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組
中國經濟進入轉型期,企業是經濟轉型的微觀基礎,企業家是推動經濟轉型的中堅力量。面對轉型,企業如何應對,企業家如何認識和行動,對于經濟轉型的成功至關重要。
為了解中國企業在應對經濟轉型方面的現狀與問題,把握企業家對于經濟轉型及其相關問題的認識與感受,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組織實施了“中國企業家問卷跟蹤調查”。共發放問卷12000份,回收問卷4043份,其中有效問卷4015份,有效回收率為33.5%。
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實踐者,企業家對于發展中積累的矛盾和問題有深刻的感受,對轉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有較高的認同。
調查顯示,企業家認為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問題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自主創新不足;二是市場化程度低、經濟結構不合理;三是社會和環境問題突出。
自主創新不足體現在“自主創新能力弱”(61.5%)、“同質化競爭嚴重”(40.5%)、“資源利用效率低”(35.3%)、“產能過剩嚴重”(27.4%)等方面。其中,國有和民營企業選擇“自主創新能力弱”的比重,顯著高于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制造業選擇“自主創新能力弱”的比重顯著高于服務業;大型企業選擇“資源利用效率低”的比重顯著高于中小企業,國有企業選擇“資源利用效率低”的比重
顯著高于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
市場化程度低、經濟結構不合理體現在“部分行業壟斷”(40.8%)、“房地產泡沫的形成”(28.4%)、“對投資過度依賴”(23.3%)、“消費需求不足”(18%)、“對出口過度依賴”(14%)等。
社會和環境問題主要體現在“社會誠信缺失”(46.5%)、“收入差距大,分配不合理”(33.1%)、“環境污染嚴重”(33%)、“社會保障不夠健全”(25.9%)、“地區差距大”(13.7%)等方面。
調查發現,過去促進經濟發展的低成本優勢已經逐漸減弱,各項成本上升已經成為當前企業經營發展中遇到的最主要的困難。其中,“人工成本上升”(75.3%)、“社保、稅費負擔過重”(51.8%)和“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31.3%)相當普遍。
在成本上升的同時,“國內需求不足”(25.5%)、“出口需求不足”(11.6%)、“行業產能過剩”(30.9%)、“資金緊張”(35%)和“缺乏人才”(29.7%)、“缺乏創新能力”(13.8%)等多種困難,使企業經營面臨嚴峻挑戰,近一半(44.8%)的企業家感覺到“企業利潤率太低”。
面對企業經營中的主要困難,降低成本、加強創新、開拓國內外市場,成為企業應對挑戰的主要措施。調查結果顯示,關于“為了企業更好地發展,企業未來一年應著重采取的措施”,企業家選擇比重最高的是“加強管理降低成本”(72.8%),而“減少用工”(21.9%)可以看作是應對人工成本上升的對策。
針對人才與創新缺乏的困難,很多企業家選擇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增加創新投入”(60.8%)、“引進人才”(46.9%)、“更新設備”(34.9%)和“改變經營模式”(26.4%)。與強化創新相配套,“加強企業文化建設”(34.4%)也成為一個重要措施。
在開拓市場、創造需求方面,選擇“開拓國內市場”的比重(45.9%)高于“開拓國際市場”(27%)。
中國經濟轉型的主要困難是什么?企業家的選擇主要在5個方面。
首先是“地方政府急功近利”(43.7%),與此相關的是“與GDP掛鉤的政績考核制度不科學”(35.8%);其次是政策支持不到位,如“缺少必要的財稅政策和融資方面的支持”(38.1%);第三是“經濟管理體制上的障礙”(32.7%),“資源價格長期扭曲,粗放型發展仍有一定市場”(20.1%)是其表現之一;第四是“企業創新動力不足”(37.8%);第五是“思想觀念制約”(35.7%)。在這樣的條件下,“傳統發展方式的巨大慣性”(21.9%)還會繼續發揮作用。
具體來看,大型企業、國有企業選擇“地方政府急功近利”、“思想觀念制約”和“經濟管理體制上的障礙”的比重相對較高。而中小企業、民營及外資企業選擇“缺少必要的財稅政策和融資方面的支持”、“企業創新動力不足”的比重較高。
這表明,大型企業和國有企業更加關注地方政府行為的影響,以及體制和觀念的制約;而中小企業和民營及外資企業更加重視政策的支持,以及企業內部的創新動力。
對于“經濟轉型能否成功,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這一說法,調查顯示,表示同意的企業家占59.8%,明顯高于不同意的比重(13.3%)。這種認識可能與他們對“政府有關經濟轉型的具體政策”缺乏了解有關。調查發現,只有21%的企業家表示很了解,這一現象值得關注。
對企業家來說,經濟轉型需要企業付出多方面的代價,應對多種挑戰。調查顯示,同意“對企業來說,發展模式轉變的成本很高”這一說法的企業家占70.1%,同意“轉型意味著有一批企業要被淘汰”的占78.2%。
調查顯示,關于目前企業轉型需要付出的主要代價,企業家的選擇主要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增加企業成本”(59.4%);二是“增加企業的風險”(55.9%);三是“影響企業短期利益”(50.3%);四是“增加協調和管理難度”(17.1%);五是企業家個人壓力加大,“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57.3%)。
