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前柏 林毓卿

宜昌,是一個標簽意義很強烈的城市,比如長江、三峽、屈原、王昭君等等,大家可能都會想到。而也因為這種標簽,往往讓我們疏忽了她的更深層次價值,她還有足夠的魅力需要我們去挖掘和體會。
提起宜昌,與《新理財》雜志社有著不解之緣。2008年8月,《新理財》(政府理財)創刊號的封面報道就關注了宜昌。當時,《宜昌蝶變》的封面報道也引起了比較大的反響。
歲月如梭,五年時間過去了,她今天已經站在了“宜昌跨越”的新的戰略機遇期。宜昌對自己有著很清晰的定位:立足全省,是省域副中心城市;放眼全國,是長江中上游區域性中心城市;置身全球,是世界水電旅游名城。
宜昌,作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如何實現從大城市到特大城市的“躍進一跳”?宜昌,從湖北省層面和全國層面來講,應該肩負什么樣的歷史使命?
而財政作為政府理財之手,怎樣服務好“宜昌跨越”戰略?既需要練好內功,又需要長袖善舞。
宜昌市財政局結合當前宜昌經濟的實際情況,前瞻性地提出打造“質量財政”,全力服務宜昌跨越式發展。
宜昌跨越,絕不是一個簡單的跨步,而是需要一個組合拳。
七月流火,在宜昌市為期一周的采訪中,讓我們采訪組深切體會到了宜昌跨越式發展的張力。
戰略先行
提及宜昌的發展,就不得不提及宜昌的三次歷史機遇。每一次都如同“催化劑”,促進著宜昌的發展進程。
葛洲壩工程的興建,帶來了宜昌的第一次振興,實現了由小型城市向中等城市的跨越。三峽工程的興建,給宜昌插上了第二次騰飛的翅膀,推動宜昌加快了向大城市跨越的步伐。
2012年,湖北省第十次黨代會明確提出支持宜昌發展,并專門制訂出臺了《關于全面實施“一主兩副”重大戰略決策,加快推進宜昌市跨越式發展的決定》。宜昌正面臨著發展進程中第三次重大歷史機遇。
相比于前兩次“顯性”跨越,宜昌正在經歷的第三次機遇期或許更加“隱性”,但是也將會持續發酵。
宜昌提出建設現代化特大城市的目標,是基于宜昌在整個長江流域的獨特區位優勢,以及在湖北省內的戰略部署。
從地理位置來看。宜昌地處長江中上游,武漢到重慶1000公里的長江沿岸線迫切需要一個現代化的特大城市、區域性中心城市迅速崛起。從湖北省來講,湖北東南部以武漢為中心,帶動“1+8”城市群;鄂西北以襄陽為中心,帶動十堰、隨州;鄂西南荊州、荊門、恩施這些地方,也迫切需要宜昌來帶動。
面對全新的發展機遇,湖北省省委常委、宜昌市市委書記黃楚平認為,機遇具有很強的周期性、流動性、開放性和共享性,誰錯失機遇將會成為歷史罪人。
2012年年底,宜昌市委市政府經過精心謀劃,召開了“解放思想、激情跨越、加快建設現代化特大城市”為主題的大型座談會。為了開好這次大會,會前專門組織高規格黨政代表團奔赴三省八市進行考察取經。在座談會上,印發了《關于創新城市建設管理體制機制,全力推進現代化特大城市建設的意見》等7個重大專題規范性文件,為宜昌跨越式發展謀篇布局。
黃楚平認為,宜昌跨越式發展中,建設現代化特大城市的根本內涵是“既大又強、特優特美”,這也是宜昌跨越發展的路徑選擇。
一是“大”。就是要形成特大的規模,這是現代化特大城市的基礎和前提。200萬人、200平方公里是近期基本目標。大,不僅是大城市,還包括大產業、大企業、大項目、大園區等等。二是“強”。要形成強大的產業、強大的功能和強大的實力。三是“優”。就是要形成優越的投資環境、生活環境、服務環境、人文環境,包括政治環境。四是“美”。就是要形成特美的城市形象。
財政發力
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建設,對于宜昌來說,既是壓力,更是動力。宜昌市財政作為政府理財主要推手,理應在具有歷史意義的宜昌跨越中,勵精圖治,主動作為。
在今年7月份的一次政府財稅工作專題辦公會議上,宜昌市市長馬旭明對宜昌財政提出了新的要求。
馬旭明認為,財政工作應當著力抓好“六個堅持”,促進全市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一是堅持財源培植是前提。完善財稅政策,支持規模企業,扶持中小微企業,重點培育科技成長型企業,推動實體經濟發展,壯大支柱財源,開辟新增財源,培植后續財源,夯實基礎財源,促進財政增收。
