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榮譽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四川成都 611756)
高鐵站房對周邊城市形態產生的相融性影響是其所引發的各類城市影響中最為明顯的一項。這種影響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高鐵站房本身是大體量、大尺度、采用新型材料的新型建筑,隨著它在犀浦片區內的引入,并與該片區內的混亂街道、人車混雜以及破舊的城市形態對比,會產生城市總體形態的不協調。其次,高鐵站房作為該片區交通的主要樞紐,對該片區當前的道路系統、步行系統的安全性以及交通工具的換乘等提出較高的要求。
我國城市整體空間形態在現階段表現出結構松散、形態模式單一、傳統文脈缺失等總體特點。而犀浦高鐵站房,其周邊的城市形態特征首先受到城市整體形態結構的影響,從該高鐵站房的核心影響力出發,當前該高鐵站房周邊地區的現狀及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人行車行混雜造成經常性擁堵,人流輸入和輸出效率低下,人群疏散力度不大導致區域人流車流密集(見圖1)。

圖1 出站口交通對接效率低
犀浦高鐵站房的建立對犀浦片區的功能結構影響十分顯著,犀浦片區的發展不夠完善、系統,功能結構缺乏整合,很多零碎雜亂的功能細胞自發形成。于是我們在犀浦高鐵站房周邊看到大量衛生條件低下的餐飲服務設施甚至路邊攤,小型旅館旅社,且這些功能碎片與具有現代化的高鐵站房功能結構毫無對話地強行碰撞,更導致了區域功能結構的龜裂(見圖2)。

圖2 零散的空間結構
犀浦高鐵站房從意義上說相當于犀浦的窗口和門戶,外來人員對一座陌生城市的第一印象就來自于其周邊的城市形態和城市氛圍。然而當前犀浦高鐵站房周邊的城市形態不僅毫無美感,而且缺乏基本的清晰的表達力,難以給人留下任何印象。旅客在其附近活動時往往能夠記住和思量的僅僅是怎樣突破擁擠的人群迅速出站進站,如何保證安全,附近哪里有合適的餐宿等,很少有人關注一座城市在其最大的對外窗口所展示出來的風貌形態。這不單單是由高鐵站房周邊的功能、交通問題所帶來的擁擠和不安全的氛圍所導致,更由于其周邊區域的空間形態難以形成清晰可辨的城市表情,給人帶來混亂的感受(見圖3)。
1)大尺度。隨著經濟的發展,鐵路網不斷的密集,為了能夠更好更快的滿足人們出行的需求,高速鐵路漸漸的發展起來并受到人們的接受、青睞。進而產生高鐵站房,高鐵站房是高科技、現代化的產物,尺度較大,特別是在城市區與低矮混亂建筑同時存在更顯得大體量大尺度(見圖4)。

圖3 犀浦站周邊人車混雜

圖4 大尺度的高鐵站房
2)交通、人流節奏快。在站房空間內人流、交通節奏快,具有明顯的公交化特征,發車頻率和旅客流動性比普通鐵路更大。
3)對道路系統的要求高。由于高鐵站房人流速度,人流量較大,為了避免人流擁擠交通堵塞,能夠更快的疏散人流,必然對道路系統的要求更高。
1)尺度的沖突。犀浦片區內的建筑基本上都是隨著社會慢慢的進步不斷慢慢自由發展起來的,因此在尺度和規模上都是比較小的;而在該片區內的高鐵站房的尺度感卻遠遠超出了原有建筑的尺度,打破了該片區內建筑比例的和諧性,使建筑與站房之間的尺度發生沖突。
2)外立面風格的沖突。犀浦片區舊有建筑在歷經歲月的洗禮后其外立面往往破敗不堪,原有的建筑裝飾、材料和構件都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同時,隨著年代的不斷演變,該片區內會出現不同時期、不同風格、不同質量的建筑,整體建筑形象混雜不統一,為了該片區的城市形態與高鐵站房達到和諧統一的形象,需要對外立面形象進行整體設計改造;另外,該片區大量的舊有建筑外立面中都沒有考慮到空調位置的設計,現狀中出現的空調機位的無序外掛,造成外立面上的混亂,整體的不協調,需要對該片區內舊有建筑外立面的空調機位進行統一的設計改造處理(見圖5)。

