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學麗
血清降鈣素原(PCT)升高和細菌感染間有密切關聯。為對PCT在兒科感染性疾病診斷中的應用進行分析,河南省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對68例兒科感染性疾病患者行血清PCT檢測,同時將之與外周血管白細胞(WBC)及C-反應蛋白(CRP)計數進行對比,現將相關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兒科于2012年4月~2013年7月收治感染性疾病患者68例,其中男37例,女31例,患兒年齡為2個月~13歲,平均為(3.5±1.7)歲;所有患兒均根據實際病情行尿、血、便常規檢查、相應病原學檢查、血清學檢查得以確診,部分患兒經血培養得以證實。其中細菌感染43例,病毒感染25例。所有疾病均與《實用兒科學》(第5版)中相應診斷標準相符。兩組患者在性別與年齡結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在患兒入院之初進行靜脈血抽取,取血量為2 ml,在24 h內對血清中PCT進行檢測,同時展開血清WBC與CRP計數檢測。在對血清PCT檢測時,利用半定量固相免疫層析測定方法,嚴格按照操作說明書展開檢測。PCT-Q檢測試劑由德國柏林 B.R.A.H.M.S.Diagnostica公司生產。將檢測結果分為4個等級,分別是低于0.5 ng/ml、0.5 ng/ml及以上、2.0 ng/ml及以上、10 ng/ml及以上。利用速率散射比濁法對血清CRP進行檢測,所用儀器為360特定蛋白分析儀器,由美國Beckman-Arrey公司生產。
1.3 觀察指標 對細菌感染組患兒與病毒感染組患兒血清PCT值具體分布情況進行統計,陽性閾值為:PCT為0.5 ng/ml及以上,CRP為10 mg/L及以上;WBC計數為12×109/L時屬于異常升高。對兩組患兒血清PCT在細菌感染診斷中的特異性、敏感性與陽性預測值(PPV)、陰性預測值(NPV)進行計算,并與WBC與CRP計數結果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方法 利用統計學分析軟件SPSS 14.0對相關數據展開統計學分析,對計數數據進行χ2檢驗。當結果滿足P<0.05時,二者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血清PCT檢測結果55例 經檢測,68例患兒中血清PCT低于0.5 ng/ml者23例,其中18例為上呼吸道感染等病毒性感染,其余5例屬于局限性或輕癥細菌感染;血清PCT為0.5 ng/ml及以上但不足2.0 ng/ml者15例,2例屬于病毒感染,其余13例屬于細菌感染;血清PCT為2.0~10 ng/ml者14例,其中2例為病毒性感染,其余12例均為細菌感染;血清PCT為10 ng/ml及以上患兒共6例,均屬于敗血癥等嚴重細菌性感染。
2.2 細菌感染組與病毒感染組陽性率對比 細菌感染組血清PCT陽性率為83.72%(36/43),病毒感染組血清PCT陽性率為16.00%(4/25)。對比可知,細菌感染組血清PCT陽性率顯著高于病毒感染組(P<0.05)。
2.3 血清PCT與WBC、CRP計數結果對比 血清PCT敏感性、PPV及NPV均顯著高于WBC與CRP計數,特異性顯著高于CRP(P<0.05)。具體見表1。

表1 血清PCT與WBC、CRP計數結果對比
感染性疾病是兒科臨床中常見病癥,其早期有效、準確鑒別與診斷是現階段臨床研究中棘手問題,同時也是感染性疾病患兒盡快接受抗生素治療的關鍵。WBC是感染性疾病傳統鑒別方法,這一方法在對細菌性感染進行診斷時,其特異度與靈敏度均較低[1]。近年來,CRP已逐漸成為細菌性感染重要指標[2]。
PCT是無激素活性降鈣素前肽物質[3],屬于糖蛋白,一般由甲狀腺C細胞生成。在健康人群中,血清PCT含量較低,一般不足0.1 ng/ml,通常難以檢測出來。然而當機體有細菌感染現象時,在炎性細胞因子與細菌毒素作用下,血清PCT會呈現出明顯升高,因此可將血清PCT達到0.5 ng/ml及以上時確定為異常現象。此時,血清PCT多由腸道、肺組織中淋巴細胞、肝臟巨噬細胞及單核細胞分泌。血清PCT升高可作為敗血癥與驗證血清學指標,同時在細菌感染與病毒感染鑒別診斷中也可發揮重要作用。
在本組研究中,細菌感染組血清PCT陽性率顯著高于病毒感染組(P<0.05);血清PCT敏感性、PPV及NPV均顯著高于WBC與CRP計數,特異性顯著高于CRP(P<0.05)。由此可知,兒科感染性疾病檢測中,血清PCT可作為細菌感染時的有效、敏感診斷指標,對兒科病毒感染與細菌感染的鑒別有重要應用價值。
[1]郁秀莉.血清降鈣素原及C反應蛋白在社區獲得性肺炎和肺結核中的診斷價值.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2013,12(2):191-193.
[2]沈國森.血清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白細胞計數對細菌性感染的診斷價值研究.中國現代醫生,2013,51(8):67-68.
[3]郁峰.血清降鈣素原和內毒素檢測在小兒SIRS的意義.中國現代醫生,2013,16(5):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