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思宇 車媛潔 李 娟 馬旭冉
(西安交通大學人居環境與建筑工程學院,陜西西安 710049)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已十分富足,如何使其朝環境友好型方向發展一直是人們討論研究的熱點。文化生態的概念及這一核心概念內涵和外延的擴展,對這個問題的解決起到了推動作用。
文化生態學最初由美國人類學家斯圖爾德在《文化進化和過程》(1953)一書中提出。文化生態廣義上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所顯露的美好姿態或生動意態;泛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狀況和環境[1]。
人類區別于其他生物的是人不但具有自然屬性,同時還具有社會屬性。人類的居住空間不僅是一個自然空間,同時也是一個人文空間,帶有鮮明的歷史傳承性和民族特性。傳統風格的變異、歷史文化遺產的損毀、人居環境的破壞,都是人類文明的損失。因此保護文化生態是當代社會的重要課題,具有非常深遠的研究意義。
北院門歷史文化街區是西安老城區內歷史風貌、民間民族特色保存相對完整真實的街區。從文化生態的角度出發,保留北院門街區獨有的民族地域文化,探討提升街區環境與居民生活質量的方法,對于改善街區整體狀況具有實質性的引導作用。
西安北院門歷史文化街區位于明西安城中心的西部,東起北院門—麥筧街,西至早慈巷—香米園,南臨西大街,北到紅埠街—西倉南巷,整個街區占地54 hm2(見圖1)。這一帶是西安最古老的回民聚居區,同時也是明西安城內現存最大的一處傳統民居區,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西安北院門歷史文化街區是西安市回民聚居區,約有4萬多穆斯林同胞居住其中,雖長期與漢族雜居,共同使用漢語,但其仍保留著傳統風俗。受伊斯蘭教教義的影響,在街區核心區不足1 km2的范圍內分布有11座清真寺、2個禮拜點。因為回民有世代經商的習俗,并且每天要在清真寺做五次禮拜,因此該街區依然保持“圍寺而居、依坊而商、前店后宅”的生活模式。

圖1 北院門區位圖
北院門歷史街區位于唐代尚書省正門原址,原為唐皇城一部分。明代稱宣平坊,清代更名北院門。該地區是1900年清慈禧太后與光緒帝避難西安時的行宮所在地,在當時成為全國的政治商業中心。建國后,北院門成為西安市人民政府駐地。
自唐朝開始,從陸上絲綢之路來的商客就逐漸定居于長安。他們獨特的文化傳統和生活習俗給這片街區帶來了新的活力,也為其打上了深刻的歷史文化烙印。經過時間的洗禮,歷史走到今天,北院門歷史街區仍然是以回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區。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化覺巷清真大寺、著名的北院門“小吃一條街”,以及中國三大城隍廟之一的西安城隍廟都在該區內。整個街區呈現出多元化的文化氛圍,具有獨特的歷史與文化價值[2](見圖2)。

圖2 歷史文化特色
針對幾次調研所發現的問題,以及對北院門各個區塊的繁華程度、包含功能、路網現狀、居民情況等指標進行比較,最終進行判斷抽樣,選取此基地作為研究對象。目標基地東界為北院門街,此街是街區的邊界,可以反映出此區域與別的地區接壤處的現狀;南臨西羊市街,此街是街區內商業繁華區的代表;西界為北廣濟街,是此區域由商業繁華區向居住區過渡的街區代表;北臨大皮院街,此街位處居住區,可以全面的反映居住區的狀況。此外,基地區域內有學校、集市、清真寺、診所等公共建筑,功能相對整個北院門街區完善全面,符合“依坊而商,圍寺而居,前店后寢”的生活習俗。此外,北院門街區存在的問題在此地塊內均有體現,因此,通過對該地塊的現狀調研及具體分析,得出的改造意見在整個北院門歷史街區中也是適用的。
1)物質性老化現象普遍,基礎設施匱乏。
街區很多傳統建筑已經成為危、舊房屋,內部設施陳舊、簡陋。通風、采光、水、暖、電條件及衛生設施均不能滿足現代生活的要求;且街區建筑功能零亂,戶型不成套,私密性差,見圖3。此外,該地區路面排水不暢,現有管網紊亂,見圖4。

圖3 通風采光條件差

圖4 路面排水不暢
2)私搭亂建現象嚴重。
街區用地緊張局促,建筑密集,缺少規劃,建筑空間肌理整體雜亂無章。原有住宅的功能尺度無法滿足居民的需求,街區大量分布著居民自建的違章建筑,有些甚至加建到了6層。使原本就狹窄的巷道更加不見天日,見圖5。

圖5 居民自建現象嚴重
3)內部交通錯綜復雜,鮮有貫通路網。
該區域主干街道以“井字形”布局縱橫排布,形成較為通達的人車通行商業街,將居民生活區圍合在一個矩形地塊內。街區內部路網錯綜復雜,主次模糊,且大部分均為死胡同,內部沒有橫縱通達的主要人行道路。
該街區缺乏公共停車場,車輛多停于公共建筑的后院中,影響了原區域的正常功能,破壞了該歷史街區的街景風貌,見圖6。
4)綠化及公共空間匱乏,生活質量不理想。
該街區居住建筑密集,街道狹窄擁擠,缺乏公共活動區域及景觀綠化。受穆斯林“前店后宅,依坊而商”生活習俗的影響,沿街均為商業用地。文化、生活、辦公區域穿插分布在居住區內,規模和基礎設施都達不到現代生活標準。

