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荔
(懷化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湖南 懷化418000)
隨著我國醫療衛生體制的改革和《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實施,以及病人自我保護意識的增強,要求護理專業學生在進入臨床實習之前在學校內得到更高質量的臨床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1]。考慮臨床工作的復雜性,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各項綜合素質,將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方法應用到《護理學基礎》教學實踐中,以皮內注射為例,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在我校2010級大專護理11個大班中,隨機抽取一個大班為實驗組(116人),一個大班為對照組(120人),兩組學生均為經過高考錄取的應屆生,女性,年齡19-21歲,平均20.5歲,在課程安排,已學科目成績等方面均無差異。
《護理學基礎》課程使用陶莉等[2]主編的全國高職高專系列教材《護理學基礎》。
兩組授課內容、老師、總課時均相同,但理論與實踐課時比例不同。
即理論內容由教師在教室講授理論內容約1學時;實驗內容由帶教老師在模擬病房演示操作,然后學生分組練習,帶教老師進行指導,最后進行教學總結,布置復習與預習,約2學時。
理論和實訓均在多媒體實訓室進行,理論課授課約1/2學時,實訓課授課約5/2學時。
課前進行集體備課,統一授課內容,制定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編寫教學案例,設計臨床情景,明確護理工作任務,制定規范工作流程。集體備課邀請附屬醫院臨床護理專家參與,將臨床護理新進展帶入到學校并融入護理教學中,努力使教學與臨床零距離接軌。
依據學情,將學生所需要掌握知識程度劃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態度目標。
皮內注射的目的是要求學生能夠按護理程序正確、熟練地完成皮內注射,操作一次成功。故將學習重點確定為注射部位的確定、注射手法、和注射注意事項。
由于此項操作是學生學習的第一個注射操作,很多同學對操作有恐懼感,不敢進針或者進針猶豫,導致注射失敗,給患者造成損害,故將皮內注射的手法作為難點
皮內注射法教學案例如下所示:
祝韻,男,23歲,因淋雨后出現發熱、頭痛、呼吸困難、咳嗽、咯鐵銹色痰等癥狀來醫院就診,體查:T39.0℃,P100次∕分,R30次∕分,BP90∕60mmHg,雙肺部濕啰音,神志清楚。診斷:“肺炎球菌肺炎”。醫囑:青霉素抗炎治療,給予青霉素藥物過敏試驗。
提問:(1)患者出現了什么問題?
(2)作為當班護士您如何為患者解決這些問題?(3)請確立工作任務,并列出工作流程。
確立本次課護理工作任務為:正確為患者實施皮內注射。
規范工作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皮內注射法工作流程圖
(1)皮內注射的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項?
(2)皮試結果該如何判斷?如果皮試結果為陽性,該如何處理?
教師將相關臨床情景及案例告知學生。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預習下次上課內容,分析案例,找出護理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確定工作任務,并按照護理程序列出工作流程。
5.2.1 導入新課
授課在模擬病房運用多媒體進行,回顧發放的案例,通過提問方式了解學生預習情況。
5.2.2 講解教學目標
多媒體展示教學目標,讓學生明確本節課學習內容。
5.2.3 講解理論內容
授課中教師靈活多變的采取案例分析、情景模擬、小組討論、反思等各種教學手段。通過提問了解學生預習情況后,針對性詳細講解其知識掌握薄弱點,講解時要注意將書本知識點與案例有機結合。
5.2.4 演示皮內注射
按照護理工作流程進行操作,操作演示可通過角色扮演形式進行,教師扮演護士,請學生扮演患者和家屬,以增加情景的真實程度并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5.2.5 知識總結
演示完成后及時進行歸納總結,以強化知識點的記憶。
5.2.6 手法練習
為了減輕學生對注射的恐懼感,在真人實做前先練習皮內注射手法,提供注射器、棉簽、消毒液和高仿真臀部模型。
5.2.7 學生分組練習
學生每2-3人組成一個學習小組,每小組固定一個床單位,要求每組學生按照所操作病床的案例和情景進練習操作,鼓勵并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析操作案例的特殊之處,并針對這個案例找出操作過程中哪些地方需要做出調整、如何調整,從而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練習期間教師巡回指導,課尾進行課堂總結。
5.2.8 課堂總結
教師結合帶教中學生失誤較多出對本次課重難點進行總結,強化掌握知識點。
5.2.9 布置作業
布置思考題,要求學生復習本次課所學知識,將下次課所學案例發放。
授課老師根據本次課授課情況做好教學自評,找出授課中存在的問題,思考解決方法。
將兩組同學理論考試與技能操作成績輸入電腦,應用spss11.5軟件包進處理,成績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考試成績比較 分,χ±s
自行設計問卷,對實驗組學生進行基于工作過程理實一體化教學方法評價的調查。以無記名形式共發放問卷共發放問卷116份,回收有效問卷116份,回收率100%。問卷回收資料應用SPSS13.0處理,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見表2。

表2 實驗組學生對基于工作過程理實一體化教學效果的評價N=116,n(%)
每次課前進行集體備課,課中采用案例教學、討論式教學、情景教學、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多種學習方法,由表2得知100%的學生認為這種授課方法活躍了課堂氣氛。
本次課在總課時未變的前提下,提高了實驗課學習比例,增加了學生實際動手實踐時間,但授課效果未打折扣。通過表一可以得知,實驗組的理論知識考核和操作技能考核成績要優于對照組(P<0.01)。表二結果顯示,有95.7%的學生認為基于工作過程理實一體化教學能夠激發學習興趣,調動主學習的積極性;有90.5%的學生認為提高了語言溝通能力,95.7%的學生認為促進了同學間合作交流能力,93.1的學生認為強化提高自身素質的意識。
醫學高職高專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實用型技能專門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教學重點是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3]。本次課教學設計使教、學、做有機融為一體,達到學習領域與工作領域一致、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一致、學習任務與工作任務一致,引導學生以臨床護士身份進入學習狀態,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加強對臨床護士的職業認知,培養其職業素養。通過表三得知100%的學生認為感受到了臨床氣氛,能夠培養護士的職業情感。
[1]顧慧明,尤黎明,黃慧霞.護理技能教學中心實驗室的建設思考[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4,23(4):88-90.
[2]陶莉,宋博,葉玲.護理學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1.
[3]周少林,林漢芳.教學做合:在中國傳統康復治療學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與職業,2009(21):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