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榮
新疆哈密地區巴里坤縣人民醫院外科,新疆哈密839200
股疝是現代臨床中發病率較低的腹外疝,傳統的治療股疝最為有效的方式為有張力的股疝修補術,患者在進行治療之后的復發率較高。近些年來,隨著無張力疝修補術在臨床中的廣泛應用,使其得到了眾多醫務工作者的關注。然而,無張力疝修補術在治療的過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患者的異物感較為明顯,可能壓迫到患者的股靜脈等。為了進一步拓寬股疝的了臨床治療手段,為了研究并探討無張力疝修補術手術治療股疝的臨床治療安全性和有效性,以為臨床治療提供科學依據,該院特在2009年10月1日—2012年4月1日期間開展了該組研究,并對其中治療組的50例患者運用了無張力疝修補術的方式進行了手術治療,療效確切,特作出具體的研究報道如下。
該院一共收治了股疝患者100例,將上述的100例股疝患者作為本組研5究的主要研究對象,其中,男性為54例,女性為46例,年齡最大的患者為72歲,年齡最小的患者為34歲。該組的所有研究對象中,單純性股疝患者為48例,另外有5例患者為股疝與斜疝并存的患者,并發嵌頓疝的患者為17例。患者股環口最小的直徑為1.3 cm,最大的直徑為2.1 cm。將上述的所有研究對象進行相應的分組處理,并運用科學的統計學方法將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有效的分析和對比,在確認其無顯著性差異的基礎上開展進一步研究。
對照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方式:傳統手術治療;治療者患者的臨床治療方式:無張力疝修補術,其具體的治療過程如下:
患者應運用硬膜外麻醉的方式,在其內外環間的腹股溝處切開皮膚、皮下、腹外斜肌腱膜,游離其子宮圓韌帶或精索,并將其向下方的方向牽引。在患者的腹壁下動脈內側切開其腹橫筋膜,使腹膜與腹橫筋膜之間的間隙充分的顯露出來,游離出疝囊。確定患者腹壁下血管的位置并運用小拉鉤牽開,之后分離患者的腹膜前間隙,之后把內置記憶彈力的雙層聚丙烯下層補片置于腹膜前間隙內。提拉固定帶使補片的貼膜緊緊貼住患者的腹橫筋膜,同時將食指伸入到定位帶中并滑動以將補片充分展開。在補片與患者趾骨疏韌帶縫合一針,將固定帶縫合于聯合腱與腹股溝韌帶上,并剪掉其中的多余部分。盡量修復好患者的腹橫筋膜,將預裁加強上層平片放置于患者的子宮圓韌帶或精索的后方,鋪平之后在周圍進行較為妥善的縫合與固定。最后,將患者的子宮圓韌帶或精索放置于原位,間斷縫合腹外斜肌腱膜,逐層縫合切口。
該組研究所運用的統計學軟件為SPSS16.0,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臨床治療的有效性對比顯示,治療者50例股疝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其中,治療顯效的例數為32例,治療有效的例數為16例,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達到了96%,與對照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84%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比[n(%)]
傳統的觀點認為,股疝與腹股溝疝是兩組不同的疾病類型,然而,現代解剖學的相應觀點卻認為股疝與腹股溝疝具有相同的發病基礎,而二者共同的發病基礎均來自于恥骨肌孔。所謂的恥骨肌孔主要是一個位于在患者下腹壁之前與骨盆相連水平的卵圓形裂孔,而此區域則被腹股溝韌帶跨越并且分割,而精索及髂股血管則橫貫其中,由于該區域缺乏肌層,僅僅由一層腹橫筋膜來承受患者腹內的壓力,而當其薄弱或者極度缺損的時候,腹內的內容物便由此突出出來。所以,腹股溝疝和股疝的有效處理方式應該修補患者的部分或全部恥骨肌孔。而我們一般所運用的腹膜前無張力疝修補術,即在患者的腹膜前間隙放置一個補片,對包含了直疝、股疝以及斜疝在內的3個潛在的缺損區域恥骨肌孔的位置進行腹橫筋膜的整體修復,符合患者腹壁和解剖學的生理結構,是一種最為理想的治療股疝的方式。
運用無張力疝修補術的方式來治療股疝還具有如下的優點,即復發率較低:患者的股疝與腹股溝疝和斜疝是并存的,而運用腹膜前腹股溝疝修補術可以運用較為寬大的補片在患者的腹膜前間隙之內將其骨環、內環與海氏三角同時進行修補與加強,術中視野廣闊、探查范圍較大,進一步降低了該項手術術后的復發率;異物感較輕:運用腹膜前無張力疝修補術在患者的腹膜間隙放置補片,位置較深,且不易移位和卷曲,符合無張力的原則,所以會使患者感覺到異物感較輕;避免對股靜脈造成一定的壓力,所謂的骨管,所指的為骨鞘的內格,只有人類才具有,它的存在使得機體的股靜脈擴張具有余地,并且,有助于避免人體直立時股靜脈陷窩韌帶的銳利外側緣發生抵觸。然而,運用無張力疝修補術的方式來治療患者的股疝,有助于限制患者股靜脈的繼續擴張,從而有效的避免其對患者股靜脈所產生的壓迫。該研究結果顯示,運用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的治療組患者顯效32例,有效16例,治療總有效率高達96%,而運用傳統手術治療的對照組患者顯效27例,有效15例,治療總有效率僅為84%。由此可見,無張力疝修補術是治療股疝最為直接與有效的方法,療效顯著,值得推廣。
在運用無張力疝修補術的方式來治療股疝時應該注意到如下幾個問題,即手術中進行腹膜間隙的分離時應該在患者的腹膜下血管后側進行分離;當患者疝內容物嵌頓難以還納時,應該運用Z形的方式切開其腹股溝韌帶,以防止該動脈損傷之后患者大出血的出現;此外,此種方式還可以治療嵌頓性股疝。綜上所述,無張力疝修補術是治療股疝最為直接與有效的方法,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經得到多方證實,療效顯著,值得推廣。
[1] 黃東航,李華水,張愛龍.腹膜前無張力疝修補術在股疝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2011,6(2):202-203.
[2] 王士堂,滕安寶,黃強.無張力疝修補術在成人腹股溝復發疝中的應用[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08,11(2):146-148.
[3] 江頻,徐皓.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178例臨床分析[J].中國基層醫藥,2008,15(10):1632-1633.
[4] 周卓明,王琦.無張力疝修補術在腹股溝疝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基層醫藥,2008,15(9):1463-1464.
[5] 紀世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98例療效觀察[J].中國基層醫藥,2010,17(8):1075-1076.
[6] 黃忠明,趙占吉.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在腹股溝嵌頓疝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基層醫藥,2008,15(2):318-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