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秦
(作者系廣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
農村把青壯年勞動力輸送到城市,而城市卻把傷殘病弱者退回到農村,把撫育子女、贍養老人等社會負擔拋給農村。這是農民找不到歸屬感的重要因素。
21世紀是中國城市化的世紀,也是大量農民工市民化的時代。如何適應宏大的城市化運動,提升全體居民包括農民工的幸福感,對于推進城鄉均衡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增加城市競爭優勢,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為此,筆者通過廣泛借鑒近年來的幸福感研究成果,以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為基礎,綜合分析出當前影響農民工幸福感的主要有薪酬、身份、權益、教育、精神、體能、婚姻等方面因素。
薪酬待遇。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1年平均工資主要數據顯示,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年均工資同比名義增長14.3%,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8.5%;全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均工資同比名義增長18.3%,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12.3%。但是,當前農民工處于社會的底層與邊緣,同工不同酬、備受就業歧視的境遇,在相當長時間內不會得到根本改變,提升薪酬待遇等低層次的需要,將會一直是農民工需要滿足的基礎與重點。據我們對3000名農民工抽樣調查,可以清楚地看到,經濟收入是影響農民工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在21個二級因素中,工資收入居于第三位。
權益保護。權益保護的公平、公正度,是個體幸福感受的一個重要方面。但由于我們一些體制尚不完善、保障監督機制的殘缺、封建傳統觀念造成的社會對農民工的歧視、一些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工作上的疏漏,使得許多農民工應當享有的基本的權利、保障、關懷、尊重卻沒有得到或者沒有完全得到。個別用人單位隨意克扣工資、欠薪逃匿的現象仍然存在,農民工經常加班加點卻得不到相應報酬的問題屢見不鮮,部分企業農民工職業病和工傷事故頻發的苗頭無法有效遏制。而且,由于勞動合同簽訂率低且不規范等原因,農民工發生職業病和工傷后很難獲得及時、足額補償的案件時有發生,等等。這直接致使農民工在經濟上、生活上遭遇多重侵害。因此,我們可以看出,當前農民工享受不到公正的國民待遇也是影響農民工幸福感的一個重要因素。
體質體能。體質體能與幸福緊密相聯,對于農民工來說,體質體能對其幸福感影響尤為明顯。失去了強壯體質體能這一幸福載體,幸福感就無從談起。據農民工體質體能的調研結果顯示,職業安全與健康問題已經成為影響農民工幸福的主要因素。從農民工患病的自我評價中可以看出,農民工主要存在的身體疾病為:運動器官病(關節炎、肌勞損等)、職業病、消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而據另一調查顯示,12.8%的農民工對健康狀況非常滿意,比較滿意的占57%,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的占6.25%。
身份地位。身份地位是一種主觀的歸屬感。目前,新生代農民工至少在價值觀念、自身定位上已經歷了“從農民到實際上城市工人”的城鄉轉移過程,并正在經歷著“從實際上城市工人向城市市民”的轉移過程。但是,多年前形成的城鄉二元戶籍管理制度,使農民工在住房、醫療、教育、就業等公民權益方面,被無情屏蔽在分享城市社會資源之外,長期處在與城市人不平等的地位上。所以,這種長期從事臟、苦、累工作,把青春、健康貢獻給城市和國家,卻把年邁、傷病留給自己的境遇,這種處于社會邊緣、話語權缺失、社會關懷缺位、被排斥在城市主流社會之外的情況,對其幸福感產生了直接影響。
教育培訓。農民工培訓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的素質,使農民工適應產業結構升級換代和工業化、城市化的需要。當前新生代農民工大多接受過正規學校教育,對“知識改變命運”有著深刻的理解,他們逐漸意識到知識與技能帶來的勞動力價值遠比體力勞動價值更多。在市場競爭愈發激烈、高強度工作日漸突顯的境遇下,新生代農民工更加渴望參加職業培訓、掌握一門甚至更多職業技能。據對100名農民工統計分析,36%的農民工希望參加提升工作技能培訓,30%的農民工希望參加經營管理類培訓,還分別有11%、9%、3%農民工希望參加計算機、外語交流、心理調適類培訓。因此,教育和培訓的持續投入能不斷增加農民工的人力資本存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農民工實現職務晉升、實現個人目標等方面高層次的需求。
精神需求。精神文化是人之靈魂。農民工的幸福不僅包括物質方面的幸福,而且還涵蓋到精神層面。客觀地說,當前農民工文化生活貧乏、文化消費不足、文化需求不能得到基本滿足、普遍處于文化生活饑渴狀態仍然是的不爭的事實。近年來,隨著兩位農民歌手翻唱歌曲《春天里》而走紅,農民工群體的精神文化生活再次引起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改善農民工的業余文化生活是提升農民工幸福感一個重要方面,人們強烈感受到草根階層對于生命艱辛困境的表達和對于青春夢想的執著追求。
婚姻家庭。追求婚姻的美滿,祈盼家庭的幸福,是人們最普遍、最基本的愿望之一。在調查中,已婚對農民工生活質量指數的影響為正,且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已婚農民工的生活質量高出0.5%。從家庭關系上看,家人關系這一農民工幸福感分類指標得分3.75,與農民工幸福感其他指標得分相比,家人關系得分最高,這說明農民工幸福感最高、最為滿意的是與家人的關系,家庭關系的和睦融洽是他們幸福生活最主要的源泉。因此,婚姻家庭也是影響農民工幸福感的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生活預期、人際關系、社區環境、交通狀態、物價水平、居住環境等也是構成農民工幸福感的重要方面。要切實提升農民工幸福感,必須準確把握這個特殊群體的幸福感特征,著重在服務管理理念、完善政策制度和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三個方面尋求新突破。
城鄉二元體制使農民工在居住、教育和其它一些社會福利上始終處于不平等地位,存在一定的區別對待。隨著歲月流逝,農村把青壯年勞動力輸送到城市,而城市卻把傷殘病弱者退回到農村,把撫育子女、贍養老人等社會負擔拋給農村。這是農民找不到歸屬感的重要因素。
公平公正、一視同仁應是服務管理理念的核心。戶籍改革、住房保障、教育均衡等都將成為政策制度完善的空間。只有讓農民工群體才有所用,勞有所得,學有所成,困有所保,家有所依,樂有所趨,幸福感提升了便能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