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鴻波
(漢中市煙草公司 南鄭分公司, 陜西 南鄭723102)
20 世紀90 年代后,發展知識經濟和循環經濟成為國際社會兩大趨勢。 我國1998 年引入德國循環經濟概念確立“3R”原理(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的中心地位,陸續從可持續生產的角度對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進行整合、從新興工業化的角度認識循環經濟的價值、 將循環經濟納人科學發展觀確立物質減量化發展戰略,2004 年提出從不同的空間規模(城市、區域、國家層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中央提出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而循環經濟3R 原則在農業上有著廣闊的應用空間,要努力做到“九節一減”(節地、節水、節種、節肥、節藥、節電、節油、節柴(節煤)、節糧、減人),建立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 2006 年全國煙草工作會議期間,《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倡議書》向全行業發出號召,明確了行業科技發展的四項重點任務,其一即是“加強循環經濟研究適應和滿足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需要”,對“生態農業”和“生態工業”作出了明確指示,要求煙草工作者要深入研究推廣“煙草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生物降解膜和煙田廢棄物無污染利用等技術”。
如云南玉溪莊園的發展模式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它是中國第一座有機煙草莊園,秉承“煙田是第一車間”的理念,以品牌為導向將莊園經濟模式、有機煙葉種植和煙葉GAP 管理模式有機結合,形成一個指向性強、安全、循環的煙葉生產體系。 在遠離城市、工業和現代交通喧囂的高原山間小盆地將玉溪好山好水好生態對優質煙葉的貢獻作用發揮到極致,推廣使用農家肥、人工除草、人工滅蟲、生物防治病蟲害、秸稈還田等技術,構建了“水—旱”(煙葉—除蟲菊—水稻—除蟲菊—煙葉輪作)、“旱—旱”(煙葉—綠肥—甜脆玉米—綠肥—煙葉輪作)輪作技術體系,完善“煙—牧—菌—沼”循環農業模式。有機莊園模式的實踐源于生態系統理論,它以有機農業為起點、以食物鏈和能量傳遞金字塔理論來設計,通過農業生態系統內部以及與農業相關產業之間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來建立的一種集景觀、產業、居住于一體的復合有機體,是一個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系統,將有機生產、有機生活、生態保護相結合,借助有機生產技術使當地農副產品生產與莊園文化、觀光休閑、旅游環保、科普教育、農事體驗等融于一體,是人與自然和諧的一種農業循環經濟模式。
隨著食品安全與人類健康課題研究的深入,綠色、生態、有機的食品需求日益強勁,而作為食品營養之源的土壤因受到現代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廢棄物、地下水、重金屬、化學藥劑、大氣、基因污染等方面的點源、面源污染越來越嚴重。 作為“卷煙上水平”戰略最為基礎的原料保障上水平工作,對山地煙區生產的綠色、生態甚至有機的優質特色煙葉十分青睞,努力開發生態環境好、環境污染少、風格特色明顯、商品外觀優良、化學成份協調的山地煙葉,并使之成為農民增收、農村致富的“黃金葉”是探索煙葉生產的循環經濟模式的重要課題之一。陜南山地煙區在清潔生產方面, 面臨著煙田土壤-水分系統污染的潛在威脅,如何通過一系列適用簡易技術的推廣應用,將煙田廢棄物利用、生態資源利用、生活廢棄物利用與煙葉生產以及煙農生活的重要環節相結合,積極探索煙葉生產循環經濟模式,在穩定產區發展、保護產區生態環境、開展非煙經營提質增效、謀求現代煙草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等方面具有實踐價值和現實意義,同時也豐富了現代煙草農業循環經濟模式的理論內涵。
調查顯示,陜南山地煙葉生產循環經濟模式的構建可在以下方面進行研究性突破:
1)綜合考慮陜南山地煙區育苗季節低溫寡照、烘烤燃料成本上升、煙田作業路窄路少、生產生活廢料處理不良、煙農生產模式單一低效化、農家有機肥源嚴重不足、化學肥料及農藥過量施用、煙農老齡化與婦幼化等系列現實問題,構建煙田及周圍環境產生的生物質廢料的循環利用模式,提倡煙草農業資源利用的新模式,追求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集成和最大獲得。
2)生產綠色、生態、有機特色煙葉的基礎就是確保煙區環境持續優化,根據陜南山地烤煙產業開發優質特色煙葉基地單元、烤煙產業整體升級提質增效的總體要求,挖掘秦巴山地煙區優越的生態區位價值,力求借助循環經濟的思維模式和技術要求裝備秦巴山地現代煙草農業。
3)以“3R”原則(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認真調查、分析和探究陜南山地煙區煙葉生產傳統模式中生產生活過程產生的生物質廢棄物和可燃廢棄物,挖掘和構思以資源循環利用為核心的煙葉生產循環經濟模式。
