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 嚴光玉
2009年以來,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的指導下,成都市緊緊圍繞建設“國家級創業型城市”這一目標,按照市委、市政府城鄉統籌、“四位一體”科學發展總體戰略部署,率先將創建創業型城市工作目標納入就業優先戰略的重要內容,全市初步建立了城鄉統籌、部門聯動、政策支持、社會參與、服務多樣的創業帶動就業模式,形成了促進創業、擴大就業、共享和諧的促進創業發展格局,營造了崇尚創業、鼓勵創業、勇于創業、樂于創業的社會氛圍,有力地推進地方經濟持續發展。
但近年來,成都市的主要創業群體集中分布在“創業園區、社區、校區”,以上三個分布區,明顯呈現各自為陣的發展特點,且在各自發展中都面臨企業可持續提升和創業團隊后續扶持的問題。特別對于高校創業工作的開展,面臨諸如創業課程體系不健全、師資力量缺乏、技術支撐力量薄弱、創業實踐孵化平臺缺失等困難,難以持續良性發展。同時,“創業園區、社區、高校”在各自發展中,無法形成三區有效對接,使得創業個體、團隊找不到最適合自己創業項目的孵化平臺,特別是高校與園區、社區之間明顯

“七一”到來之際,眉山市東坡區人社局黨總支舉行了“我為黨旗添光彩,實現偉大中國夢”演講比賽,展現了廣大人社干部職工不畏艱難困苦,熱情服務群眾,真心奉獻社會,愛崗敬業,勤政廉潔的精神風貌。脫節,沒有一條相對成熟的有效對接路徑,造成很多在校創業大學生,一旦畢業就失去了支撐其項目繼續發展的平臺。
白麗
有鑒于此,成都職業技術學院在探索建設覆蓋青年創業綜合性服務平臺和載體方面作了深入思考和操作實踐,在創業教育定位、創業課程設計及創新創業生態建設方面作了一些思考與嘗試。
教育部 《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開展創業教育,要以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為核心。”
成都職業技術學院結合自身辦學特點,明確提出“創新創業教育”的宗旨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業技能與開拓創新精神,以適應全球化、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并將主動創業作為未來職業生涯的一種選擇,轉變傳統的就業觀念和行為選擇。
創新創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 “多樣化”的創新型人才。“創新”首先著眼培養學生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養成創新人格,鍛煉創新能力;“創業”則傳授給學生必要的創業知識和技能,訓練其市場開發和經營能力,鍛煉培養其創業心智,并努力具備企業家的綜合素質。因此,實質上,“創業教育”是對 “創新教育”的進一步延伸和應用。
因此,成都職業技術學院在多年的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實踐中,求真務實,摒棄“本科化”“運動化”“老板化”的浮躁之路,突出高職教育的職業性和專業性,契合成都地方經濟發展的戰略性,明確“創新創業”教育為高職學生職業綜合素質提升的重要途徑。
2003年起,成都職業技術學院以湯勇老師為首,就開始了《小本創業》選修課程的開設,然后又陸續在課外補充了《KAB》《SYB》創業培訓小班。在實踐中,因意識到不同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有共同之處,需要整合,也有一些課程內容與高職學生的成長周期、生源特點不盡匹配,因此學院組織了校內外專家團隊,廣泛征求意見,構建了“理實一本,全覆蓋、分層次、菜單式”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其中,將“創新創業素養和意識”作為大一學生的必修課,將商業計劃書、企業財務分析、團隊管理、商務談判、企業盈利模式等納入大二學生的選修課,將創新創業實踐與孵化作為大三學生 (創業方向)的必修課。
創新創業教育還包括實訓課程內容,例如,創新創業素養和意識課程的實訓項目有到創業園企業參觀學習、創新意識激發、企業信息收集等內容;創新創業方法及能力課程有創業計劃大賽、商業模擬游戲、開業模擬申辦等內容。
目前,成都職業技術學院已全面實施以上課程體系,2012級學生已全部開設了“創新創業意識”必修課程。
成都職業技術學院整合 “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多種資源,在校內建設了創業園區,籌建“成都創業學院”,引入行業協會、成熟型企業、成長型企業,實現“對在校學生覆蓋創業教育,面向社會開展創業培訓,共同扶持、孵化校內外創業項目,緊密對接創業園區、社區”四位一體的功能。
“三區一平臺”建設。“成都創業學院”以“三區一平臺”為特色,即在園區內作好功能劃分,分設 “創業教育區”“創業孵化區”“成長型企業區”和“綜合服務平臺”。
“三區”對應的是創業團隊的成長階段,綜合服務平臺則是對包括入駐企業、創業團隊的全方位服務,比如會務、接待、咨詢、工商注冊等。
分類引入企業,營建“共生型創業生態”。政府的政策支撐、行業協會的豐富資源、企業的真實運營、學校的深度參與,這在成都職業技術學院的“創業學院”園區得以實現。
在引入企業時,學院都會和企業“約法三章”:一是為保證動態發展,存優汰劣,要求創業學院引入的成熟型企業,合作期一般不超過三年,引入的成長型企業合作期一般不超過兩年,學生創業團隊孵化期一般不超過一年。二是入駐企業向學院提供全年不少于40課時的免費創業教育課程,提供2名以上創業導師,指導學生結合專業進行創業實踐;入駐企業每年免費指導孵化校內外學生創業團隊3個以上。三是入駐企業有義務向學院相關專業的建設提供指導服務并開展校企深度合作,共建專業。
“創業團隊”“成長型企業”“成熟型企業”,“共生型”的創業生態讓“創業學院園區”涵蓋了創業的全過程,對學生創業團隊而言可以起到“全程式”的創業教育和環境影響。企業的參與指導也使得原來主要由學校教師承擔的創新創業教育發生了更務實的轉變,彌補了學校創新創業教育“重理論輕實踐”的不足。
同時,學院也要求入駐企業每年提供一定數額的“外包訂單”,指導并交付入駐學生創業團隊完成,實現“交互式創業孵化”模式,即由企業前期對學生創業團隊進行指導、實踐,然后學生創業團隊承接指導企業的“外包訂單”,積累經驗,逐漸獨立,然后成為指導企業的 “接單者”,承包指導企業的經營業務并幫助指導企業降低合作成本、獲取更大利潤,自身也慢慢“存活”,直至成長為包括合作伙伴、母子公司、成長型企業、獨立公司等多種形式的經營實體。
另外,從2011年起,學院分批將校內商鋪交由學生創業團隊經營,作為學生創業實踐場所,打造“特色創業街”,定期考評輪換創業團隊。在近兩年的實踐中,這一作法收效顯著,不少創業學生表示“創業街”讓他們在熟悉商業經營、制訂計劃、團隊管理方面都得到了長足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