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東輝 李貝貝
(1.蘇州大學體育學院 江蘇蘇州 215006; 2.福建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福建福州 350108)
李娜在時隔兩年之后再度“殺進”澳網女單決賽,在決賽中由于受傷,最終1:2不敵對手阿扎倫卡,遺憾獲得亞軍。李娜2011年法網公開賽獲得冠軍,使她成為亞洲在網球四大滿貫賽上奪得單打冠軍的第一人。她是目前我國網球女子單打一流的選手,是中國女網的一面旗幟。2013年1月14日至27日的澳網,作為四大滿貫賽事之一,率先在墨爾本順利舉行。經過半個月的角逐,李娜在半決賽中2:0橫掃賽會2號種子莎拉波娃,決賽中面對實力強勁的頭號種子阿扎倫卡,李娜率先贏下第一盤,隨后的比賽李娜因兩次扭傷腳踝,毅然堅持比賽,阿扎倫卡也逐漸找到狀態,最終李娜1:2遺憾丟掉冠軍。從競技結果看,李娜輸掉了比賽,是失敗者;但從體育精神的角度看,李娜贏得了比賽,雖敗猶榮。通過本次澳網,她再次向世界女子網壇證明了自己的實力。通過對2013年澳網半決賽、決賽李娜技戰術進行統計與分析研究,總結比賽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與經驗教訓,爭取為我國女網隊員訓練提供一些理論參考依據,使我國女網隊員技戰術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表1 李娜對莎拉波娃半決賽發球、接發球相關技術統計
2013年澳網半決賽李娜對莎拉波娃(下面以莎娃代替),決賽對阿扎倫卡(下面以阿扎代替)的比賽的技戰術指標。
1.2.1 文獻資料法

表2 李娜對莎娃半決賽發球落點區域統計表

表3 李娜對阿扎半決賽發球、接發球相關技術統計

表4 李娜對阿扎決賽發球落點區域統計表
通過查閱期刊有關網球論文20余篇作為理論依據,并登陸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官方網站搜集相關數據及信息。
1.2.2 錄像觀察法
觀看澳網公開賽直播,并詳細記錄李娜參加澳網半決賽、決賽的單打比賽錄像并對比賽的技戰術指標進行統計,以獲取相關的數據。
1.2.3 數理統計法
對李娜在2013年澳網賽女單半決賽、決賽的2場比賽數據進行統計整理,并進行統計學分析。
1.2.4 邏輯分析法
將整理后的資料和統計分析后的數據,綜合運用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比較等邏輯學方法,針對有比賽錄像的統計數據和數理統計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及邏輯推理。
2.1.1 李娜對莎娃半決賽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效果比較分析
在網球比賽中,發球是唯一不受對方干擾和制約的一項擊球技術。發球是比賽的開始,是向對手進攻的主要手段,發球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發球方是否從比賽一開始就爭取主動,它是創造進攻得分機會的關鍵技術環節。發球是職業網球選手的基礎,也是優秀網球選手克敵制勝的強力武器。由表1可以看出,李娜在半決賽對陣莎娃的比賽中,一發成功率是62%略低于莎娃的65%;一發得分率為62%與莎娃持平;Aces球數量是李娜2:3比莎娃少一個;可以明顯看到二發得分率李娜是63%要明顯高于莎娃的25%;由表2可以看出李娜在發球落點方面控制的更好,做到靈活多變,而莎娃發球落點主要選擇發中路、內角位置。發球雙誤數量方面,李娜1個,莎娃則發出6個雙誤;李娜最快球速173km/h略低于莎娃的183km/h;一發和二發平均球速相差不大,不存在顯著性差異。由表2可以看出,李娜在發球落點上3個位置更為平均,保證發球落點靈活多變也是李娜獲勝關鍵環節。接發球方面,李娜得分率51%明顯高于莎娃的38%;發球機會把握環節,李娜獲得10次破發機會,5次成功破發;李娜獲得7次破發機會,但是只實現1次破發,破發率14%也是明顯低于李娜的50%。說明李娜在比賽中把握關鍵得分能力還是好于對手。

