工作的倡導者和推動者。貴州大龍經濟開發區和石阡縣以及銅仁市政府進一步完善了合作機制,形成組織領導和協調機制,開展互訪交流和建立定期溝通機制,建立政府間的合作與交流機制。
堅持改革開放,積極拓寬“飛地經濟”發展空間。“石阡產業園”不但要積極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讓需要的企業“飛進來”,還要大手筆打通石阡至大龍的快速通道,盡快使石阡工業園區和“石阡產業園”連接起來,使之成為工業強縣的主戰場,招商引資的主平臺,產業集群的主陣地,并積極引導“石阡產業園”的優勢企業“飛”到石阡,使石阡本地的豐富資源“飛出去”,把“飛地經濟”做大盤活,促進石阡工業園區和“石阡產業園”產業錯位、集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