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耿秋

“到2030年,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總投資中的比重將超過一半,而在全球資本存量中所占的比重也將顯著上升。”
——這是世界銀行在《未來的資本:相互依存世界中的儲蓄與投資》報告中所提出的預測。這份報告探討了未來20年全球投資、儲蓄和資本流動模式的變化趨勢。世行預計,到2030年,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投資中的比重將從2000年的五分之一上升至五分之三,而占全球資本存量的比重將從目前的不到三分之一升至二分之一。報告認為,這些年來,發展中國家生產率的提升、日益融入全球市場、良好的宏觀政策以及教育和健康的改善,加快了經濟增長并創造了大量的投資機會,促使全球經濟重心向發展中國家轉移。

“中國金融業將擺脫千行一面的局面,各自有各自的風格。”
——這是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5月17日在上海舉行的第六屆富國論壇上所闡述的觀點。他指出,“大概過去兩年時間是中國經濟發生深刻轉變的時期,中國告別了兩位數高速增長時期,轉為7-8%的中速增長時期,中國經濟從此進入新階段。這樣一個新階段,類似于日本和1998年以后的韓國。在當時的日本、當時的韓國,城市化率達到70%以上,而中國只有56%。在城市化率還沒有達到很高水平時,經濟就開始減速,就說明我們的體制安排有問題,從而在不應該減速的時候進行減速。”

“在某些環境下,采取更多的非傳統措施或許是合適的,但卻可能出現回報遞減的局面,因此需要對采取這些措施所能帶來的好處與其潛在成本作出權衡考量。”
——這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5月16日發布的研究報告中所闡述的觀點。報告稱,采取更多“量化寬松”措施的風險包括可能會觸發更加激進的冒險行為,從而導致金融穩定性受到破壞,同時導致改革措施被推遲,還可能帶來不穩定的資金流動等后果。報告顯示,美聯儲、英國央行、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所采取的債券購買措施起到了恢復金融市場功能的作用,在利率接近于零的情況下提供了融通性。報告指出,全球資產價格都因此受益,新興市場的資本流入增長。

“中國的13億人口終于開始看到了自己的潛力,經濟開放給人們帶來了這個機會。”
——這是美國當地時間5月2日下午,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股東大會的第二天,該公司董事會主席巴菲特接見全球媒體時所闡述的觀點。巴菲特說:“如果我在美國造一條鐵路需要3年,在中國可能只要6個月,在印度則要花上12年。” 隨后巴菲特就中國房地產市場價格高漲的同時股市低迷不振的情況也闡述了觀點,他表示,每一個市場都有其周期性,市場總是有起有伏。不管中國的經濟發展如何迅速,中國股市也一定會碰到高潮和低谷。

“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決定了中國的經濟必然從兩位數的高增長走向增長放緩的平臺。”
——這是國務院參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譽所長夏斌日前針對中國當前的經濟形勢給出的判斷。夏斌于同時也發布了題為《尋求經濟改革突破口——2013中國宏觀經濟形勢解讀》的演講報告,對中國當前經濟形勢進行判斷,并給出了相應對策解讀。夏斌強調,相對于過去高增長帶來的泡沫與風險壓力,穩住7-8%的經濟增長的同時,很多系統性風險將逐步暴露。對此,中國政府應該在堅持結構調整不動搖和保持經濟中速增長的前提之下,逐步去釋放、消化并擠出已經形成的系統性風險和泡沫。

“美國經濟正在增長,但增長的速度不夠,無法按我們希望看到的速度來壓低失業率”。
——這是前美聯儲主席保羅·沃克爾(Paul Volcker)日前所闡述的觀點。他指出:“失業率之所以正在下降,是因為勞動力人口并未增加,而就業人數略微有所增加。但是,距離失業率達到令人滿意的水平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他預計,美國失業率至少在未來兩年時間里仍將維持在高于6%的水平。據美國勞工部此前發布的報告顯示,4月份美國失業率為7.5%,低于3月份的7.6%,也低于去年同期的8.1%。美國失業率上一次達到低于6%的水平是在2008年7月份。
中國新時代 2013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