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充斥熒屏的影視劇層出不窮。當人們頻繁換臺的過程中,我想有一部影視劇是足夠值得你為之停止按鍵的。這就是央視一套熱播的電視劇《尋路》。這部劇讓您重溫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以毛澤東、周恩來為代表的老一輩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根據地和國統區兩條戰線頑強堅持革命斗爭的艱辛歷程。
這部劇成功的關鍵是靠細節取勝,因為它把歷史的本質、歷史的精魂都掌握了,反而就更能展開藝術創作的翅膀。
比如,從“4·12”到“7·15”,周恩來同志是如何指揮上海白區反蔣斗爭的。那時蔣介石命陳立夫建立特務機關,收買共產黨內變節分子,瘋狂暗殺中共領導人。周恩來大力加強中央特科,派人打入敵人內部,設法變敵為我耳目,嚴懲叛徒。
還有,毛澤東受中央委托,去湖南瀏陽發動秋收起義,途中遇到幾個土鱉地主武裝抓捕,毛澤東機智周旋,先是遞過銀元,后又裝作解手逃跑,最后縱身跳進池塘,逃過一劫,但是腳受傷了,鮮血直流,他不得不忍著劇痛,一瘸一拐地趕往起義地點;紅四軍八大召開,毛澤東正在山上養病,患瘧疾打擺子,想盡了辦法,就是起不來床,急得要掉眼淚,即使用擔架抬著過河,他也要去參加八大,結果趕到了,會議也開完了——這些細節,是過去大部分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視作品繞過去的部分,或者是一帶而過的。
上海的黨中央和臨時中央不斷地派人到蘇區去,對毛澤東展開批判,毛澤東一次又一次被剝奪軍事指揮權,但是他不計個人得失榮辱,始終堅持與錯誤路線作斗爭,一直到1932年寧都會議上,毛澤東再一次被剝奪了軍事指揮權,導致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這也是過去不敢寫的或者沒有寫好的,通過如此細膩地刻畫了毛澤東委屈的心理和情緒的波動,把革命領袖當做普通人加以描寫,取得了讓人震撼的藝術效果。

《尋路》這樣客觀地描寫歷史,表現人物的復雜性,真實地揭示了矛盾沖突的結果,對領袖們的形象不僅沒有損傷,反而為他們增添了光彩。只要是對中華民族近代一個世紀的歷史感興趣的人,看了《尋路》都會被它細節的真實感所吸引。
從主題思想上講,《尋路》從一開始就提出了這個尖銳的問題:大革命失敗了怎么辦?走城市暴動還是走另外的道路?從這個意義上說,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不論在中國共產黨內,還是從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復興之路的探索來看,都是一次很大的思想解放,而且從國際共運史來看,也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從該劇的歷史高度上說,本劇將宏大主題和劇魂升華到國際共運史、世界發展史這樣一個高度,所有的道路之爭和尋路之舉,都有了非常新鮮的意味。在劇中我們看到這樣一個細節,而且不斷重復的重大細節——上海黨中央機關不斷地發動城市暴動,不斷地失敗,最后中央機關自己也在上海呆不下去了,只能撤到蘇區;而在蘇區的毛澤東不斷受到批評,不斷地受到壓制,但是井岡山的斗爭,中央蘇區的斗爭,反圍剿的斗爭卻是不斷地走向勝利。
這兩方面強烈的細節對比,說明了正確道路的探索必須從實踐出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正是這樣高超而新鮮的立意,賦予了全劇以新意與詩意。
電視劇《尋路》,是一部閃爍著細節光芒的革命史詩。從這個角度來說,電視劇《尋路》在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史詩風格的追求上,也做出了可喜地探索,這必將為今后的創作帶來必要的、有益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