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敏 管毓斌 劉文敏 陳勁松
(云南農業大學水利水電與建筑學院,云南昆明 650201)
近20余年來,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速發展,城鄉景觀發生了巨大變化,民族的、歷史的、自然的特色景觀在新城鎮和舊城改造中逐漸減少或消失,造成了“千城一面”的景觀[1,2],而在云南的小城市和城鎮仍存在大量傳統特色留存,它們根植于傳統文化,呈現與當地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人居環境模式[3]。本文基于“云南省城鎮特色景觀”的課題研究,將云南城鎮特色景觀分為:歷史文化特色、自然景觀特色、氣候特色、地景特色等四大類,其中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特色景觀區分為:大理劍川白族、景洪和芒市傣族、麗江納西族、楚雄和石林彝族、元陽縣哈尼族、香格里拉藏族6個。為了明確特色景觀構成要素,開展了對劍川縣特色景觀的調查工作,通過調查城鎮及其他典型特色景觀項目的規劃、建設和管理情況,初步總結近年來景觀建設經驗和存在問題,為其他城鎮景觀特色定位、建設和管理策略提供借鑒。
劍川縣總人口17.8萬(2010年),白族人口占92%以上,城市化水平29.4%(2011年),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為90%以上,傳統型農業縣。日常用語是白族話,民風淳樸,民俗風情獨特。當前由于交通不便,受外來文化影響少,民間尚存濃郁的民族和歷史文化傳統,房地產開發項目初見端倪,傳統的城鎮格局特征明顯(見圖1)。

圖1 劍川縣城整體景觀格局
劍川具有悠久的人類聚居歷史和豐富的歷史文化景觀,劍湖海門口遺址具有6000余年歷史,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大水濱木構“干欄式”建筑聚落遺址,同時也是云貴高原青銅文明的起源地,被譽為“云南文明之源”[4]。石寶山石窟為南詔王國歷史的真實再現,1961年國務院公布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劍川是白族聚居縣,與大理相比,近幾十年來劍川受外來文化干擾少,仍然沿襲傳統的民間生活習俗,民居建筑仍以傳統白族建筑為主,劍川古城2003年被列為云南省級歷史文化名城,2006年古城西門街明代古建筑群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全縣擁有受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59項,其中石寶山歌會和木雕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新大理至麗江高速公路(途經劍川縣城)即將建成,在現代文明進駐劍川的時機,古樸典雅的劍川景觀面臨著歷史發展的機遇,同時市場經濟的浪潮也將給濃郁的傳統文化帶來新的挑戰。
調查主要方法途徑:
1)文獻調查。通過官方網站收集劍川縣歷史沿革、縣情概況、景觀特色和代表景觀地。為了保證數據的可靠性、時效性,通過多種途徑的互聯網調查核實。此外通過文獻檢索,了解劍川歷史文化價值,古城、古建筑保護現狀,自然景觀狀況及代表項目。
2)建設管理部門調查訪談。本次調查獲得劍川縣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協助,調查走訪了劍川縣科技局、住建局、水務局、環保局、旅游局、文化局的主要領導,收集相關資料,了解各部門主管的有關城鄉景觀規劃、建設和管理現實情況和問題。
3)田野調查。在劍川科協的配合和精心安排下,選擇劍川縣典型特色項目,如古城、民居、劍川石窟、千獅山、劍湖等典型項目進行實地考察及景觀體驗和感知。
劍川地理位置上是云貴高原和青藏高原聯接部位的關鍵點,居于漢藏文化的交匯口,歷史上曾經是中原—南詔—吐蕃頻繁征戰的戰略要地,為茶馬古道和西南絲綢之路必經之地。據史料記載,劍川曾經于唐代、宋代、明代建過三座城池。1)元代羅魯城,在今甸南上、下登二村旁。2)望德城,在今水寨村,望德城,歷經大理國至元代,于明初廢棄。3)劍川城,即現在的金華古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起開始筑城,為當時劍川州署所在地,漢文化自元代傳入,佛教、道教、儒教和白族本主宗教等多元文化共存[5,6](見圖 2)。

