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前我領了一筆養老金,不僅置辦了一些年貨,還給孫兒們發了紅包,這個春節過得安逸哦!”巴中市巴州區平梁鄉63歲的汪大爺熱情地給筆者展示他的養老卡,臉上笑開了花。與汪大爺有同感的還有棗林陰靈山的楊大媽,她也告訴筆者自從有了這張養老卡,今后養老就有靠頭了,再不用增加兒女的經濟負擔了。
惠民一個政策,溫暖一個家庭,造福城鄉百姓。
這,就是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一個承擔社會建設和管理服務的保障工程,一個促進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的重大民生工程。在巴州區,目前已有20萬城鄉老人正按月領居民養老金,迎接他們的將是一個更加美好的晚年生活。
巴州區政府制定出臺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實施辦法》、《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實施辦法》,并逐步建立完善了四個長效運行工作機制。
一是聯動機制。由區政府統一領導,部門共同參與,建立區干部包鄉鎮、鄉鎮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組、組干部包戶四級聯動機制,層層抓落實。二是管理機制。對基金籌集、養老金待遇、領取條件、基金管理等方面制度進行調整充實,統一規范繳費檔次、政府補貼等。三是考核機制。將城鄉居保工作納入民生工作考核,把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各鄉鎮。四是保障機制。延伸服務機構,在全區875個行政村建立代辦站,并在村“三職”干部中確立一名兼職協辦員,納入區級財政預算。
“要讓老百姓在目前沒有得到實惠的情況下參保,就必須給他們算好經濟賬,讓他們現在就能看到未來的幸福。”區城鄉居保局局長余華平說。一是巧宣傳。區鄉村三級工作人員圍繞長繳多得、多繳多得政策原則,為老百姓算好經濟賬,吸引他們積極參保。二是精錄入。建立省市區鄉四級聯網,嚴格按照經辦規程由鄉鎮服務中心人員登記一人,錄入一人,由區城鄉居保局及時復核。三是細管理。享受待遇人員的資料,按年度分鄉鎮按50人1本裝檔立卷編號;新參保人員的資料,按年度分鄉鎮按100人1盒裝檔立卷編號,并同步建立電子檔案。四是嚴程序。城鄉居保參保、繳費、資格認證、檔案歸集、查詢等工作,均按照統一的、標準化的業務流程來規范經辦環節,為參保人員提供優質服務。
區城鄉居保局建立健全了內控制度和基金稽核制度,確保保險基金全額、公平、有效地用在參保人員身上。一是嚴格銀行賬戶管理。與開戶銀行簽訂了基金賬戶服務協議,嚴格執行與開戶銀行每月對賬制度,確保賬實相符。二是完善待遇審核程序。通過鄉鎮上報、業務初審、財務復審、會議審核的程序,上報每月發放計劃,由區財政審批后將當月發放金額撥付到基金支出戶,委托開戶銀行實行社會化發放養老金。三是健全內控制度。做到信息處理、業務辦理和基金管理相分離,業務人員的辦理與復核相分離,征繳與待遇支付相分離,保證基金安全。四是規范基金管理。切實做到“籌錢的不管錢,管錢的不用錢,用錢的不見錢”,從制度上確保基金的安全規范運行。
為準確掌握退休人員死亡信息,區城鄉居保局對退休人員生存狀況實行月月核實,一是建立參保人員信息無縫隙對接機制,筑牢村級協辦安全“防護墻”。建立參保人村級死亡申報制度,在每個村(居)成立了協辦員隊伍,定期向鄉鎮上報參保死亡人員信息,鄉鎮每月把《城鄉居民注銷人員花名冊》、死亡人員的個人賬戶等材料上報區城鄉居保局。二是建立舉報冒領養老金機制,筑牢社會監督“防護墻”。設立舉報電話,有效防止了養老基金冒領行為。加大輿論宣傳和教育引導,營造了親情監督、同事監督、鄉鄰監督的良好社會風氣。
區城鄉居保局采取就近辦理參保、銀行代扣代繳等辦法,為城鄉居民參保繳費搭建了“綠色通道”。一是就近辦理參保。城鄉居民初次辦理參保登記,先到戶口所在地的村(居)委會填寫《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登記表》,再到指定的金融機構開設養老保險費繳納銀行賬戶,經鄉鎮(街道辦事處)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審核后,再將個人信息等情況及時、準確地錄入信息系統。二是就近征繳保險費。參保人員辦理新參保或續保時,只需根據個人選擇的繳費檔次存入相應的金額到本人的專用存折上,銀行即根據區城鄉居保局提供的繳費數據進行統一劃扣,并繳入財政專戶。參保人還可以異地存款,本地扣繳。三是嚴格審查繳費信息。每月末,區城鄉居保局對各鄉鎮(街道辦事處)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報送的 《城鄉居民參保人員及繳費明細表》進行逐筆核對;當月征收及銀行扣款情況經核定后出盤,出盤數據交由局相關科室審核;局財務股根據銀行提供的到賬金額再次核對后,再將銀行出盤數據導入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