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周錄*,張娟麗,楊葉,王志岳,楊巧艷
(1、陜西省寶雞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陜西 寶雞 721001;2、陜西省寶雞市蠶桑園藝工作站,陜西 寶雞 721001)
寶雞市位于陜西省關中西部,轄3區9縣,面積1.82萬km2。近年來培育建設了一批產業特色明顯、鄉土文化濃郁、綜合效益顯著、管理模式先進的現代農業園區,在農業技術組裝集成、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優良新品種培育引進、園區運行機制創新等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和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已成為寶雞發展現代農業的新模式和引導農民增收致富的新亮點。
目前全市已建成和正在建設的各類農業園區216個,總面積5.36萬hm2,實現總產值15.1億元。寶雞(扶風、眉縣)休閑農業示范區、寶雞眉縣國際獼猴桃交易中心2個國家級園區建設進展順利;陳倉周原、千陽海升等15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已建成0.38萬hm2,完成投資8.9億元;高產奶牛、蘋果、蔬菜等12個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已全部建成運行。累計轉化科技成果120項,引進和培育農業新品種、新技術924個,創建老牛面粉、太白山牌有機蔬菜等一批特色農產品馳名品牌,帶動農民52.47萬人,2012年園區內農民人均純收入8701元,比全市平均高37.2%。

陜西省苗木繁育中心總面積272hm2,在園區建設中進行機制創新,通過招商引資以合股經營方式運作,給園區帶來了活力和動力,先后投資6000多萬元,引進臺灣蝴蝶蘭、荷蘭紅掌等花卉新品種18個,紅王子錦帶、曼地亞紅豆杉等綠化苗木42個,累計繁育苗木花卉2000多萬株,產品遠銷甘肅、山西、廣東等地。太白縣綠農蔬菜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以蔬菜專家大院和市、縣農技單位為科技支撐,按照“公司+農技部門+農戶”的股份合作制模式運行,試驗引進12類20多個蔬菜新品種,在全縣示范推廣種植1333多hm2,農戶畝收入增加740元。園區與企業、農戶形成聯利、連心、聯責的利益共同體,實現雙贏,成為園區創新運行機制的亮點,也為探索農技推廣新模式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寶雞市設施蔬菜現代農業示范園,先后開展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秸稈生物反應堆等關鍵配套技術集成與創新10多項,園區年種植大中棚蔬菜230hm2,人均種菜收入704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4%,已成為寶雞市反季節瓜菜生產的典范。寶雞市高產奶牛現代農業示范園,投資2000多萬元完成了千頭奶牛養殖場建設,配套建成了大型沼氣工程、青貯窖、飼料加工車間等配套設施,積極開展適用于TMR飼喂技術的奶牛各階段日糧配方等技術創新,使奶牛的產奶量和鮮奶質量明顯提升,每頭牛年增加收入5000多元,目前奶牛存欄1060頭,年生產鮮奶4350t。
位于麟游縣的布爾羊良種繁育示范園區,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學院合作,培育出了適合西北地區的肉羊新品種,并通過引智項目,開展細管凍精和胚胎移植技術研究及開發,年可提供羊細管凍精10萬支,并購置人工試管授精車一輛,巡回為當地養殖戶開展技術服務,僅養羊一項農民人均增收600多元。位于岐山縣馬江村的線辣椒新品種選育示范園,以辣椒專家大院為依托,先后育成 “8819”、“陜椒2001”、“陜研168”等線辣椒新品種;累計生產原種3200kg,一級良種11萬kg;“陜椒2001”、“陜研168”品種目前年推廣1.33萬hm2,辣椒干年出口創匯1050萬美元。
寶雞市政府2009年開展的優秀農業科技特派員進村創業服務活動,市級選配的120名涉農科技人員,進駐12個市級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45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多種方式積極投身示范園建設的大潮中,為技術單位體制改革探索出了一條新途徑。眉縣金果園藝示范園,先后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省果樹研究所、新西蘭果品協會合作,開發出秦王桃、草莓、獼猴桃等系列新優品種20多個,人工組培草莓在全省獨樹一幟,不僅贏得了市場,也嘗到了產學研、農科教相結合的甜頭。
