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雪 甘秀妮 唐佳 盛孝敏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重慶400010)
吸引器是手術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項設備,用于吸走多余血液和體液,以方便手術野的暴露,吸引器頭在吸走液體的同時也吸走了大量的空氣。Greenough[1]的研究指出,在傳統的非潔凈手術室中,吸引器頭為細菌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儲存器。在現代化潔凈手術室的條件下,吸引器頭是否也會受到細菌污染,筆者進行了相關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6~12月在我院實施的Ⅰ類無菌手術80臺,每臺手術中使用的吸引器均由中心吸引控制,吸引器系統中的儲存罐和吸引器頭均為一次性的,打開前經過環氧乙烷滅菌。其中30臺(37.5%)為脊柱手術(頸椎、胸椎、腰椎手術),26臺(32.5%)為關節置換手術(髖關節置換術、膝關節置換術),24臺(30.0%)為心血管手術(二尖瓣置換術、雙瓣置換術、冠狀動脈搭橋術等)。
將術中持續暴露在空氣中,即術中沒有準備無菌布袋者定為A組(n=42),術中沒有持續暴露在空氣中,即準備了無菌布袋者定為B組(n=38)。手術間溫度為22~24℃,濕度為50%~60%,患者入室前空氣培養結果符合國家對潔凈手術室的要求。納入標準的手術患者沒有合并其他傳染病或感染病灶,患者的皮膚消毒液為5%的聚維酮碘溶液,切皮前手術部位貼無菌手術薄膜,術前30min均給予相應的抗生素,手術時間超過3h者,術中追加一組抗生素。
1.2 方法 按《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范》(WS/T367-2012)的要求,在關閉切口前,將吸引器頭尖端剪下3cm,立即放入裝有10ml無菌營養肉湯的試管中,送微生物室置于37℃下培養48h后再拿出觀察,判斷標準為無細菌生長為陰性,若有菌株生長,應用標準實驗室方法辨別細菌類型。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0.0統計軟件包處理,計數資料用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意義。

表1 兩組吸引器頭細菌培養結果 例(%)

表2 吸引器頭中分離出的細菌類型所占比例
在實驗中我們發現,由于每個??平M的配合和手術醫生的習慣不一樣,有些手術中如心臟手術和部分脊柱手術,洗手護士會為手術準備無菌布袋并固定在切口周圍,方便手術醫生將吸引器頭放在無菌布袋內,其最初目的是防止吸引器頭掉出無菌區,而有些手術如關節置換手術則沒有準備無菌布袋放置吸引器頭。前者中(B組),吸引器頭只有在需要使用時才會暴露在空氣,不需要使用時,手術醫生會將其放入無菌布袋內。后者中(A組),吸引器頭從手術開始到手術結束一直都暴露在空氣中并處于工作狀態,吸引器在吸走多余的體液和血液同時,不可避免的吸走大量空氣。從表1看出,持續暴露在空氣中的吸引器頭的細菌陽性率(23.8%)高于非持續暴露在空氣中的吸引器頭(5.26%),通過對表1的關聯性分析得出Pearson列聯系數r=0.25,表明雖然吸引器頭的細菌培養陽性率與是否暴露在空氣中有關聯性,但關聯程度并不密切。
朱振安等[2]指出,在人工關節置換術中,由于大量空氣經過吸引器頭,空氣中的細菌可在吸引器頭聚集從而污染傷口,將吸引器頭長時間放入髓腔吸引,可使空氣源性污染進入傷口。Whyte等[3]報道指出,外科切口感染中,大部分細菌都來自于空氣中,這些細菌主要是從手術人員和病人身上散發出來的。大量人員的流動、開關門的次數、手術被服和布類等因素對手術室空氣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4],而在實驗中檢測出最多的細菌類型為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35.0%),類白喉菌屬(20.0%)和表皮葡萄球菌(15.0%),這幾類細菌都是人體皮膚上最常見的常駐菌種。
實驗中我們還發現,執吸引管的助手都有同一個習慣,他們喜歡將吸引器頭放在切口邊緣上吸走皮膚上的多余的血跡。每臺手術在切皮前都貼上無菌手術貼膜,主要是為了防止皮膚細菌向切口移棲,從而有效地減少傷口污染。然而,30min后細菌可在薄膜下增殖,3h后皮膚細菌計數達原有水平,隨著手術時間延長,吸引器也會把皮膚上產生的細菌吸入,因此有學者建議[2],為了防止吸引器頭引起的感染,每隔30min更換吸引器頭,但顯然這在臨床實踐工作中是不適用的,除了成本太高之外,也會影響手術進程。Greenough[1]的研究指出,吸引器頭的細菌感染與使用時間長短有關,即術中一直打開使用的吸引器頭的細菌感染率比需要時才打開的細菌感染率高,但是,在由中心供吸引的情況下,顯然不可能像傳統的電動吸引器一樣可由人為控制。因此我們建議,洗手護士應隨時,監督和提醒手術醫生注意管理吸引器,最好是做一個無菌布袋固定在切口周圍,不需要使用吸引器時將其放入無菌布袋中,減少吸引器頭暴露在空氣中和切口邊緣的機會。
總之,手術護士配合手術時,養成良好習慣,提前為手術準備無菌布袋,在避免吸引器頭掉出無菌區的同時,也減少吸引器頭暴露在空氣中的機會,從而降低吸引器頭的污染率。
參 考 文 獻
[1]Greenough CG.An investigation into contamination of operative suction[J].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1986,68(1):151-153.
[2]朱振安,戴尅戎.人工關節周圍深部感染的預防[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1,8(3):297-298.
[3]Whyte W,Hodgson R,Tinkler J.The importance of airborne bacterial contamination of wounds[J].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1982,3(2):123-135.
[4]常后嬋,戴紅霞,曹艷永,等.手術室空氣細菌來源及其控制方法的研究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06,21(8):737-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