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東海 尚瑞花 劉思華
(中山大學教育學院體育系 廣東廣州 510275)
現代羽毛球比賽是在高度競爭和強烈的對抗性中進行的,比賽情況錯綜復雜、變化多端,這就要求羽毛球運動員不但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和技術水平,還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隨著運動競賽的發展和科學研究水平的提高,人們也越來越重視心理素質與運動競賽成績間相互作用的研究。
我國對運動心理訓練的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通過20多年的積累,他們有豐富的經驗關于國家優秀運動隊解決運動員在訓練與比賽中的心理障礙問題,也普遍得到了教練員與運動員的認可。[1]現在,我國對高水平運動員的心理訓練研究已經到了嶄新的階段。我國的運動心理學工作者長期駐扎到國家隊進行跟蹤服務,尤其在為世界杯、亞運會、奧運會及世界錦標賽等國際大賽直接服務的時候,不同項目的心理訓練特點,配合不同的心理調控方法及措施,有目的的進行心理訓練,讓運動員很快的掌握心理訓練的方法,清除心理的障礙,給運動員在參與國際比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提供了保障。
經過對青少年羽毛球運動員心理訓練的分析得出,運動員心理訓練是采用不同手段有意識地影響運動員的個性特征和心理,教會運動員自我調節心理狀態,好在比賽中發揮對應的心理適應水平。提升運動員的心理素質要從心理訓練的重要性與必要性,自身調節能力、分析與認識能力、教練主導作用等幾個方面入手,并借助認知科學、腦科學、人體科學等現代最新科學研究手段與成果,對其進行開發性、創新性的理論與應用技術研究。[2]為推動廣州市,進而促進我國青少年羽毛球運動的發展提供借鑒。
廣州市業余體校羽毛球隊隊員21人,其中男10人,年齡段為11~16歲,體重分布為48.2~61.7kg,平均訓練年限3.60年;女11人,年齡段為10~17歲,體重分布為32.5~55.3kg,平均訓練年限為3.65年。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在圖書館和中國知網查閱有關運動心理訓練方面的資料。
1.2.2 問卷調查法
從2013年2月28日至3月21日在天河區、海珠區、番禺區的業余體校羽毛球運動隊中隨機抽樣發放問卷31份,回收問卷30份,回收率為96.7%,有效調查問卷30份,其中教練員有效問卷為10份,隊員為20份。
1.2.3 專家調查法
對心理咨詢方面的專家進行調查訪談。
1.2.4 訪談法
對業余體校羽毛球球隊教練及個別隊員進行訪談。
對廣州市業余羽毛球訓練隊進行了為期三周的跟蹤調查,雖然這些訓練隊屬于業余的(平時都在各自的學校正常的讀書)訓練性質,可是其訓練的方式和方法卻是很有計劃的,唯一缺乏的就是對運動員心理方面的培養和訓練。這造成運動員在比賽中取得的成績與真實水平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不能像在平時訓練中那樣充分的發揮自己的水平。
因為訓練方式枯燥、單調,使運動員常表現為機械、盲從、找不到目標,只會反復的練習,而考慮不到訓練效果,只為完成任務,有了錯誤也不找問題何在。教練員為隊員安排一些初級的羽毛球動作和游戲,開始隊員還很有興趣,時間一長,因為訓練方式的乏味和單調,導致運動運失去興趣。因為在培養運動員專項運動所需的氣質、興趣、性格、能力等個性心理特征,情感和意志品質、發展專項運動員的想象力的時候,心理上的訓練很容易被忽視。在羽毛球技術教學和訓練過程中,教練員只顧著做動作,忽略動作的理論重點、難點。因為運動員存在個體的差異,運動員掌握動作的快慢也不一樣,有些教練在幫助運動員理解技術動作過程中總會太過著急,還會有一些教練對隊員進行打罵,從而使運動員造成害怕、緊張的心理,最終失自信心與斗志。如果這樣的情況不得以改善,勢必導致隊員和教練之間的關系緊張,也會影響到訓練的實效。

