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明 朱天宇*
(1.哈爾濱工業大學,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 2.東北林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安全社區”[1]的概念是在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第一屆事故與傷害預防大會上提出來的,安全社區至少應該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制定針對所有居民、環境和條件的積極的安全預防方案;二是擁有包括政府、衛生服務機構、志愿者組織、企業和個人共同參與的工作網絡,網絡中各個組織之間緊密聯系,充分運用各自的資源為社區安全服務。
社區公共安全規劃是通過運用規劃的方法手段滿足社區生產生活、休閑娛樂、醫療、用水、食品、交通、環境和教育等的安全設計體系和原則。社區公共安全規劃的目的是為社區公共安全建設和管理提供有效措施,從而避免社區內部的損失和不利影響。
國外對于社區安全這一概念的提出起源于1933年《雅典憲章》中居住區應該設計成安全、舒適、方便、寧靜的鄰里單位。西方國家關于居住區安全規劃設計研究比較早,相關理論比較系統全面。例如20世紀60年代初期,美國作者簡·雅各布斯(Jane Jacobs)在其著作《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中批評了美國大城市為了快速發展而破環傳統社會的生活形態,造成了人際關系逐漸淡薄、疏離,抑制犯罪的社會自然監控力減弱[2];20世紀70年代初期,美國紐約大學住宅學院院長奧斯卡·紐曼(Oscar Newman)提出了“可防衛空間”理論;以及丹麥學者楊·蓋爾在其著作《交往與空間》中提到的良好的室外空間可以促進鄰里交往,盡量消除不利因素,提供安全舒適的社區生活。
我國開始大規模居住區規劃設計是在改革開放之初到20世紀80年代,因此我國的社區安全研究也是在80年代末才發展起來的。在當時,張濟開先生曾提倡建立院落式住宅族群,在住宅樓之間保留一些空間;隨后,還有白德懋先生提出組團規劃的手法,即居住區道路進入組團后應成為“盡端式”,內向庭院和“盡端式”交通組織可以把組團內部空間置于居民監控之下,從而有效的維護社區安全[3]。
在社區安全方面,我國還頒布了一些有關居住區安全的法律法規。20世紀以來,各大高校科研機構也相繼開始深入研究社區公共安全問題,并為此開展了相關的課題。
1)地震。近年來,我國地震發生頻繁,受災影響較重,災后重建的工程量也大(見表1)。

表1 近五年來我國地震發生的次數及影響情況
2)自然災害損失情況。我國所發生的自然災害種類多樣,受災區域分布點多面廣,災害強度大,影響范圍廣,造成人員傷亡嚴重、房屋受損或倒塌(見表2,表3)。

災害類型 直接經濟損失 因災死亡人口 緊急轉移安置人口 損失房屋 倒塌房屋地震2.12.84 17.714.7洪澇(含山體滑坡泥石流)40.663.158.758.774.4臺風7.72.528.92.92.7低溫冷凍和雪災9.41.86.16.54.2風雹10.225.82.214.24旱災300.1森林災害4注:數據來源:民政部網站 http://www.mca.gov.cn/article/zrzh/2011/index.htm#
從2011年和2012年自然災害損失情況中可以看出洪澇和地震對人口、房屋的損失較嚴重,因此在社區公共安全規劃上應側重考慮。

災害類型 直接經濟損失 因災死亡人口 緊急轉移安置人口 一般損失房屋 嚴重損失房屋 倒塌房屋地震2.25.63.419.221.611.5洪澇(含山體滑坡泥石流)39.770.140.947.851.167.3臺風256.351.2815.11714.3低溫冷凍和雪災1.51.20.31.30.1風雹8.213.24.116.5106.9旱災5.8森林災害0.90.02其他dex.htm 17.62.70.10.2注:數據來源:民政部網站 http://www.mca.gov.cn/article/zrzh/201212/in
根據近幾年某城市社區內發生的安全事故統計,居住區安全事故1280例,按照事故類別分20類。其中治安事件占24%、火災占21%、高處墜落占13%,爆炸占10%、自殺占9%、恐怖事件和其他意外傷害各占7%,管道破裂占6%、煤氣泄漏和其他事故各占5%[9](見表4)。

表4 城市居住區安全事故類型統計表
通過對我國社區公共安全現存問題的分析,找出主要災害源,并針對主要災害源提出合理的解決對策,為今后的社區公共安全規劃提供依據。1)抗震。從表1中可以看出地震對房屋的破壞程度較大,同時地震所造成的人員傷亡也較為嚴重。因此抗震是建筑設計的基礎,對在地震帶上的建筑設計不僅要遵循抗震規范,還應適當提高抗震設計標準。為居住在其中的居民提供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更要為地震發生時提供更多的逃生時間,在建筑外部合理布置社區廣場,避免從建筑中逃離的居民受到二次傷害。2)防洪。從表2中不難看出,洪澇發生所造成的損失是眾多災害中最為嚴重的一個。近幾年,城市內暴雨天氣增多,市政排水應災能力不足,造成的城市內澇嚴重。因此,在社區公共安全規劃時應著重考慮防洪、抗洪。通過社區內部排水管線規劃設計,與市政管線連通,及時快速排出暴雨等惡劣天氣所造成小區內部的積水;設置雨水回收池,回收后的雨水可作為小區內部綠化灌溉用水,既節約用水,又可以緩解對市政管線的壓力。
首先,作為規劃師要堅決執行和遵守規劃原則和規劃程序[10]。與此同時,還要兼顧項目的具體和特殊情況,更好的將安全性運用在規劃的設計和實施過程中。其次,要注重社區歸屬感,不僅要借助一些政府部門的豐富資源,還要獲取更多的群體(比如公眾參與,或者是基層政府部門、警察和消防部門)有價值的建議和意見。無論是生活在社區里的人們,還是服務于社區的工作者都為社區安全出一份力。從而,達到維護社區安全的目的。
社區作為城市構成的基本單元,社區公共安全就是城市公共安全的基本保障。目前,我國的社區建設方興未艾,社區公共安全規劃基礎薄弱,更與經濟高速發展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因此社區需要更為具體而翔實的防災對策,增強城市基層防災能力,構筑完整而嚴密的防災體系。本文通過對我國社區公共安全現狀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存在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相信會對今后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1]金 磊.社區安全減災建設的理論與實踐[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03,1(2):45-56.
[2]李毅超.城市設計中的可防衛性空間初探[J].安徽建筑,2009(4):8,21.
[3]劉雪梅.安全防范在城市居住環境規劃設計中的應用[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3.
[4]米宏亮.2007年中國大陸地震災害損失述評[J].國際地震動態,2008(2):41-45.
[5]鄭通彥.2008年中國大陸地震災害損失述評[J].災害學,2010,25(2):112-118.
[6]鄭通彥.2009年中國大陸地震災害損失述評[J].災害學,2010,25(4):96-101.
[7]鄭通彥.2010年中國大陸地震災害損失述評[J].自然災害學報,2011,20(4):107-113.
[8]鄭通彥.2011年中國大陸地震災害損失述評[J].自然災害學報,2012,21(5):88-97.
[9]常大鵬.城市居住區的安全規劃設計研究[D].濟南:山東科技大學,2007.
[10]王 淵,張 望.國外居住區安全規劃簡析[J].山西建筑,2010,36(8):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