圖5 外立面風格的沖突
3)步行系統的不安全性。隨著城市文明水平的提高,步行交通系統在城市經濟和社會活動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而在犀浦片區以及高鐵站房周邊的步行交通系統極其落后和不安全,跟不上快速發展起來的便捷、安全與舒適的交通系統。在該片區內人車混行,沒有安全的地下通道以及過街天橋,使步行系統具有很高的不安全性。
4)天際線的不協調。通常研究城市天際線時都會比較關注建筑的尺度、高度等因素,同時天際線也能反映城市形態發展的一個動態過程。犀浦片區由于高鐵站房的落成,使該片區內原來平緩的天際線發生了改變。遠遠望去,高鐵站房統領著整個片區,也顯得有點突兀,使整個片區的天際線不協調。
由于城市形態的五要素由:路徑、邊緣、區域、節點和標志物等組成,所以這些要素組成了城市形態的完整性和系統性。但當片區內高鐵站房引入后,會打破原有完整的空間形態。高鐵站房作為新的建筑類型,在尺度和外立面的造型上完全與周邊的環境格格不入,需要我們對整個片區做重新的規劃和整合來適應新的建筑風格。研究并提出一些優化城市形態的建議:宏觀上發展城市TOD模式建議、微觀上整變混亂的街道建議、保留原有文化建議、營造場所感建議。分別如下。
TOD模式在我國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也存在實施上的瓶頸及經驗不足等問題。因此,根據犀浦片區用地與交通發展狀況,在該區宏觀更新改造中發展TOD模式。首先,發展土地利用與交通規劃一體化,在制定片區更新改造規劃的過程中不應以單項規劃的方式分別完成,之后再加以“綜合”,更不能于土地利用規劃完成之后再進行交通“配套”規劃。只有做到土地利用與交通規劃一體化,才能充分展現出TOD模式帶來的發展優勢。其次,發展土地混合開發和城市設計,包括辦公、住宅、商務、商業等多功能在內的土地混合開發,將大大提高土地開發的效益;公園、綠地等大量開敞空間的營造和修建,對于地區環境的改善有著重要的意義;精心的城市設計,使舊城歷史文化與現代商務中心有機相融,使人賞心悅目。
微觀上整變混亂的街道包括:拓寬道路、整治建筑外立面、整治街道混亂的商業結構、更加完善的發展步行系統、實行人車分流以及發展地下停車系統等,使更好的形成與高鐵站房相融的環境。
比如,建筑外立面風格的整治要注意的設計原則。筆者通過大量實例調研與工程實踐的分析、歸納與總結,對當今我們城市公共舊建筑更新與改造的一般原則也做了歸納總結:1)建筑美學原則;2)地域及歷史文化原則;3)整體性原則;4)經濟性原則。
目前,為了使犀浦片區呈現出“新舊融合”的形態——舊建筑和新建筑(高鐵站房)和諧的結合在一起,使舊建筑能保留當年的建筑特點,并進一步充分利用,將舊建筑改造為咖啡館、餐廳和商店等商業空間;而新建筑又不失時代的韻味,整體建筑結構采用形成和諧的過渡,是一個全新的體系。通過對室外過渡空間的精心設計,使新老建筑協調一致,但又表現得更為現代和時尚,使犀浦片區營造出“時光倒流”懷舊風貌與現代時尚奇妙結合的場所感。
城市高鐵站房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以及全球化時代對區域交通互動不斷增加的需求正在越來越多的城市中出現,并不斷呈現出新的發展特點,其極具潛力的未來發展前景和在城市中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是可以預見的。本研究所聚焦的城市高鐵站房對周邊城市形態的影響,主要是將高鐵站房作為一個城市構成元素與城市功能體放置在城市有機體這一整體環境中,考察分析其周邊的城市形態表征和對城市形態產生的矛盾問題,并提出解決措施建議。希望能對犀浦片區的城市規劃,城市設計有參考價值。
[1]王雪標.城市綜合交通樞紐的分類與布局[J].交通發展,2008(5):56-58.
[2]姜小文.東京軌道交通與土地綜合開發模式對北京的借鑒[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3]李平華,陸玉麟.城市可達性研究的理論與方法評述[J].城市問題,2005(1):87-89.
[4]顏 韜,任亮平,高宏宇.城市軌道站點周邊一體化城市設計探討——以北京M15號線順義段沿線站點周邊城市設計為例[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5]張利敏.高鐵站點地區城市形態及景觀特色策略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6]賈鎧針.高速鐵路綜合交通樞紐地區規劃建設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7]鄭瑞山.高速鐵路建設對城市的影響及高鐵站地區規劃[A].生態文明視角下的城鄉規劃——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C].2008.
[8]張 明,劉 菁.適合中國城市特征的TOD規劃設計原則[J].城市規劃學刊,2007(1):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