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德君(中共上海市委辦公廳)
建立自貿區是尋求突圍、實現突圍的重要抓手,正如李克強總理說的:“中國走到了這一步,就該選擇一個新的開放試點。上海完全有條件、有基礎實驗這件事,要用開放促進改革。”
隨著上海自由貿易區掛牌和自貿區管委會正式受理業務,上海新一輪改革開放拉開大幕。作為上海轉型發展和體制創新的試驗區,自貿區凝聚了廣泛期待,聚焦了全球目光。
上海自貿區是28.78平方公里、具有良好基礎設施的熱土,已吸收12000多家投資企業,世界500強投資項目230多個。2012年進出口貿易額達1130億美元。世界金融危機后,國際經濟政治環境巨變,上海如何在新形勢下盡快提升國際競爭力,帶動整個長三角地區發展,是個大課題。
與許多地方一樣,上海面臨著許多“不得不改”的情勢,沒有實質性重大突破,必然后退。創新是個風光萬象的過程,更多是個風塵仆仆或風雨交加、突破重圍的過程。建立自貿區是尋求突圍、實現突圍的重要抓手,正如李克強總理說的:“中國走到了這一步,就該選擇一個新的開放試點。上海完全有條件、有基礎試驗這件事,要用開放促進改革。”
上海自貿區不只是個經濟性概念,而是個綜合性行政管理體制創新和探索的命題。作為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它是順應全球經貿發展新態勢,遵循國際規則,加大對外開放的大舉措,把自貿區理解為經濟范疇,是狹隘的。
在國家戰略上,設立自貿區,是推進上海加快發展決策序列的第三個環節。
1990年4月,中央宣布開發開放浦東,旋即推出十項優惠政策措施和九項具體規定,掀開了浦東開發開放的歷史;2005年6月,國務院批準在浦東新區進行全國首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探索“全國能借鑒、上海能推廣、浦東能突破”的改革新路;2013年7月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確立設立自貿區,這是推進上海加快發展重大決策的第三波,也是浦東開發開放和綜合配套改革新的延伸。
在試驗任務上,自貿區探索有三條主線:一是以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的金融監管、稅收管理體制變革;二是以適應公共需求變化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主線的社會體制變革;三是以政府轉型為主線的行政管理體制變革。核心是在制度和體制上,如何按國際化、法治化要求,探索建立與高標準投資貿易規則體系相適應的行政管理體系,拿出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它不僅是對外開放經濟的試驗,更是政府職能轉型的試驗。
作為全球最大的外資吸引國,我國一直實行“正面清單”管理模式,外資進來后“能干什么”,由政府說了算并須經歷繁雜的行政審批流程。自貿區已推出的“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意味超過80%以上外商投資項目由核準制改為備案制。這種新型管理模式的本質,是“法無禁止皆可為”,體現了法治精神和現代文明主潮,不僅提升了管理效率,更為遏制尋租和腐敗提供了條件。
自貿區相關法律法規已頒布19件,更多法律法規正陸續出臺。作為一項重大制度性試驗,設立上海自貿區是全面提升開放和管理水平的“試驗田”,而非微觀的“優惠政策”。《易·系辭上》說:“日新之謂盛德”,推進制度性、體制性變革,大膽試、大膽闖,推陳出新,繼往開來,是自貿區最為深厚的改革品德,也是其最為本質的創新和改革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