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顰
(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蘭州730021)
本次資料處理在選用處理模塊時,主要針對本區原始資料的主要特征以及本次所承擔的地質任務進行選擇的,并對處理中選用的各個模塊進行了充分的測試, 最終選用了適合本區資料的最佳處理模塊。同時,對選用的最佳處理模塊進行了一條地震線的實驗處理,分析試驗線所得地震時間剖面后最終選用了處理流程地震資料處理流程圖:

圖1
本區的觀測系統,除了采用繪制檢炮檢分布圖、線性動校進行檢查之外,還利用交互初至波逐炮檢查初至時間,同時利用軟件自動檢查與單炮人工逐一對比,為了消除野外施工帶來的誤差必須使炮點和檢波點位置歸于其真正的位置,因此,必須校正檢查中位置不準確的炮位置和檢波點位置。
本區地形起伏較大,高差達五百多米,因此靜校正問題是本次處理的難點和重點,只有做好靜校正,才能實現同相疊加,才能提高地震資料的成像精度。在處理過程中,利用綠山靜校正軟件,進行折射波靜校正,基準面為900,替換速度為1900,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由于地層的吸收引起地震波的衰減,在原始地震記錄上能量差別較大,通過真振幅恢復,使得地震記錄上下能量均衡,對原始單炮上的噪音進行分析并采取有效方法去除。
通過求取地震子波在原始地震記錄上利用該子波對原始地震記錄進行反濾波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對子波進行整形,對子波的振幅譜和相位譜進行校正以展寬頻譜、提高分辨率和衰減多次波。 在處理過程中通過試驗進行了多種反褶積測試,最后采用了地表一致性預測反褶積。 經過反褶積處理后,由于較好的調整了由于地表因素變化導致的子波振幅與相位不一致的現象,從而有效的改善了剖面波組的特征并進一步提高了分辨率。
影響疊加效果的最關鍵因素就是速度拾取的的是否準確。為了有效的確保速度分析的精度和準確性以提高地震資料的成像質量,必須保證速度解釋的準確性,本次充分利用處理系統速度分析的交互能力并結合速度掃描和剩余靜校正,并對速度分析進行多次迭代。
將各炮點和檢波點的每一道與其對應的CDP 道集的疊加模型道相關,以模型道為期望輸出并利用同濟的方法分別求取各炮點、檢波點的靜校正量,將所計算的靜校正量運用到二次動校疊加后,求取更為精確的模型道,做二次迭代,以便得到更為精確的結果即為地表一致性剩余靜校正技術。 為了提高地震記錄的信噪比,在處理過程中采用了多次迭代自動剩余靜校正。
疊加后的剖面仍然存在一些隨機噪音,因此疊后進行隨機噪音衰減。
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本次資料的分辨率和剖面質量,疊前采用了野外靜校正、地表一致性褶積以及常速掃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選取恰當的去噪方法以及參數,疊前采用了真振幅恢復較好的壓制了干擾波,為了有效提高剖面的信噪比,疊后又采用了隨機采用了噪音衰減,因此,能夠清楚的呈現主要反射層的成像效果。
2)由于疊前采用了地表一致性反褶積技術,不僅有效的壓制了剖面低頻干擾,更有效的補償了高頻信號以及展寬了頻帶。 處理的剖面不僅具有較高的分辨率,而且層次也十分清晰。
3)最終處理的剖面歸為非常準確,并且目的層具有良好的連續性,斷點也十分清楚可靠。
4)經過細致、認真的處理工作,獲得了較好的處理成果。對144 條測線共1802.005 千米的二維地震時間剖面按 《煤炭煤層氣地震勘探規范》進行了質量評價,其中:
Ⅰ類時間剖面930.665 千米,占剖面總長的51.65%。
Ⅱ類時間剖面592.965 千米,占剖面總長的32.91%。
Ⅲ類時間剖面278.375 千米,占剖面總長的15.45%。
Ⅰ+Ⅱ類時間剖面之和為1523.63 千米,占剖面總長的84.56%。符合《煤炭煤層氣地震勘探規范》Ⅰ+Ⅱ類時間剖面占剖面總長80%的要求。
通過對處理流程及參數的認真分析認為,處理流程及參數選擇合適,經過處理,面波及隨機干擾得到較好的壓制,主要反射波齊全,能量強,連續性好,信噪比高,分辨率高,地震地質現象顯示清晰可靠,處理效果良好,能滿足所承擔地質任務的要求。
[1]武喜尊.τ-P 變換在煤田地震勘探資料處理中的應用[J].中國煤田地質,1994-06-30.
[2]劉益永.吉林舒蘭煤田地震勘探資料處理效果分析[J].地質與資源,2013-06-15.
[3]楊光明.山區煤田地震勘探資料處理技術[J].煤炭技術,2010-06-10.
[4]劉天放,張愛敏,崔若飛.DMO 在煤田地震勘探資料處理中的應用[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995-03-30.
[5]王剛,王存山.煤田二維地震勘探的變觀[J].河北煤炭,2008-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