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健 鄒亞
(南京工程學院建筑工程學院,江蘇南京 211100)
由于社會的進步、城市化步伐的大踏步邁進,現代國人的生活環境越發地喧囂而躁動,而我國古典園林,作為世界園林史上具有獨特風格的瑰寶,能給予今人以緩沖身心,怡神靜氣之感。現今,工業化生產條件下的園林景觀幾多令人惶恐,所以,我們渴望能給今人一處游目騁懷,暢神山水之地。
園林的神韻在于其自身的意氣,即其氣質與性格,這些通過其內的光影變幻、色彩、體量搭配等各個方面傳遞給欣賞它的世人。本文姑且從光影、體量搭配以及水景植物布置等方面來談談我們的些許淺見,并配上自行設計的園林小品略加說明。
園林中欣賞光影的角度和方式相差甚異。在建筑較為密集,空間較為狹小處多注重靜觀時的趣味,徐風吹葉舞,靈花動影隨。以粉墻為底,黛瓦為框,再映襯以池水,游魚,儼然一幅靈動的光影水墨畫。既為畫,則不可無虛實之分,過分緊湊、缺乏過度者終不可取。
與此相對,連通自然的開闊之處,則多講移步換影之妙。從大空間看,全園兩山分居對角,遙相呼應,其間多水,漫步其岸或駐足平視,則山、樹、樓、閣之影不覺映入眼簾。物為實,影為虛,虛實的結合與呼應在畫面協調中顯得尤為重要。虛實的有機組合在江南園林中不勝枚舉,如蘇州網師園以一水池為中心,將高大的建筑都退至臨近界墻附近布置,沿池布置單層小體量建筑,豐富了池中倒影的層次與深度。再如蘇州環秀山莊,為在小空間內營造高峻的山勢,在山下置以水池,以襯托出山勢之峭及山氣之活。
在60°~90°的視錐范圍內,實景與虛景的比值定為2∶1左右為宜,過大則削弱了虛景的襯托作用,過小又有喧賓奪主之嫌。此外,單論虛景,以山在湖面倒影為例,畫面內倒影的尺度與湖面大小的比例關系也是值得研究的,如圖1所示,定視線高度為h,遠景高度為H,水面垂直距離為(x+y),倒影長度為y,則應滿足:的關系,若指定倒影與水面長度的比例關系為1∶3~2∶3之間,則應在區間內,若超出該區間,過小則將在心理上產生空曠凄冷之感,過大又將給人以壓抑緊迫之感。通過倒影的最佳尺度與視線的選擇實驗,我們最終得出y與a的關系為y=[H×(a+x+y)-b×h]/(H+h),且在運動過程中光影反射點的移動路徑為一曲線,其中最近處為光線面與移動面垂直處,因此動態分析中存在倒影由小變大,再由大變小的過程。當然,這些分析僅僅是針對景觀小品而言,對于大型園林風景的組景排布,雖有借鑒意義,但也應考慮其他因素的作用,不可生搬硬套,如水面配景植物較多時,則可根據需要,適當減小倒影與水面尺度的比值,使之與環境相協調。其余樹木、花草、盤石、建筑之影,俱符該理,然而,這些光影的組合也應參差鏗鏘,過渡自然,虛實相依,而獨影彷徨,亦或群影亂舞只會造成視覺上的厭惡,終究構不成美感。

圖1 倒影尺度與湖面大小的比例關系圖
園林既要給人以清新淡雅,暢神游目的自然趣味,則其各部體量所講究的松張虛實就顯得尤為重要,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園林中起點睛作用的是建筑,建筑在構成自然之趣時起輔助作用,然而其貫通始末,其余山石草木往往與其進行對比。既為輔助,則建筑物在體量和密集度上切不可喧賓奪主,否則,只會使景色受損。如頤和園內的諧趣園,仿無錫寄暢園,而其中建筑多擁塞,失去了被仿者原本的通透氣質,顯得不倫不類。因此,園林中的建筑應講究分散,但整體的意蘊要足;應低平,需符合地勢特點,盡顯高低錯落的層次;應多變化,千篇一律過顯庸俗乏味,園林建筑雖樸素,但個性豐富,形象迥異,給人以自然之野趣。
再者,建筑物旁樹木,從體量上看,可選擇較粗壯高大的落葉樹種,如梧桐、楸樹等,所謂“梧楸蔭軒”正是此理。我們在對江南園林進行調研的過程中發現,園林建筑多與假山疊石相依,暫不究假山堆疊的優劣,其與建筑在體量上的組合關系就尤為重要,如個園透風漏月軒前的群獅戲雪圖,它與所傍建筑距離適中,體量組合相對和諧,一幅冬日廳內賞雪之圖油然而生。因此,建筑與假山的組合,從位置上講,假山中體量稍大者宜距離建筑十步開外,體量稍小者五步開外最為適宜,這樣,既不致使二者過于分散,也不會使人產生壓抑之感。從體量的虛實組合上看,建筑顯出為實,被假山遮蔽處為虛,而虛實比例宜控制在1/3以內,否則,未免主次有失偏頗。自然,倘若有心創設“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也未嘗不可,但恐不在此討論范圍之列。
水是園林的“血液”“靈魂”,但其在園林中不論是作為主景還是配景,無一不借助植物來豐富景觀。而所謂的“借助植物來豐富景觀”就是要做到選擇既具有較高觀賞價值又能凈化水質的水生植物,營造出景觀價值與生態意義俱佳的水景。
一般來說水生植物以占水面比例的1/5~1/3為宜,太大了會造成水面擁擠,不能產生景觀倒影而失去水體特有的景觀效果,太小了會使水面顯得單調、呆板,因此水域面積的大小又從另一個角度影響了水生植物的配置。
就研究對象而言,小型園林水景運用觀賞點的不同視角配置近水、水中、遠水的植物以達到和諧的植物和水體景觀。近水可種植挺水植物香蒲、水蔥等,以小片狀植入池岸,我們在設計中取其占池岸的40%~60%,以免影響水面倒影的趣味性,減弱通透之感。此外在生物凈化方面,每公頃香蒲大約可吸收2630kg氮、403kg磷、4570kg鉀,而水蔥不僅可以改善水體的酸堿度(使水體ph由8.35下降到7.86),還能使水體中的COD降低70%~80%,BOD降低60%~90%,有效改善水質條件。由岸邊向湖中延伸,可種植一些浮水植物,如荷花、鳳眼蓮等,鳳眼蓮用10h可降解水中1.9%左右的有機酚,降解率可達97.5%。因此,浮水植物的種植面積只需占水域面積的10%~20%即可,以免影響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阻礙其對水中懸浮物、污染物質的沉積,影響水體透明度。
在現代園林建設中尊重和繼承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園林文化中積極燦爛的成分,并以此為定型的文化核心,融之以時代的精神元素,使之在喚起人們內心深處對傳統文化認同的同時,享受到現代之美,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自由性與多元化特征。我們不可再拘泥于傳統園林的形式與布局,不追求表面裝飾的繁復,應更多地提倡布置與空間的人性化設計,自由而富有內涵,簡潔而不失細節,明快而不失婉約,加之以新技術、新材料的利用,使得現代園林向著更高的廣度和深度發展。
注:本文的指導老師為董智。
[1]陳從周.說園[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
[2]劉海燕.中外造園藝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3]彭一剛.中國古典園林分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