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甜

中國市場需求的龐大為山寨貨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山寨貨存在于各行各業之中,從數碼電子到中央空調,可謂是數不勝數。它如害蟲一般正在侵蝕著整個行業市場的有序發展。
提起中央空調市場的山寨貨,上榜次數最多的要數壓縮機。時間回溯至2008年,上海就曾對包括中央空調及家用空調所使用的壓縮機、干燥過濾器、膨脹閥等產品進行專項整治,查獲涉嫌假冒的“EMERSON”等品牌壓縮機、干燥過濾器、膨脹閥共129件。2012年,北京警方在一次突擊行動中共查獲了40臺假冒的丹佛斯美優樂壓縮機。這40臺壓縮機都經過重新組裝,涂上了正藍色油漆,并貼上了偽造的丹佛斯商標,被當作新品在市場上銷售。如果這則新聞還不能讓你記憶猶新,請看2013年上半年,上海海關再次查處了2個假冒丹佛斯溫度控制器的案子,涉案產品達17萬件。面對這一串串觸目驚心的數字,我們不禁要發問,山寨貨為何屢禁不止?
就壓縮機而言,由于技術能力的問題,壓縮機假冒主要限于半封閉活塞壓縮機,被仿冒品牌主要有比澤爾、谷輪(艾默生)、丹佛斯、開利等。此外,還有部分全封閉壓縮機如丹佛斯的美優樂活塞機。主要原因是這些外資企業的壓縮機技術遠超過國內的企業,其市場份額大、需求高、口碑好、占據領導地位。有些企業,總是想借助別人的名聲拓展自己的銷售渠道,從而輕易淘得第一桶金。假冒壓縮機現象的發生主要是經營者缺乏對于企業正確發展方向的認知,短期利益至上。
市面上山寨產品層出不窮,令人防不勝防。業內人士表示,這些不法商人的抄襲手段、山寨手段看似高明、花樣百出,實際上都是以誤導消費者認為該抄襲或山寨產品是某一知名品牌。傍名牌、換顏色、外觀上稍作改變、增減品牌名稱字眼等為常見方式。比如:康師傅VS康帥傅。近幾年流行注冊地加知名企業名,配以相似度高的品牌標識,營造知名品牌下屬分公司或其他相關聯想來“傍名牌”,誤導使用者。
此外,還有形式和內容更復雜的假冒,從舊貨市場淘二手壓縮機,改頭換面,翻新貼標簽出售。還有一種是組裝或者生產山寨產品,貼正規品牌牌子,高價出售。更有甚者,依靠人際關系,混入到被仿冒品牌的銷售渠道中,防不勝防。
山寨產品以低價沖擊市場,以次充好、以假亂真,擾亂市場正常秩序的同時還對名牌產品的信譽造成重大的打擊,讓消費者蒙受巨大損失。比如,假冒壓縮機首先在質量上無法與正規廠家相比,其低劣的質量會給使用者增添不必要的各種成本,同時嚴重影響了正規品牌的品牌聲譽;其次,其錯誤的引導使消費者失去了對正確事務看待的信心,因此給良好制冷市場帶來很多負面影響。
山寨貨為何屢禁不止?筆者認為原因之一是利益使然,二是造假者打法律的擦邊球。中國市場處于高速發展、轉型中,相關法律、法規有待完善。雖然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對相關假冒偽劣行為需承擔相應責任有明確規定,但在實踐中造假方式靈活,有完全假冒,也有部分假冒,造假者往往拿捏尺度,在法律規定的邊緣打擦邊球,性質比較復雜、認定有難度,另外假冒產品生產成本低,犯罪成本低,也是屢禁不止的原因。
面對眾多猖狂的造假山寨貨,如何才能正本清源?筆者認為,針對山寨現象,需要行業多方積極做出有效舉動,才能推動市場向規范化方向發展。近年來,眾多知名品牌在知識產權的保護上投入越來越大;同時,利用自己現有的信譽加大宣傳力度,將防偽宣傳到終端用戶和從業人員。對于假冒行為的打擊不限于行政,必要時要配合公安系統并要堅持法律訴訟的常態化;此外,不斷創新自身的技術,讓仿冒者跟不上節奏。如此,才能盡可能的減少山寨貨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