表1 進行心理訓練必要性的調查

表2 教練員對隊員進行心理訓練情況的調查

表3 比賽中隊員表現的狀況
對教練和隊員進行了關于心理問題是否對比賽造成影響進行了問卷調查,通過回收的30份問卷可以看出,許多隊員和教練認為開展心理技能的專項訓練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極少數人認為開展心理技能訓練太費時間,而且結果的不肯定性也讓他們比較猶豫,基于沒有專業的人員等因素,對這項工作持猶豫和懷疑態度(見表1)。
從表2可以看出,教練員對隊員進行心理訓練并不是經常進行的,并有較大的偶然性,而且通過訪談得知,部分教練考慮到專項訓練時間不夠充足,并不愿意“耽誤時間”進行心理訓練。
心理訓練作為羽毛球訓練系統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練員是應該在訓練中進行足夠的、適當的心理訓練的,并以此提高運動員心理素質。這些業余體校的教練員都是有豐富的教學和訓練經驗,也清楚的認識到心理訓練對羽毛球比賽和訓練的重要性,但實際工作中之所以沒有很好的進行相應的心理訓練,主要原因在于:在規定的訓練大綱中技戰術是主要的訓練內容,主要目的是提高隊員的技戰術水平,并沒有專門規定的心理訓練內容;又因為是業余訓練性質,隊員的訓練時間本就不夠充足,而且個別隊員也不夠配合。
通過現場觀察統計和錄像帶觀察統計的方法,跟蹤測試全市與市際羽毛球比賽共32場,成績并不盡如人意,其中由于運動員無法進行心理自我調節而造成比賽失誤的占全隊人數的56%。(見表3)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太過興奮。賽前過早的興奮,將身體上能量提前消耗。表現為眠、尿頻、食欲不振、心跳加速、血壓升高、急于比賽。雖然有十足的信心,可是因為用力過猛、太大,導致擊球動作不標準,對落球點沒有很好的掌握,會難以發揮本身的比賽水平。(2)太過緊張。因為沒有正確認識比賽,對于個子高、實力強的運動員太過緊張,從而變得焦慮、恐懼,心里極度壓抑。[3]表現為出冷汗、不主動、不積極、血色蒼白、血壓下降、沉默寡言、求勝欲望降低,影響比賽。(3)在比賽過程中,比分領先時,沾沾自喜、盲目興奮、過分抬高自己,對比賽準備不充分,不能按照原計劃完成比賽;當比分接近時,有些不知所措。比分落后時,面對比分表現出沒信心、消極、畏懼等心理。
大部分青少年運動員都存在未能正確認識到正常興奮和過渡緊張等心理,缺少自我調節與控制的能力,只會打順風球,有些挫折就手忙腳亂,大多都是憑經驗和習慣進行補救,沒有對應的解決困難的預案。
通過對廣州市業余體校羽毛球隊進行的隨隊調查顯示,心理技能訓練開展的不是很普遍的原因是訓練大綱中技戰術訓練是主要內容,而對心理技能訓練沒有做出明確要求,并且訓練時間難以保證。訓練隊中沒有專業人員進行心理技能訓練,球隊教練的訓練手段和方法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也缺乏正對性。大部分運動員對自己的心理狀態及其表現有一定的認識,大都希望有專門的心理技能訓練來幫助自己改善訓練和比賽的狀態。
通過對青少年羽毛球運動員心理訓練的研究,認為羽毛球運動員的心理訓練內容包括:一般心理訓練、賽前專門心理訓練與臨場針對心理訓練;比賽心理適應水平是羽毛球運動員心理素質主要影響因素,因此提高運動員心理素質應從心理訓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分析能力、自身調節能力、教練主導作用等以下幾個途徑入手。
首先,明確比賽任務,建立適宜的目標。目標的要求應既有利于充分發揮隊員的能動性和潛力,又能夠被隊員所接受,而不至于形成思想包袱。為了避免目標過高給隊員帶來思想壓力和心理負擔,目標的確立應略留有余地。
其次,激發良好的比賽動機。隊員持有適宜的比賽動機,并渴望參加比賽,才能自覺地積極地動員機體最大的潛能投入比賽。若動機過強,超過了適宜的水平,會導致精神過度緊張,影響競技水平的發揮。
再次,增強運動員的取勝信心。當運動員在比賽前遇到挫折或不利因素而影響比賽信心時,可通過認知訓練幫助運動員充分看到自己的優勢,給予鼓勵。用各種積極的手段來幫助運動員來恢復比賽的信心。適宜的情緒能更好地發揮大腦皮層神經系統地調節支配機能,以保證運動員順利地參加比賽。[4]因此,在運動員賽前情緒過高或過低時,要及時采用心理訓練中的減感或增感聯系法,有針對性的進行調節,使其情緒趨于最佳化。
最后,要全面的對比賽形勢與各種利弊因素進行分析。要使隊員看清楚的自身的長處和缺點,不可太過樂觀,要相處大概會碰到的難題,擬定出對應策略,從而面對場上不同的形勢,教會運動員了解些簡單的自我調節心理狀態的方式。如:轉移注意力、自我暗示、法調節呼吸法等方法。通過提升運動員的自我控制能力,及時消除緊張的情緒。
在重視技戰術訓練的同時,應把心理訓練貫徹到整個訓練當中去,以此提高隊員的心理素質,使之具有在比賽中正常或超常發揮能力。
采用多種心理訓練方法,加強隊員的心理訓練,以此獲得更好的心理訓練效果。
向隊員實施心理訓練,發揮隊員的主觀能動性,要從小從早抓起,在豐富教練訓練方法的前提下,有針對性、有步驟的逐步進行。
[1] 田寶.心智競技能力的構成與訓練運動訓練學[M].人民體育出版社,2010:25.
[2] 施小菊.運動員的心理技能訓練[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4(3):65-68.
[3] 張為力.體育運動心理學研究進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76.
[4] 崔中良.體育運動的認知過程研究——以羽毛球運動為例[J].安慶工學院學報,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