先后有20多個企業在陳倉區總投資3000多萬元,獨資或合辦農業示范園區。渭河南岸釣渭、天王、磻溪三鎮畜牧產業示范園區,已建成奶牛小區8個,機械化擠奶站2個,奶牛存欄1.48萬頭,園區內有大型企業4家。以畜牧小區為基地組建的寶雞惠民乳品集團公司,集奶牛良種繁育飼養、乳品加工、科技開發為一體,年實現利稅4500萬元,使奶牛養殖走上了規模化發展的道路。園區良好的經營機制和優惠政策,吸引了蒙牛集團、山東阜豐、秦寶牧業等國內知名企業前來投資建廠,合作開發,加快了外向型農業的發展步伐。
調查研究和分析論證不足,致使園區建設存在區域布局不盡合理、低水平重復建設等現象;在土地流轉、資金籌措、設施配套等方面缺乏服務保障機制。
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科學,脫離實情,盲目求洋;經營受到上級過多的行政干預,缺乏應有的活力;企業投資主體和收益地位不明晰,產權關系不明確;缺乏靈活有效的激勵機制和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不能很好地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
園區建設的多,符合標準的少;注重初級產品生產的多,開展精深加工的少;傳統技術推廣應用的多,開展科技創新和高精尖技術引進轉化的少。
生產科研投入不足,技術力量與經營人才短缺;優質品牌數量少,產品檔次低;只重視了展示示范功能,忽視了園區效益;投資盲目,一味追求標準高、技術新,導致園區生產成本高,經濟效益差。
依據資源優勢和主導產業,在培育扶持現有農業園區的基礎上,加強農業、土地、財政、金融、水利、供銷等涉農部門的溝通,打破行政區域界限,制定科學的園區總體規劃和可持續發展政策。政府部門在土地、電力、貸款、稅收等方面對園區建設給予優惠和支持,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多元并舉,突破園區融資瓶頸,吸引外地生產、加工、營銷企業來寶雞獨資或合資創建現代農業園區。依據全市優勢主導產業分布區域,按照“一區多園”的基本思路,以畜牧產業為支撐,建設1個環城市現代農業產業圈,蘋果、獼猴桃2個優勢產業帶,設施瓜菜、高山蔬菜、山區干雜果3個產業板塊,聚力打造東部門戶、渭北塬區、渭河川道、秦嶺高山4個現代農業示范區,把主導產業做大做強、把優勢特色產業做細做精。
管理和運行機制是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的基礎和靈魂,在園區管理運作上,一是要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科學管理制度,按照“法人投資、企業經營、產業化開發”的模式,推廣“一園多區多種經營形式”,做到產權清晰、責權明確。二是通過園區的企業化運行,培植大型現代農業企業,形成園區自主積累、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三是完善競爭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園區內從業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四是建立長效發展機制,加大與政府、技術部門的溝通聯系,積極爭取優惠政策、科技項目,為園區進一步發展壯大注入活力。
一要準確科學的定位園區功能。功能定位的準確與否是園區建設的關鍵,要在科學地分析園區所處的氣候條件、自然資源、區域優勢等前提下,進行較為準確科學的功能定位。研究開發和生產加工是園區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功能;示范展示、培訓教育、信息服務是園區實現公益性服務功能的主要形式;龍頭企業則是園區生存和發展的核心功能。二要明確園區的示范導向作用。現代農業園區是農業技術組裝集成的載體,是農戶與市場連接的紐帶,是現代農業科技信息的輻射源,是人才培養和技術培訓的基地,對農業產業升級和農村經濟發展起著示范和推動作用。園區建設應充分展示其新優技術、先進設施應用、高新成果轉化、信息技術傳播、龍頭企業帶動的引領、示范、導向作用。

一是建立科技創新體系。以現代農業園區為平臺,建設實訓基地、國家級試驗站和專家大院,構建以首席專家為技術創新源,農業企業為開發主體,農業園區為前沿陣地,農科教、產學研緊密結合,與區域農業產業配套的科技創新體系。二是提升園區設施裝備水平。在農作物種植上加快智能溫室、農產品貯藏保鮮、水肥一體化自動管理等新設備、新設施應用步伐;在畜牧養殖上采用最先進的負壓式通風、智能式飼喂等裝備技術,全面提高園區裝備水平。三是加大新技術的應用。加大新品種的培育、引進,建立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畜種、種苗繁育中心;強化節能減排、循環應用、重大災害防控等先進實用新技術的集成示范。四是創新生產模式。圍繞先進模式建園區,依托園區推模式,探索園區發展的新理念,大力推廣奶牛標準化養殖“千陽模式”、家禽生產“華龍模式”、循環農業“田犇模式”等先進生產模式,提高園區經濟效益。五是強化人才支撐。組織專家教授、組建技術團隊,使每個園區都有專家團隊和科研院校的支撐;實施園區人才培養專項工程,定向為園區培養專業技術和經營管理人員;鼓勵園區企業開展技術攻關、技術創新,全面提升園區科技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