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理事會第八次部長級會議上,八個理事國宣布批準中國、印度、意大利、日本、韓國和新加坡加入為觀察員。北極理事會是由加拿大、丹麥、芬蘭、冰島、挪威、瑞典、俄羅斯和美國等八個北極國家組成的政府間論壇,于1996年9月成立,是一個高層次國際論壇,關注鄰近北極的政府和本地人所面對的問題。其宗旨是保護北極地區的環境,促進該地區在經濟、社會和福利方面的持續發展。
北極的海冰融化,可以每年節約數十億美元的航運捷徑,打開了開發北極豐富資源的大門,因此引發新一輪對北極主權的爭奪戰。但北極環境改變,會危及當地土著居民的生活和珍稀動物的生存,北極冰雪融化還會使海平面上升,威脅平均海拔較低的國家和地區,而且北極油氣資源的開采還會使北極環境遭到進一步破壞。北極理事會對于解決北極資源開采沖突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有發言權。
德國之聲電臺網站報道,隨著北極冰蓋的加速融化,越來越多的國家想要加入北極理事會。目前,北極理事會依然還是少數高緯度國家的專屬俱樂部,其中包括北冰洋沿岸國家加拿大、美國、丹麥、挪威、俄羅斯以及冰島、芬蘭和瑞典。
美國極地問題專家米科·梅雷德認為,目前中國、印度、日本、韓國、新加坡等亞洲國家的經濟非常依賴于可靠安全的海運貿易航路,因此有充分的理由申請北極理事會觀察員資格。梅雷德表示,北極理事會吸納的利益相關群體越多,其重要性就越大,“誰控制了北極,誰就控制了世界”。

“歐盟—北極論壇”秘書長斯特芬·韋伯特別指出,中國企業已經計劃在格陵蘭開采礦產,在冰島修建港口,中國在北極地區已經擁有實際影響力。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報道,八個理事國進行了激烈辯論,中國是申請加入名單上最有爭議的,但是他的候選身份獲得了所有北歐國家的支持,而俄羅斯與加拿大在辯論中曾表示不同程度的反對。雖然最后中國等國獲得批準成為正式觀察員,但他們將受到一份新制定的“觀察員規則”限制,這份規則包括了俄羅斯和加拿大的一些要求。他們可以參加所有的會議,但部長級會議除外,且沒有決定權。隨著北極冰塊繼續融化,它將成為更快捷的歐亞航行通道,加之其包括石油在內的豐富資源蘊藏,北極被視為一個越來越具有戰略地位的地區。
路透社報道,北極理事會批準吸納中國和印度作為正式觀察員國,反映出國際上對北極貿易和能源潛力的興趣日益濃厚。原住民團體表示擔心觀察員國的數量可能會沖擊到他們的發言權,因原住民的傳統文化會受到各種可能涌入的石油和礦業計劃的威脅。北極理事會裁定,歐盟的觀察員國身份還需要等理事會的最終決定。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中國和亞洲其他四國獲得了北極理事會的觀察員身份,從而加入這一決定北極地區未來政策的主要團體。該決定增加了北極理事會的全球影響力,確保它將是北極問題上主要的政策制定機構。但這也意味著,遠離北極冰層的國家將發出自己的聲音,而加大北極開發利用力度的行動有可能引發爭議。
中國新時代 2013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