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記者 劉紅霞

來自中國十九冶高級技工學校,出征第42屆世界技能大賽的兩名選手從德國載譽歸來,他們為中國隊取得了焊接、建筑金屬加工2個項目的優勝獎。
第42屆世界技能大賽成為職業技能人才集中展示本領的舞臺。對于他們而言,能代表國家出賽,每一個人就已經是冠軍了。這些年輕人代表了他們各自國家和世界的未來。
大賽中,每一天都非常緊張,從賽前準備開始,每個選手都要快速進入到比賽狀態,包括對競賽設備和材料的熟悉、對賽場環境的熟悉等等,特別是現場環境,都需要選手馬上適應。其實,上升到世界大賽這個舞臺,能出賽的選手的技能水平都差不多,最后比的就是選手的心態、綜合素質和臨場應變能力。
他們都經過了層層選拔和嚴苛的訓練,能不能拿成績只是看臨場發揮與其他客觀因素,能不能拿到成績,他們實際上都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正如世界技能組織主席西蒙·巴特利在本屆世界技能大賽開幕式上所說的那樣,“每一位今天站在這個舞臺上的選手都是冠軍”。
2013年7月12日,在中國十九冶成都大廈會議室舉行的座談會上,第11屆“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及第41、42屆世界技能大賽中國焊接項目教練周樹春,第42屆世界技能大賽中國建筑金屬加工項目教練劉定律分別匯報了焊接項目和建筑金屬加工項目的比賽情況和成績評定情況,總結了比賽經驗和不足之處,并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做好更充分的準備,爭取在以后大賽中取得更好的成績。
2012年6月,10名四川攀枝花選手入圍第42屆世界技能大賽國家集訓隊。經過1年的艱苦訓練和層層選拔,中國十九冶高級技工學校學生王晨宇、莊學宇脫穎而出。王晨宇、莊學宇分別參加了有35個國家參賽的焊接項目、11個國家參賽的建筑金屬加工項目的競技。兩名選手不畏強者,勇于拼搏,經過4天的激烈角逐,分別在焊接和金屬加工項目獲得第五名的佳績,均獲得優勝獎,展示了中國青年技能人才的風采。根據世界技能大賽比賽規則,取得各參賽項目選手平均分以上的選手才能獲得優勝獎。比賽結束后,根據人社部有關文件精神,這兩名獲獎選手將被授予“全國技術能手”榮譽稱號,并晉升技師職業資格。
兩名獲獎選手中,今年畢業的王晨宇年初就被中國十九冶集團機裝公司提前 “鎖定”,年薪預計超過10萬元。十九冶高級技工學校校長助理李文韜告訴媒體記者,“在校期間就能獲得‘全國技術能手’稱號非常不容易,像王晨宇一樣擁有過硬技術水平的畢業生非常搶手,往往畢業前幾個月就被一搶而空。”。
有著“技能奧林匹克”之稱的世界技能大賽自1950年首屆舉辦以來,每兩年舉行一次,至今已有60年的歷史,象征著國際技能和技術培訓的頂峰。

2010年10月,中國加入世界技能組織。緊接著第二年,中國就首次派代表團參加第41屆世界技能大賽,6個參賽項目取得了1枚銀牌和5個優勝獎、總平均分名列第二的良好成績。
2011年,在英國倫敦舉行的第41屆世界技能大賽上,由來自中國十九冶集團公司的周樹春擔任教練組長的中國焊接代表隊取得中國六個參賽項目唯一的一枚銀牌,邁出了中國焊工走向世界高端焊接領域的第一步,實現了我國參加該項比賽獎牌零的突破。
2012年,中國設立了APEC技能開發促進中心,為亞太經合組織各經濟體青年提供了交流技能、暢想未來的平臺。這一年,首屆APEC青年技能夏令營也來到了中國。
2013年,中國參加第42屆世界技能大賽。本屆大賽中國代表團團長、人社部職業能力建設司副司長劉丹介紹說,參賽選手經全國范圍內的選拔,在比賽前參加了7至10個月的集中訓練。世界技能大賽好比技能領域的奧運會,目前我國非常重視技能人才建設,參加比賽也將推動國內技能人才培養整體水平的提高。在參賽項目的選擇上,主要考慮國家優先發展的項目,照顧行業發展的需求。這也是我國年輕技術人才走向世界舞臺的機會。
這是中國第二次參加世界技能大賽,參賽對我國職業技能培訓領域所起的推動作用已經顯現。劉丹說,同樣的手表零件,工人技術水平不同,組裝出成品的性能和質量完全不同。我們國家的發展需要大批青年技能人才。
劉丹介紹說,中國選手上一屆參加了網站設計項目的競賽。在選手的選拔和培養過程中,發現國內與世界技能大賽的培養標準相差甚遠。通過對選手的培養,及時調整了人才培養標準,在網站設計領域更改了國內人才培養的課程設置和教材,使技能人才的能力比過去有了很大提高。
本屆世界技能大賽上,中國選手參與了22個項目的比賽。劉丹說,從數量上就能看出中國技能人才工作和職業培訓事業的發展,之所以選擇這22個參賽項目,考慮的是把職業技能競賽和現代制造業以及IT產業等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結合起來,通過競賽提高國內特定領域的技能水平,推動經濟發展。
機械工程設計比賽項目的中國組委會技術專家楊偉群說,世界技能大賽所有比賽項目來源于真實的企業生產,所以參加“技能奧林匹克”不僅有利選手的職業發展,同時可推動中國職業技能教育與國際接軌,從而促進經濟發展。
“中國技工正在加快走上世界舞臺。”人社部副部長王曉初不久前表示,放眼未來,我國將繼續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創新職業培訓制度,完善職業能力建設體制機制,擴大對外交流與合作,為實現“中國夢”提供更加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