4)構建和實施以煙田廢料(底腳葉、廢棄頂葉、花杈、煙芽、上部鮮嫩煙稈、田間雜、周遭環境的荒草及枯枝敗葉等)和家庭生產生活廢料(人蓄糞尿、生活污水、廢棄烤后煙葉、林業和多種經營廢棄物等)為原料的沼氣化處理技術,為煙田土壤改良提供優質的沼渣沼液、為煙葉烘烤提供熱能需求、為育苗提供優質營養液和增溫熱能,也可為家庭生活提供熱能或光能。
5)構建和實施煙葉生產與綠肥種植結合的種植模式,按照煙葉綠肥種植面積比例20:1 的規模利用優質煙田(種植煙葉)和落荒林坡地(種植綠肥)資源,同時可利用采后煙田種植蘿卜、黑麥、苜蓿、越冬蔬菜等擴大肥源供給,為“以煙為主、肥源緊缺”的傳統模式解決有機肥源問題,可設計對比試驗(循環模式、傳統模式)測量經濟效益和土壤改良效果(檢測土壤樣品的生物理化性質)。
6)構建和實施以“煙稈生物碳肥料轉化技術”和“有機物料養殖業過腹還田技術”為核心的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技術,以前者提高化學肥料利用率和有機肥礦化利用率,由后者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和腐殖酸含量, 綜合利用二者長處改善土壤理化性質和根際微生物特性,保證生產優質特煙葉甚至有機煙葉的物質基礎良好, 可設計對比試驗(新技術、傳統技術)測量經濟效益和土壤改良效果(檢測土壤樣品的生物理化性質)。
7)家庭農場非煙經營與農業資源可持續(循環)利用是需要關注的另一個重點。陜南山地煙區多因地塊零星分散、田間道路窄小、煙農老齡化嚴重、機械化使用率低,但近年煙葉價格上漲較快推動了規模性擴大再生產,煙葉田間運輸成了最大的難題之一。 綜合運輸機械和牛車的實用性、安全性、便捷性以及“養牛同時可以解決有機肥源問題”,建議構建了“養牛產糞、牛車運輸”模式以便更加適應山區地理條件和煙農生產現狀,逐漸建成“煙葉生產/綠肥種植-牛(羊/雞)圈養-生產糞肥-糞肥還田養土促煙”的循環經濟鏈條。 1 個25 畝規模煙農家庭農場種植1 畝綠肥、利用1 畝林荒坡地至少可以承載1 頭牛、10 只羊、30 只雞的非煙經營項目, 每年的效益也是不低于20000 元的,同時發揮了“牛”在煙葉生產各個環節的運輸作用,安全便捷、生態低碳。
8)研究一個煙葉生產循環經濟模式在一個技術周期內效益估測,從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對其評價和完善,強化循環經濟模式系統的穩固性、科學性,優化循環經濟模式技術的實用性、高效性,可以向更深、更高層次挖掘與煙葉生產相關的農業資源利用模式。
結合陜南煙區的農業資源優勢和構建煙葉生產循環經濟模式的現實需要,可以初步構建如下模式(如圖1),根據該模式初步獲得的試驗數據,可以預測出效益產出。

圖1 陜南山地煙葉生產循環經濟模式
1)在認真調查、分析和探究傳統模式時不難發現,煙草農業生物質廢棄物和可燃廢棄物利用方面空間很大,挖掘和構建以資源循環利用為核心的煙葉生產循環經濟模式是一個符合現代煙草農業發展方向的重要課題。
2)實施以煙田廢料和家庭生產生活廢料為原料的沼氣化處理技術,相關數據驗證其在土壤改良、烘烤供熱、育苗增溫、生活供熱等方面有積極意義。按照50m3的標準池,每次投放500-1000kg 秸稈(干),北方地區5-9 月產氣率4-8m3(氣)/d/標準池, 沼氣熱值為2.08-2.36WJ/m3(約等于0.7kg 標準煤熱值),熱效率為60%,每天產氣可折算標準煤84-168kg,理論上可供1 個密集烤房需要(每爐按照6 天750kg 煤); 如3 月育苗時間按照30%的產氣率折算標準煤42-84kg標準煤,按照每焦耳熱量可加熱1m3空氣升1℃,該標準池產生的熱量可使得30 個大棚保持在25℃左右(大棚體積按照1000m3,熱保持效率按照50%)。
3)實施和推廣煙葉生產與綠肥種植結合的種植模式,擴大綠肥供給,不但解決了有機肥源問題,還通過“煙稈生物碳肥料轉化技術”和“有機物料養殖業過腹還田技術” 等技術提高了土壤有機質含量, 對比試驗測量的數據按照每片葉干煙保守增產0.3g,每株20 片,每畝1100株,畝增產量6.6kg,按照近年均價22 元/kg,畝增效益145.2 元,如配套技術成熟推廣后按60000 畝計,增產效益為0.792萬擔/年、871.2 萬元/年,土壤改良效果檢測的土壤pH、CEC、有機質含量、團粒結構豐富(土壤容重)等指標均有改善和提高,肥力養分均衡協調性、生物多樣性、土壤活性、 生態平衡與可持續發展能力均有向好趨勢。
4)以“養牛產糞、牛車運輸”模式為核心的煙農家庭農場多種經營與農業資源可持續(循環)利用促使形成“煙葉生產/綠肥種植-牛(羊/雞)圈養-生產糞肥-糞肥還田養土促煙”的循環經濟鏈條,預測該模式的經濟價值為23750 元/戶年(1牛蓄力價值200 元/畝×25 畝=5000 元,運輸價值2000 元,10 只羊價值8000 元,30只雞價值3000 元,有機肥價值25 畝×150 元3750 元,經濟作物套種25 畝×80 元=2000 元)、社會價值(安全價值5000 元/戶年)、生態價值(環境治理成本2000 元/戶年),三大效益年均價值30750 元/戶。
[1]吳先華,等.循環經濟理念在發展現代煙草農業中的應用[J].現代農業科技,2008(10).
[2]王興志.循環經濟在煙草行業中的運用[J].現代商業,2010(8).
[3]盛凱.秸稈用于沼氣發酵原料最優工藝參數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