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連濤
(青海省公路建設管理局,青海 西寧810008)
按照國際隧道協會(ITA)定義的隧道的橫斷面積的大小劃分標準分類:分為極小斷面隧道(2~3m2)、小斷面隧道(3~10m2)、中等斷面隧道(10~50m2)、大斷面隧道(50~100m2)和特大斷面隧道(大于100m2)。本文主要針對斷面面積在80~130m2內的隧道進行討論, 研究此范圍內隧道V 級軟弱圍巖地段施工工藝。
目前,隧道V 級軟弱圍巖段設計常用的施工方法為CRD 法(交叉中隔壁法),該施工工藝經過多年實踐運用,已然成為較為成熟的施工工藝,具有安全系數高,支護穩定的特點,但此工藝存在施工進度緩慢及工程投入較大的弊端, 這點在V 級軟弱圍巖所占比例較大的隧道尤為明顯。
三臺階七步法施工為近年采用較多的施工工藝,在原有分部開挖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施工進度較快,工程機械設備投入相對較少,但在支護的整體穩定性上尚需提高。
在建的青海S309 線多雜公路長拉山隧道工程, 采用二級公路標準,按照單洞雙向行駛設計,單洞跨度10m,斷面面積95m2,隧道長度2400m,洞口海拔高度為4493m,屬于高寒公路隧道。 隧道進出口段V級軟弱富水圍巖段長度320m,此段施工對工程進度影響較大,是前期施工的重難點之一,所以有必要進行施工工藝的對比分析,確定最佳施工方案,以加快工程進度。
實際施工中,進口開挖采用CRD 法施工,出口開挖采用三臺階七步法施工,根據施工實際需求,配備足額的人員、機械、設備,使進出口均保持正常施工狀態,保證對比分析數據更加真實有效。
為了對比分析更加直觀,先簡要的介紹下兩種施工工藝:
如圖1 和圖2 所示,CRD 法是在軟弱圍巖隧道中,先開挖隧道左側的①、②部分,施作部分中隔壁和橫隔板,再開挖隧道右側的③、④部分,完成橫隔板施工,最后進行仰拱開挖的施工方法,該工藝將隧道開挖分為五部分進行開挖,每一部分都獨立成環,保證了支護的穩定。
三臺階七部法是將隧道開挖總體上分為三個臺階,每個臺階封閉成環。 先進行拱部開挖,施作上臺階臨時仰拱,再開挖中臺階②、③部分,④部開挖完成后,根據圍巖及監控量測結果有選擇的施作中臺階臨時仰拱,然后開挖下臺階⑤、⑥部,最后進行⑦部仰拱開挖。 三個臺階分部施工,平行作業,能顯著提高施工進度。
2.1 對比分析依據
(1)設計文件及現場勘查發現,進出口段圍巖及水文條件基本相同,施工環境基本一致;
(2)根據施工需求,配備足夠的人員、機械設備及材料,盡量使進出口施工保持在正常施工狀態下, 并將各種意外事故情況記錄詳細,便于分析;
(3)從經濟性和安全性兩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 經濟性主要包括施工所用人員數量、機械設備投入、材料使用以及施工進度情況;安全性主要是開挖過程中支護及圍巖的穩定狀態和塌方情況。 以此為依據,分項進行對比分析,確定最合理的施工工藝。
2.2 經濟性對比
2.2.1 施工人員數量對比
施工人員均按照3 個作業班平行作業的方式進行配備,以實際投入人員數量為對比依據。

表1
2.2.2 機械設備投入對比
以實際投入施工的機械設備為對比依據。

表2
2.2.3 材料使用情況對比
參考設計,對增加的臨時支護材料用量進行對比。

表3
2.2.4 施工進度情況對比
經過一個月的施工, 進口段完成開挖掘進34m, 日平均進尺1.13m,出口段完成開挖掘進48m,日均進尺1.6m,三臺階七步法較CRD 法,施工進度快。
以上幾點充分表明,三臺階七步法在實際施工中,從經濟型上考慮,投入人員、機械設備相對較少,節約了部分材料,更重要的是能加快施工進度。
2.3 安全性對比
2.3.1 支護及圍巖穩定性對比

表4
2.3.2 塌方情況對比

表5
在安全性上,三臺階七步法要低于CRD 法,存在收斂變形較大,及因拱部開挖面積較大易產生塌方的缺點,在施工中,應做好超前支護及監控量測工作,避免出現安全事故。
2.4 通過以上對比分析, 三臺階七步法在經濟性上要優于CRD 法,盡管存在安全性較弱的缺點, 但只要加強超前地質探測及超前支護,做好監控量測工作,應該可以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
三臺階七步法可以運用于隧道V 級軟弱圍巖地段的施工, 是目前國內隧道V 級軟弱圍巖施工工藝的一種創新, 在大斷面及特大斷面隧道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推廣,從創新中尋求效益,減少了項目投資,加快了施工進度,在隧道施工工藝創新創效上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1]陳建鋒.三臺階法在軟弱圍巖隧道開挖施工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西部科技,2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