關于“目前企業轉型面臨的最主要挑戰”,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半數的企業家選擇了“人才缺乏”(55.1%)、“外部環境不確定因素過多”(53.1%)和“市場風險太大”(51.2%)。其他選擇比重較高的還有:“轉型代價過高”(45%)、“缺乏進入新產業的門路”(39.7%)、“企業員工素質偏低”(37.6%)。
調查分析發現,選擇比重最高的十個選項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缺乏人才”;二是轉型和創新的風險過大;三是創新渠道不暢。這些因素導致中國企業整體上的創新動力不足。
具體來看,處于成長期的企業選擇“缺乏人才”的比重相對較高,大型企業、國有企業選擇“外部環境不確定因素過多”的比重相對較高,民營和外資企業選擇“市場風險太大”的比重相對較高。
政府主導的制度改革和體制創新,是經濟轉型最重要的條件。關于“政府通過哪些方式促進經濟轉型,能取得最佳效果”這一問題,企業家選擇比重最高的五項依次是:
“鼓勵和推動企業實現產業升級”(43.7%)、“改革和完善財稅體制”(38.5%)、“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37%)、“加快壟斷行業改革”(35.4%)和“鼓勵和保護企業家精神”(33%)。
調查發現,企業家選擇比重較高的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呼喚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第二,期待法制化建設的不斷完善;第三,期望能夠“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具體來看,在市場化改革方面,中小企業、外資及民營企業選擇“壟斷行業改革”和“財稅體制改革”的比重,明顯高于大型企業及國有企業,而國有企業選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比重更高。
在法制化建設方面,外資及港澳臺企業選擇“健全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的比重更高;大型及國有企業選擇“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比重相對高;國有企業、制造業、出口企業、優勢企業選擇“鼓勵和推動企業實現產業升級”的比重高;民營企業選擇“鼓勵和保護企業家精神”的比重相對較高。
面對轉型的風險和巨大挑戰,調查表明,大多數企業家認為企業自身能力的諸多不足,提升人力資本及創新和應變能力,是實現成功轉型的首要任務。
企業家認為,人力資本和創新是確保企業持續發展最關鍵的因素。這里的創新包括“產品服務創新”(53%)、“技術”(51.3%)、“研發、知識產權”(34.1%)和“業務模式創新”(25.8%)等,而高素質的人力資本是實現創新的重要基礎。
具體來看,外資企業選擇“產品服務創新”、“技術”、“研發、知識產權”的比重高于國有和民營企業,國有企業選擇“業務模式創新”的比重高于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出口企業選擇“產品服務創新”的比重高于非出口企業;IT業和服務業企業選擇“業務模式創新”的比重高于制造業企業。此外,大型企業、國有企業選擇“人力資本”的比重相對較高。
經濟轉型不僅是對企業的挑戰,更是對企業家的挑戰。企業家是引領轉型和創新的“發動機”,提升企業家的變革領導力尤為重要。
調查發現,對于“能夠領導企業在未來持續健康發展的企業家最應該具備的特質”,企業家選擇比重最高是“領導團隊合作”(63%),其他選擇比重較高的還有:“客戶至上”(48%)、“有效激勵員工”(47.4%)、“全球思維與戰略眼光”(45.6%)、“為人坦誠,心胸開闊”(41.3%)等。
選擇比重超過20%的有11項特質,可以歸為五類:一是團隊影響力;二是戰略領導力,尤其是“全球思維與戰略眼光”;三是精神感召力;四是創新管理能力;五是資源整合能力。
具體來看,國有企業選擇“領導團隊合作”、“魄力和毅力”的比重相對較高,而選擇“客戶至上”、“風險承受能力”的比重明顯低;外資企業選擇“客戶至上”、“全球思維與戰略眼光”、“有效激勵員工”的比重相對較高,而選擇“魄力和毅力”的比重相對較低;民營企業選擇“全球思維與戰略眼光”、“有效激勵員工”的比重相對較低,選擇“客戶至上”的比重高;出口企業選擇“全球思維與戰略眼光”的比重明顯高于非出口企業。
調查還發現,企業家對變革帶來的壓力感受強烈。對于“如果事情不按照原計劃進行,我會感到有壓力”這一說法,同意的(37.9%),超過不同意的百分比(25.1%)。同時,相當多的企業家喜歡有規律、可預測的生活,74.6%的企業家同意“我喜歡有規律的生活,而不是時刻充滿不確定性”,54.3%同意“就算無聊,我也不愿意被意料之外的事情突襲”。
調查顯示,大多數企業家對自身的應變能力有比較高的評估。近3/4的企業家認為“能及早準確地發現與自己工作有關的各種新變化、新動向”,以及“能在工作中做到未雨綢繆,善于前瞻性決策”;超過80%的企業家“能針對自己工作方面的變化構思出新的應對措施”。
不過,對于“我所在企業的員工積極參與各類創新活動”這一說法,表示同意的企業家不到半數(46.5%)。這表明企業整體的創新能力有待提高,企業家帶動員工一起創新變革的能力,即變革領導力還有待提高。
調查發現,有兩個現象值得注意:第一,企業家個人應變能力的自信與團隊變革領導力的不足并存。如何將個人能力提升為團隊的變革領導力,是中國企業家需要加強的一項修煉。
第二,企業家對待變革的積極心態與對于安全感的強烈需要并存。這一看似矛盾的結果,反映了目前階段和制度環境下發揮企業家精神的特殊挑戰。
企業家自身需要加強修煉,提升管理不確定性的能力;同時,政府部門需要進一步規范管理行為,增加政策的穩定性和持續性,給企業家明確的預期和較大的安全感,為弘揚企業家精神創造良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