圖2 佛道合一的寶相寺(明代)
1)山環水繞田園傳統型城鎮格局。劍川縣城位于劍湖壩子,四面環山,具有天然屏障的傳統山水城市格局。縣城分成古城和新城兩部分,古城以合院坡屋頂傳統民居為主,新城以多層建筑為主。城鎮肌理以呈現街—巷—院形態。
2)傳統白——漢式合院式建筑景觀。傳統民居平面布局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典型白族民居形式為主,庭院用青磚卵石混合鋪砌,廣植花木,清新別致,古樸典雅。古城尚保留明代建筑40余處,其中有21個院落保存完整(見圖3),清代建筑146處,其余為民國至20世紀60年代土木結構建筑,古民居保留量占古城民居總數的90%以上。總體看來,明代、清代、民國及20世紀各個年代民居建筑結構具有不同形式和特點,尤其木雕藝術展現豐富民間文化和技藝(見圖4),堪稱現存云南白族民居中典型的活著的“建筑博物館”。古城白族民居具有原真性,合院式建筑反映了一定歷史時期漢文化思想與白族文化審美的融合,是傳統中原漢文化和邊疆少數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見證[7]。

圖3 王英宅門樓(明代)

圖4 何可及故居(明代)
3)街巷格局及開放空間。現存古城已有600多年歷史,現存四門護城河、壕橋,保留明代建成的街巷道路走向、尺度和格局,歷史街景風貌景觀特征明顯。東南、西北主街,格局井然有序。沿街民居前設鋪臺后置院落的商業街景,街道路面由青石板和彈石鑲嵌,紋理分左、中、右三條,按照等級觀念,正中的青石板路面供老年人、達官顯貴、讀書人行走,其余人靠邊行走。巷道有水系聯通(見圖5),起到防災減災作用。

圖5 西門街鋪地和流水

圖6 劍湖濕地景觀
自然生態關鍵是水系,劍湖及其主要河流水系由黑惠江、金龍河、永豐河、彌沙河、象圖河構成,為城鎮生產、生活提供保障,為生態調節提供了核心作用。
劍湖距縣城4.5km,海拔2186m,湖面積6.23km2,是著名海門口遺址所在地,省重點保護的28個高原淡水湖泊之一。1996年被公布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00年環湖旅游公路修通,2006年被公布為省級濕地保護區。劍湖是候鳥遷徙過境時的集結點、停歇地和越冬棲息地,物種豐富,生物多樣性顯著(見圖6)。2011年經環保監測達一類水質標準。由于形成年代久遠,尤其是周圍人口不斷增加,各種干擾加大,劍湖生態系統十分脆弱,目前生態保護取得一定成效,得益于以下各項綜合措施:
1)明確保護范圍和制定保護規劃:明確了劍湖海拔2188m水位控制線,將劍湖濕地、面山森林植被以及相鄰的玉華水庫確定為劍湖濕地自然保護區范圍;2008年通過了劍湖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
2)成立專門管理機構:劍湖濕地自然保護所實施對保護范圍的山權、林權、水權和地權依法進行管理。
3)濕地生態修復:自2002年起,劍川縣在劍湖周邊已實施中日大阪友誼林56.6ha,營造工程林51.5ha。此后入湖口區域新建人工濕地20ha。農村組織退耕還林、還湖、還濕工作。
4)截污:采取工程措施,在劍湖上游的永豐河、金龍河、螳螂河、石獅子河上分別修建攔沙壩、谷坊,減少泥沙流入劍湖,同時治理入湖河流水質,建立縣城污水處理工程,避免城鎮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劍湖。
5)科學保護和發展:開展與日本等國家的廣泛交流與合作,在實驗區適度開展生態旅游,使每年來越冬的候鳥及其高原濕地美景為大眾認識和感知,提高了公眾自覺保護環境意識。
1)千獅山自然與歷史景觀融合與傳承。千獅山又稱滿閑林,是國家3A級風景名勝區,稱得上是劍川城的“自然生態公園”,面積達2097ha。始建于明代,山勢形如巨蟒,故稱“蟒歇嶺”。有文人嫌其名不雅,喜其適于休閑,稱為“買閑林”。當地人渴求賢才滿縣,又改作“滿賢林”。近幾年山上遍布石雕獅子,再次改名“千獅山”。
歷史上“滿賢林”清雅幽靜,曾經為當地老百姓休閑游樂勝地,當地文人列出“二十品”景點,有歷代名人題刻20余處。文革十年浩劫中,老樹古寺毀壞殆盡。當今恢復了繁茂的森林、自然生態景觀和部分古寺廟建筑群,更重要的是由于石雕獅群而煥發新的活力。劍川石雕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尤擅雕刻石獅,民間至今仍流散有從唐宋至元明清的歷代石獅,退休教師陳永發收集了2000多幅東漢以來各個朝代的白族獅子圖譜和200多只精雕的各個朝代石獅實物。20世紀90年代,由退離休人員組成了“滿賢林修復籌備組”,陳永發揣摩石獅造型,依據天然山巖形狀,設計石獅,歷經10多年時間,現場指導近100名石雕工匠就地取材雕刻,目前已經雕刻完成石獅近3200余只(見圖7)。