圖6 道路狹窄,缺乏停車場地
5)人口老齡化現象顯著,社會結構不合理。
經過調查發現,由于長期居住環境較差,許多富裕起來的居民和年輕人離開原住地,生活在老街上的居民多以低收入階層、老人、小孩為主,人口老齡化嚴重。這造成了老街居民社會結構的不合理,加速了老街活力的喪失。
北院門歷史文化街區環境的提升應該結合街區歷史特色,尊重民族生活模式,探索出更前衛更符合地區模式的改造方案。
1)不同于其他歷史街區,這里是回民的聚集地,這里凝聚著宗教與宗教文化的力量。這種深厚的人文內涵,伴隨著該街區發展到現在。改造的同時,歷史的文化不能遺棄。改造方案可以從空間概念出發,對居住模式加以調整,最大化滿足居民的生活需求。2)城市發展的整體統一性是改造必須考慮的前提條件。改造后的視覺效應應該與歷史環境相協調,使二者成為完美的有機結合體。針對此項,可以對該街區的商業模式加以優化,在提升環境質量的同時,滿足居民利益最大化。3)順應時代的發展,提倡可持續發展觀念。新的改建方式必須服從于環境政策,在有效提升環境的基礎上保持舊有建筑的最大化保留。
1)棋盤式居住概念。
西安歷史悠久,布局沿襲隋唐長安城的棋盤式布局,北院門回民歷史街區總體上也是按照棋盤式布局,延續至今街區中還是可以清晰的辨認出一些傳統院落,見圖7。而到了基地這樣大小的地塊由于居住人口密集,往往道路不通形成死胡同,房屋更是擁擠滿足不了基本的居住空間需求。結合回民“圍寺而居”的居住傳統,在清真寺周圍進行居住改造,將雜亂的民宅按照棋盤式布局,道路網格清晰明了。

圖7 棋盤式居住概念
2)商業向內擴展,解放主干道路。
為了擴大受益居民的范圍,可以將鼓樓回民區的臨街商業向內擴展,不僅保持了沿路住戶的商業利益,同時使得街巷內部的居民也獲得更多的利益,在內部設立道路,增設商業店鋪,提高居民收入,為該地的旅游打下堅實的基礎。
3)增設屋頂綠化,改廢棄小學為綠地公園(見圖8)。
整個北院門回民街區居住用地緊張,綠化率嚴重低于規定的舒適綠化率。只有主干道上種植有行道樹,其他道路和居民自家庭院大多沒有綠化。因此,整個街區不僅空氣質量得不到保證,而且景觀視野單一古板,沒有自然元素愉悅人們的心情。根據不同庭院的情況,可以添加墻面綠化、屋頂綠化和庭院綠化,見圖9,以提高整個街區的綠化率并改善居民區的空氣質量。

圖8 小學改為公園

圖9 綠化的多種方式
4)加入停車場。
鑒于鼓樓回民區居民的停車難問題,導致道路擁堵,不但使當地居民不方便,也使得該旅游區在游客心中的印象大打折扣。因此,需在街區中加設停車場。
5)道路風貌及路網改造。
道路人流混雜,擁擠不堪。道路兩旁雜貨攤隨意擺放,商家爭搶生意的同時使得道路原有的秩序被無形間打破。統一雜貨鋪的管理與租用;在道路中間砌建一道分割臺,引導人流按秩序進行。另外,地塊中有許多死胡同,所以根據房屋位置及人員使用頻度打通一些道路,使地塊的南北東西形成貫通路網。
歷史街區的保護更新方法一直是眾多專家學者探討研究的重要課題,近年來,大量無視地域特征和居民生活傳統的粗暴拆遷引起了公眾的不滿,成為了諸多社會問題的根源。因此,有機、生態、人文、可持續發展等內容成為了新型歷史街區保護更新策略的重要出發點。本文從文化生態的角度出發,致力于保留北院門街區獨有民族特色和地區文化,探討提升北院門歷史文化街區環境的有效策略,為經歷千年歷史洗禮的“回坊”注入新的活力,使它在現代化的城市中延續著古老的穆斯林傳統,將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展現給世人。
[1]馮天瑜.中華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王曉龍,劉春凱.西安北院門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探討[J].規劃師,2010,12(26):39-40.
[3]趙習習,張曉鵬.關于西安北院門住區更新設計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7,33(26):53-54.
[4]何志明,倪 琪.杭州主城區綠道網絡構建初探[J].華中建筑,2013,31(3):61-63.
[5]侯亞楠,朱 春,楊思佳.建筑綠化與綠色建筑[J].綠色建筑,2013,5(1):45-46.
[6]周 潤.重慶園博園生態技術景觀的概念設計[J].城市建設,2013(3):462.
[7]馬少軍,劉 豐,鄭慧娜,等.杭州清河坊歷史街區的保護與有機更新[J].建筑學報,2013(1):533.
[8]孫躍杰.繁華背后的尷尬——以西安北院門為例談歷史街區非文物性建筑的保護[J].科技信息,2007(11):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