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約是1970年,在江西省南昌市一個小干休所里,陳云邊看《參考消息》邊對身邊一個小伙子說:“美聯儲主席是美國真正的經濟總統。”
“這件事我印象非常深刻。我當時很難想象什么叫經濟總統,認為總統不就全管了嗎,怎么還有經濟總統?我就開始想,美國的這個領域都是按照什么樣的規律來運行的?我就想知道美國人都是在想些什么,于是開始一步步地關注經濟問題了。”這個小伙子就是前國家領導人陳云之子陳元。
2013年4月15日,位于北京市阜成門外大街29號的國家開發銀行悄然易帥。作為這家中國極具影響力的金融機構董事長,外界對陳元所知卻不多,無外乎是“身居高位”“沉默少言”。當然,還有不得不提的“紅二代”身份。
勾勒金融街
1984年,陳元出任北京市西城區區委書記。雖然他分管黨務,但卻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編制發展戰略上。陳元主持改建西單商業街,把西單打造成商貿企業聚集的黃金地帶。而西城區金融區規劃,也為今天的金融街勾畫出模樣。
“金融的作用就像神經和大腦,可以指揮一切,調動一切。”這是1986年陳元在北京市金融體制改革研討會上的講話。與那個時代多數官員不同,他很早就認識到金融的重要性。
陳元1945年出生于延安,是家中長子,少時記憶中總是搬家不斷,從大西北到大東北,直到父親調回中央定居北京。后來他考入清華大學自動控制系,攻讀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專業研究生,之后又轉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系,師從經濟學家馬洪和于光遠。
“長期以來,受父親陳云同志從事新中國經濟工作的影響,我對經濟金融領域一直懷有濃厚興趣。”在2012年的新書《政府與市場之間》中,陳元這樣寫道。
上陣討債,對峙國企董事長
1998年,時任總理朱镕基找到了陳元,希望他到國家開發銀行擔任行長。國家開發銀行是國務院直屬的三家政策性銀行之一,在人們眼中,它的工作就是“發錢”。由于沉重的歷史包袱加上管理粗放,國家開發銀行的“奉命貸款”“人情貸款”層出不窮,不良貸款率高達32.6%。
在央行工作10年的陳元深知一個健康的金融體系對經濟和金融發展的巨大意義,他表示“國開行絕不能成為對公眾不負責的撥款機器”。
改革首先從內部運作及管理開始。在信貸流程方面,陳元要求對所有項目實行風險審查機制。審查要經過四道程序:全行分四個小組,每半年由陳元隨機選取,所有人員組合都由電腦隨機產生。審查之后再到總行貸委會審查,貸委會由所有的副行長輪值參加,避免與貸款人之間產生聯系。
2004年,陳元坦言當時改革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國開行的不良資產高達1700多億元,欠債的大多是國有企業,‘要債’十分不易。”
但陳元認為,“國開行要想資產優良,討債必定少不了。”有時他甚至親自上陣,以至于外媒至今仍津津樂道“他在招待會上與那些沒償還貸款的國企董事長們對峙”的故事。
陳云素有“調整大師”之名,陳元也繼承了這一“傳家寶”,將國家開發銀行從單純的政策性銀行“調整”為政府的開發性金融機構。
但對國家開發銀行而言,這一“調整”也意味著它不能再像過去那樣依靠補貼,每一分錢都必須從市場中運營出來。這條路,陳元說自己是在“走鋼絲”:一頭是政策,一頭是市場。路非常窄,但走好了很漂亮。
“走鋼絲”的第一個大動作是在1998年8月,剛履新國家開發銀行半年的陳元向時任安徽省省長回良玉建議將國家開發銀行的融資優勢和地方政府的組織優勢相結合。當年冬天,國家開發銀行與蕪湖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簽訂了10.8億元的十年期貸款協議,用于蕪湖市的基礎設施建設,貸款擔保和還款來源由蕪湖市財政全面兜底。
這是中國的銀行介入城市建設第一單,也是日后赫赫有名的“蕪湖模式”。
躋身全球最大開發性金融機構
2005年6月7日,國家開發銀行召開第一次“走出去”業務工作會,陳元提出應該為服務“走出去”“投子布局”。講完后,“整個會場鴉雀無聲,大家驚訝得不得了,都覺得這是天方夜譚”。
2005年10月,幾乎在陳元的一力主導下,上海合作組織銀聯體成立。一個月后,國家開發銀行成立對應的項目工作組,這是國家開發銀行歷史上第一個派駐國外的工作組。陳元要求每個分行都要抽調人員成立工作組,派駐到安排的國家,在當地政府、中資企業、駐外使領館和當地金融機構中尋找合作機會。
2012年末,國家開發銀行資產總額突破7萬億元,不良貸款率僅為0.3%。目前,國家開發銀行已超越世界銀行,躋身全球最大的開發性金融機構。
2013年,陳元當選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對于他離開國家開發銀行后的去向,外界有很多猜測。但多位國家開發銀行內部人士認為,陳元的下一站,或將是代表中國參與籌建金磚四國開發銀行。陳元從國家開發銀行功成身退,但他的金融生涯,可能遠未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