圖7 叢林中的石雕獅群
千獅山記錄了數百年歷史文化沉淀,經過歷代景觀建構、疊加、沉淀,最終形成百姓喜聞樂見的休閑文化養生場所,具有現代城市自然生態保護、休閑養生和文化遺產保護的多種功能,從這個角度看,這是中國民間自發力量創造景觀的研究案例。石獅雕刻均基于民間技術,由民間籌資,民眾主持和參與的方式建設而成,體現了劍川人民偉大的創造力,同時也反映活的民間傳統文化精髓并沒有因為現代文明的到來而失去風采。
2)傳統文化景觀的延續和傳承——文廟修復。劍川文廟始建于明洪武(1390)年間,在“文革”中遭到破壞。2005年在原址的基礎上,由民間籌資全面修復孔廟主體建筑群,如欞星門、大成殿、啟圣宮、景風閣、照壁等,重塑大成殿內孔子銅像,另外還重塑歷代儒學圣賢四配和十二哲雕像,即顏子、子思、曾子、孟子和閔子騫、仲弓、子貢、子路、子夏、有若、冉伯牛、宰我、冉有、子游、子張、朱熹等。
恢復重建工作由政府牽頭,民眾集資,民眾主持完成,體現了民間儒學文化深厚的根基,也表達了大眾對精神文化的強烈訴求,它不是基于旅游市場的驅動,在當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市場洗禮中實為難得。
由于受交通和社會經濟發展條件制約,劍川未受到工業文明和過多商業文化的影響,仍沿襲著邊疆少數民族傳統人居環境模式,自然生態未受到較大程度人為破壞,整體景觀意象呈現“天人合一”的和諧特征。特色景觀的核心是白族歷史文化,表現在寺廟、宗祠、城門、街巷、民居、橋梁、石雕及木雕等多樣性的物質文化景觀,以及民俗和宗教信仰等非物質文化景觀,它們共同構成文化傳承的載體,體現在人居環境的各方面。
深厚的保護和發展地方文化傳統的自覺性和意愿,是特色景觀形成的內在動力。城鎮景觀特色形成過程中,建設主體意志體現也在特色中,如民眾參與項目具有濃厚的鄉土特色、政府主導項目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不同類型的城市(鎮)應具有不同的景觀特色,并與城市(鎮)地位、規模和性質相匹配。在調查過程中發現,云南縣級城鎮特色定位較為模糊,基本上以“山水城鎮”為主,此外,也表現為追求如上海、昆明乃至國外大城市“高樓+景觀大道式”景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云南縣城鎮基本屬于農業型城鎮性質,盲目引進房地產項目尤其是大量高層建筑,可能會導致自然生態和民族歷史文化景觀喪失,從而出現全國其他發達地區不可逆轉的“千城一面”現象。
[1]沈 磊,趙國裕,姚 瑛.自然、歷史、自我——多元化背景下塑造城市特色之問對[J].城市規劃,2006,30(3):85-88.
[2]俞孔堅,王志芳,黃國平.論鄉土景觀及其對現代景觀設計的意義[J].華中建筑,2005(4):123-126.
[3]程政寧,馮志成.云南城鎮規劃特色研究(綱要)[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4]王元輔.云南文明之源[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
[5]董增旭.導游劍川[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
[6]張 笑.白族的原始宗教觀[J].大理文化,2011(1):101-112.
[7]普 藝.古城的似水年華[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