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瑞華
曾有人評論中國清代制作的鼻煙壺:“小小的鼻煙壺,集歷代文化藝術精華于一爐,沒有一項中國藝術工藝中能集這么多工藝變化于一身”。因此,早在19世紀末歐美藝術品收藏家,就開始注意中國鼻煙壺的集藏。

相傳嘉慶、道光年間,一個外地小吏到京城述職,寄宿在廟里,因鼻煙快吸完了,就用煙簽刮煙壺中剩下的鼻煙。廟里的一個和尚,看到煙簽在壺的內壁留下很多刮痕,很有國畫的線條感,就將其拓展成了內畫壺技藝。
雖然,這是一個無從考證的傳說,但內畫鼻煙壺的確是清代中晚期發展起來的一種中國工藝品,最開始只是為了裝飾鼻煙壺,后來逐漸發展,內畫壺成為一種獨特的工藝,分成“京、冀、魯、粵”四大流派。
內畫鼻煙壺,一般用半透明料器制造,高級的用水晶、瑪瑙、翡翠等制作,壺體一般扁平,便于有兩個平面做畫。再用一種特制的小竹筆,從壺口伸入,倒著在瓶子里做畫,因此需要非常高超的技藝。
在內壺中做畫,描繪出來的無論是書法還是圖畫,人物還是山水,都要符合人類左右兩眼的視物習慣,所以在壺坯的內壁做畫,用的是反向做畫的手法。
內畫的題材,從簡單的裝飾圖案開始,慢慢發展到山水、人物、花鳥,進而在圖畫中插入具有故事情節的傳說和神話,在繪畫技藝成熟之后,又進一步借鑒國畫藝術,給每幅作品加上題款、印章,使得內畫壺越來越具有欣賞性,也使得這件小器有了高雅的藝術品位,而俗文化藉此承襲了雅文化的血脈。
將中國文化精髓的書法與繪畫之雅,移植于內畫壺后,嘉慶年間,這種地道的舶來品便滿載著中國藝術元素走上國際政治舞臺,被作為國與國之間禮尚往來時的最珍貴禮物。內畫壺還有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叫“帽兒”,給內畫壺找一個大小、色彩和材料都匹配的“帽兒”,也是收藏的一部分。
鑒賞內畫壺不光從它的書法繪畫技藝上來考察,內畫壺本身的造型也是藝術欣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依據每一款壺的造型決定描繪什么內容、表達手法、題款印章,富于文化素養的匠師不再描摹名人字畫,而是拿出具有原創性的書畫作品,以奠定自己在這一領域的地位,文人書畫中的布局謀篇、意境筆法最終成就了內畫壺這一綜合藝術。

內畫作品
收藏鼻煙壺貴在精,寧精勿濫。不要以不合理的高價收購鼻煙壺,應靜待時機,不能操之過急。當擁有一件心愛的藏口時,平時更要注意保養。
每次把玩鼻煙壺后,應用柔軟白布抹試,不可用任何化學清潔劑或洗潔精之類洗擦。室內噴灑空氣清新劑,或使用噴發膠、殺蟲劑時,要先把鼻煙壺收藏好,切勿沾濺。
清代名貴鼻煙壺都不宜接觸強烈陽光,因為紅外線會促使鼻煙壺內部濕度增加,分子活化,分子內解,內部的應力變化,產生龜裂或翹曲;紫外線可損壞內畫鼻煙壺的色彩。為此,鼻煙壺應放在與自然光隔絕的地方,亦要避免強烈燈光、紫外光燈或太陽光管。放置的玻璃柜,最好用有機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