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孝明 周建華
(西南大學園藝園林學院,重慶 400715)
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方針為指導,上羊村的農業發展狀況為基礎,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特色產業,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突出上陽新農村建設的循環產業效益、科技示范與展示作用等,努力創造人居環境優越、產業結構優化、景觀特色突出的新農村建設示范區,以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和諧統一,為青杠街道的新農村建設及產業結構調整起到積極的引導和推動作用。
璧山縣位于重慶市以西,上羊村(即規劃后的上陽村)位于青杠街道東北部,緊鄰027鄉道(金梅路)西端。
本次規劃范圍以上羊村為中心的山谷,東西長1 948 m,南北長3 382 m,規劃面積為1 828.04畝。
規劃用地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地處山谷,土層深厚,土質肥沃,保水保肥能力強,適合具有不同生態習性要求的眾多植物生長。規劃用地內大部分為農田種植水稻,在地勢較高處,有構樹、刺桐、黃桷樹、馬尾松以及部分果樹。
1.4.1 有利因素
1)山谷間風景優美,氣候宜人。2)山峰、山谷地形變化明顯,有利于塑造豐富的景觀層次。3)人為破壞少,保持了原生態的田園風貌。
1.4.2 不利因素
1)村莊居住用地松散、占地面積大,浪費了寶貴的土地資源。2)公共設施缺乏,市政基礎設施大多還是空白,嚴重的影響和制約了村莊的發展。3)產業單一,農民收入較低。
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進行新農村建設,規劃與生態建設相結合,達到新農村建設與生態建設同步發展。
從科學的角度進行分析,確定規劃建設的內容,將新農村建設與產業結構調整統籌安排,合理布局。
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要分析考慮整治對象的特點,根據其地理位置、家庭經濟狀況等具體情況采取不同政策區別對待,避免“一刀切”的僵化模式。
在充分了解產業市場的前提下,依據自身的條件和優勢選擇具有特色的、良好市場競爭力的產業項目,不盲目跟風,樹立精品意識,提煉項目的獨特賣點。
新農村的園林景觀規劃的目標在于合理安排農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質和空間,為人們創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適、優美、可持續發展的新農村園林景觀[1]。本規劃通過發展休閑觀光苗圃為特色的第三產業,結合旅游休閑度假,實現新農村建設與旅游產業發展齊頭并進,為農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將上羊村打造成璧山縣乃至重慶地區,集生產、展示、觀光、娛樂、休閑、度假、會議等功能為一體的具有示范帶動功能、集聚擴散功能及休閑旅游功能的新農村建設示范區。
規劃用地為“一線三區”的布局結構,“一線”為規劃用地內的主要車行道;“三區”為新農村居住及配套用房片區、休閑觀光苗圃片區和風景林區(見圖1~圖3)。

圖1 布局結構圖
現狀民房大多為土坯房,年代久遠已破爛不堪,大部分已成為危房,居住條件十分惡劣,急需進行改造。村內公共設施缺乏,市政基礎設施大多還是空白,道路質量、環境衛生、村容村貌較差,造成了村民生活不便,嚴重的影響和制約了村莊的發展。
新農村居住是在農村危舊房改造的基礎上,以現代建筑技術、新型建材與設備等實用新技術作為支撐,綜合采用新型結構體系、供排體系,使住宅建設的質量和功能有較大的改善,安全性、適用性、耐久性以及經濟性全面提高,達到國內較高居住水準。康居工程的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內容,可使農村臟亂差狀況從根本上得到整治,明顯改善人居環境,是新農村建設最直觀的體現。

圖2 總平面圖
規劃將原本零散分布的民房拆遷,統一集中安置在此區域。規劃面積108.55畝(含建設用地74.16畝)。安置房為冷色調的多層住宅,簡潔大方的建筑依地形而建,臨近主干道為農民新村,其西側是農民新村配套用房,周邊綠樹成林,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觀環境(見圖4)。

圖3 鳥瞰圖

圖4 安置房意向圖
現狀用地大部分為農田,種植水稻及其他農作物。將該用地規劃為集苗木生產、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新型休閑觀光苗圃。
促進農民增收,使農民過上富裕的生活,是新農村建設的落腳點,也是實現農村景觀科學規劃的基礎。農村景觀產業化是實現這一基礎的物質前提[2]。本規劃將現有土地出租作為休閑觀光苗圃,由農業轉向旅游業。農民從單一依靠農業耕作的收入方式轉向多元化,可通過收取土地租金,當苗圃產業工人及開展農家樂等途徑來增加收入。新農村建設的核心是增加農民收入,而農民的收入與休閑觀光苗圃發展緊密相連。因此,休閑觀光苗圃區是新農村建設的保障和基礎,只有苗圃發展好了,才能帶動農民收入的提高,從而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位于上陽新農村建設示范區的入口處及其周邊環境,北側與鄉道金梅路相接,南側與新農村居住及配套用房區相連。規劃面積1 036.99畝,該區主要以鄉土植物結合開花喬灌木為主,形成高低錯落、層次豐富的植物群落。風景林區一方面以優美的植物打造上陽新農村建設示范區的入口,提升景觀效果;另一方面則體現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改善環境等生態效益。
新農村建設服務的人群是農民,覆蓋的對象是農村,這就要求每個景觀規劃設計者在新農村規劃設計工作中都應用奉獻的精神予以幫助,用科學的精神進行規劃,從農民群眾最關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見效的事情抓起,不斷讓農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使新農村建設真正成為惠及廣大農民的民心工程。
致謝:參加該規劃設計的人員有李萬騰、銀偉靜、曾德琳、楊淑梅,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1]劉黎明.鄉村景觀規劃的發展歷史及其在我國的發展前景[J].農村生態環境,2001,17(1):52-55.
[2]陳 言.新農村景觀規劃原則與實施策略[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22):12079-12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