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暉 編
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年9月
“我們時代少有的百科全書式的學者”秦暉從南非發現另一個中國,反思福利、暫住證、農民工工棚、非法強拆及新農村等南非與中國曾共有的一些問題。
《南非的啟示》核心內容是由南非的政治轉型,進一步論及經濟奇跡的可持續性、經濟模式、城市化進程、農民工問題、土地制度和城市貧民的居住權等問題,最有價值的部分是民主化前南非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演變以及與中國國情的對照。
秦暉認為,南非的經濟“奇跡”有兩個堪與中國相比的特點:一是它的外向型特征,由于多數人口(南非的黑人,中國的農民)消費能力低下,南非與中國一樣長期“內需”不足,利用外資、開辟“外需”是兩國“奇跡”的共同特征。高速增長時期的南非,經常項目與資本項目“雙順差”都領先于GDP而呈“超高速”增長。南非依靠“經濟全球化加低公民權利優勢”曾成為世界投資利潤率最高的地方之一,1979年美國在南非投資的平均利潤率達18%,而在發達國家投資平均利潤率僅13%,在發展中國家也僅14%。1957-1972年間南非經濟增長的40%得益于外資。中國也如此,典型的是: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在全球都是虧本的,甚至在印度的工廠也盈利不多,只有在中國是利潤奇高。而麥當勞在美國的盈利水平也遠不如在中國。
二是南非的基礎設施建設領先于經濟增長。南非政府可以隨意圈占黑人的土地,這是絕大多數民主國家做不到的。因此南非得以大量占地修建基礎設施。如南非的人均汽車擁有量與發達國家相比并不算高,但其高速公路的建設卻領先于多數發達國家,1980年代其里程一度僅次于美國、德國而居世界第三。這一點與中國目前的情況也很相似。中國居民有車率也不高,高速公路卻居世界第二。很多中國學者以此自豪地嘲笑印度說:由于印度國家在“征地拆遷”方面太無能,想修建中國那樣的高速公路網幾乎沒有可能。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對南非的關注中,秦暉還注意到南非部族沖突中的黑人多是在城市打工的、南非當局所謂的“流動工人”,他們的“部族矛盾”表象下有著社會地位的微妙差異。由此作者聯想到我們國家的類似現象,以及兩國類似現象的制度背景,這些背景與兩國經濟發展及高速增長時期之間的聯系。
《政商中國:虞洽卿與他的時代》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馮筱才 編
2013年8月
當今政商關系盤根錯節,高度聚焦社會眼球,這本《政商中國》的出版可謂恰逢其時。馮筱才是研究近現代中國工商經濟史的專家,史料發掘及研讀堪稱一流。要了解當今種種現實之由來與邏輯,當回到歷史中去找找原因。
《權力的終結》
(美)莫伊塞斯·納伊姆 著
中信出版社
2013年10月
作者曾任《外交政策》雜志主編十余年,本書洞穿掌權者真實心態,顛覆常人對權力的理解。克林頓、巴西前總統卡多佐、金融大鱷索羅斯聯袂推薦,感嘆作者寫出了他們當權時難以言表的心聲。
《雷軍傳:站在風口上》
陳潤著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3年10月
本書以雷軍的職場經歷,金山、小米的發展歷程以及雷軍投資故事為主線,通過故事總結和闡釋,講透管理、營銷、戰略、投資等經管知識,講述新一代互聯網創業家的發展經歷,得出普適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