表5 李娜與莎娃半決賽網前技術統計表

表6 李娜與阿扎決賽上網技術統計表

表7 李娜與莎娃半決賽制勝分、非受迫性失誤技術統計

表8 李娜與阿扎決賽制勝分、非受迫性失誤技術統計
2.1.2 李娜對阿扎決賽發球與接發球技術運用效果比較分析
通過表3可以看出,李娜在決賽對陣阿扎倫卡的比賽中,一發成功率65%低于阿扎78%,導致一發得分率以48%落后阿扎的54%;一發得分率48%低于阿扎的54%;但二發得分率李娜是42%略高于阿扎的38%;在發球速度方面,李娜除了最快球速稍慢于對手,其他一發和二發平均球速均高于阿扎;雙誤上兩位球員差別不明顯;Aces球數量上李娜是以4∶1明顯領先阿扎,也說明李娜發球實力有了一個很大的提升。由表4看出,兩位運動在發球落點區域選擇上面差距不顯著,李娜一發、二發主要集中在中路和內角;阿扎發球主要在外角和中路,說明兩位運動員都是為了在保證發球成功率的基礎上實現發球突破。接發球方面,李娜接發球得分率49%略低于阿扎的54%,說明對手由于在其較高一發成功率保證的基礎上,加大了自身一發的威脅性,讓李娜難以發動進攻。破發方面,李娜是獲得18次破發機會,抓住了7次,破發球得分率是39%;對手阿扎是12次獲得破發,抓住了9次破發機會,破發率高的75%,說明李娜在關鍵破發球能力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網前截擊是現代網球最快捷、最有效的進攻手段之一,也反映出運動員的求勝意識和比賽的自信心。在相持和關鍵的階段,有效的網前截擊,能打破僵局,一錘定音。”[1]李娜是底線進攻型打法的運動員,主要以快速的底線抽拉將對手壓制在底線附近,同時通過擊球路線及角度的變化為上網截擊得分創造機會。
2.2.1 李娜對莎娃半決賽網前技術得分比較分析
通過表5得出,在網前技術的運用上,李娜上網2次,成功1次,平均每盤上網次,上網得分率為50%;莎娃整場比賽上網4次全部得分,上網得分率高達100%,平均每盤上網2次,在網前技術得分環節,莎娃要略強于李娜,通過錄像觀察分析,李娜在擊球節奏方面的變化略顯單一。網前技術得分能力也是豐富技戰術打法的重要環節。
2.2.2 李娜對阿扎決賽網前技術得分比較分析
由表6可以看出,決賽面對莎娃,李娜上網11次,成功6次,平均每盤上網2次,上網得分率55%;阿扎上網14次,成功8次,平均每盤上網4.6次,上網得分率是57%,從成功率看兩位運動員網前技術不存在明顯差異,但在使用次數上阿扎每盤上網次數比李娜多1次,也說明阿扎打法更為靈活,網前更為積極。
“近幾年世界職業網球比賽的結果表明,無論是優秀職業男選手還是優秀職業女選手,在與水平相當的對手比賽時,非受迫性失誤的多少就決定了他們比賽的勝負。”[2]在現代網球比賽中,對方失誤送分也是主要得分手段之一,減少不必要的非受迫性失誤也是取勝的關鍵環節。由表7可以看出,在非受迫性失誤方面,李娜是18次,莎娃32次;平均每盤非受迫性失誤9次,明顯少于莎娃的16次,在制勝分上面,李娜也是高出對手4分,說明這也說明李娜在對球的控制和感覺上要好于莎娃,在加強進攻與非受迫性失誤控制方面更為高效合理;由表8看出,李娜決賽打了3盤非受迫性失誤達到57次,阿扎是28次,李娜在非受迫性失誤次數比對手的兩倍還多出1次,盤均出現19次非受迫性失誤,說明決賽第二盤的幾次意外受傷對李娜身體造成的很大的影響,不過在制勝分方面李娜是36:18,高出阿扎兩倍,這也說明李娜在進攻環節上的表現的相當不錯。
通過統計看出,李娜半決賽得到21分制勝分,決賽得到36分的高制勝分,這也說明李娜主動進攻的能力達到世界一流水平;通過錄像觀察分析,李娜得分主要是通過底線正反手的斜線球和直線球,在后場底線附近通過正手大范圍的直斜線調動對手,為進攻尋找機會。在半決賽和決賽中李娜上網次數較少,上網成功率也是略低于對手,這也是與李娜底線強力進攻型技戰術打法有一定關系。在底線的對攻中,不能一味的追求強攻,追求擊球的落點和角度,在困難球的處理中要多和對手周旋,在相持中抓住反擊機會。
李娜在比賽中技戰術特點表現主要是:通過高質量的發球,不同發球區域的變化,給自己創造下一板進攻的機會。以底線型打法為主,底線對抽中很有耐心,正拍進攻犀利。通過底線的高質量擊球,與對手對攻。李娜在網前技術運用上較少,網前效果一般,網前意識需要加強。
(1)李娜是底線進攻型選手,底線相持能力較強,正拍進攻犀利,穩定性也較高。網前技術相對使用較少,網前意識有待進一步加強。(2)李娜一發和二發的控制上更為出色,在發球落點區域選擇上,李娜三個區域的變化更多,旋轉結合較好,發球技術達到了頂級選手一流的水準。(3)李娜制勝分高于對手,其主動得分能力強于對手;在非受迫性失誤控制方面決賽中則出現57次,這說明李娜在加強底線進攻的同時沒能很好控制非受迫性失誤,這也與李娜在決賽中受傷存在一定的關系。
[1] 陶權.2011年法網賽我國女單選手技術優劣勢及其發展對策[J].體育與科學,2011,32(7):102-104.
[2] 張志華,曹宇,周建梅,等.美國網球公開賽李娜單打競技能力分析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34(5):141-145.
[3] 卜宏波,譚明義,王新剛,等.四大網球公開賽女子單打優秀運動員技、戰術特征的比較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1,47(4):62-68.
[4] 周建梅,張志華,陶志翔.第29屆奧運會我國女子網球運動員李娜單打比賽的優劣勢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2009,45(2):39-43.
[5] 蔡偉群,吳松偉.2011年澳網女單決賽李娜發球、接發球指標的統計分析與研究[J].安徽體育科技,2012,33(1):27-28.
[6] 黎明華,李艷翎.優秀女子網球運動員硬地單打技術特征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33(10):129-135.
[7] 蔡治東.2011年李娜澳網法網溫網競技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