二是堅持持續發展是核心。財政要始終堅持有質量的穩定增長、可持續的全面發展,優化財政收入結構,確保收入質量,增加可用財力,實現財政收入規模、質量和增速同步提高,促進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
三是堅持改革創新是動力。調整和完善城區財政管理體制,增強區級發展能量,支持推動其他領域改革,釋放和放大改革紅利,為建設既大又強、特優特美的現代化特大城市提供制度保障。
四是堅持財政撬動是關鍵。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以重點產業發展基金為龍頭,進一步完善財政貼息、以獎代補、資本投入、投資補助、短期調度等政策舉措,推進精細化工、食品生物醫藥、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現代物流、文化旅游六大千億產業發展。
六是堅持厲行節約是重點。牢固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認真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的各項要求,厲行節約,勤儉辦一切事業。強化預算約束,嚴控“三公經費”支出,強化“三公經費”預算執行管理,嚴格控制修建裝修辦公樓等樓堂館所。
宜昌市財政局局長王金建是個大局觀很強的人,對于宜昌財政如何服務好宜昌跨越的整體戰略部署,他有著自己的深入思考。
“從十八大報告來看,直接涉及財政的工作目標和任務就有28項,結合宜昌建設現代化特大城市的進程,必須要開創財政工作的新局面。”王金建說,宜昌財政提出“123”的財政工作要求。即堅持一個宗旨,為公理財、為民服務;突出發展和民生兩大主題;做好“三個服務”,即服務市場主體、服務基層群眾、服務預算單位。
要發揮好財政的推手作用,首先要對財政現狀和將來走向有著清醒認識。
2012年,宜昌市地方公共預算收入達到153.2億元。今年上半年完成102.1億元,增長24.5%。但是,從長遠來看,財政收入很難再保持高速增長。宜昌財政局前瞻性地提出打造“質量財政”,切中了當前財政工作中的種種難題。
回首財政走過的歷程,從“統收統支”到“吃飯財政”,再到“公共財政”、“民生財政”。財政走過的每一條路,都與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緊密相關。
王金建認為,打造“質量財政”,就是要為全市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提供“可花錢”的條件,改善“能花錢”的環境,做實“敢花錢”的保障,提高“會花錢”的能力。
打造“質量財政”至少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解決一些重點問題。
一是“收入質量”。做大做優財政“蛋糕”,既是財政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建設現代化特大城市的緊迫需要。在財政增速放緩的背景下,提高收入質量就成為重要課題。
財政“蛋糕”一看塊頭,二看質量。財政收入的質量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平穩快速增長,不能大起大落;二是稅收占比的問題。今年上半年,宜昌全市地方公共財政收入預算完成102.1億元,增收24.5%,占地方公共財政收入的比重為76.5%。
其中,在做大財政“蛋糕”,提高收入質量的過程中,重要是發揮好財政的“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做到不失位,不越位。
二是“支出質量”。如何編制好預算,加快支出進度?如何把財政資金花好、花出水平?這將是財政改革的必定方向。這就需要建立起預算的編制、執行、監督和績效的四位一體的科學理財模式。
宜昌市財政局更是提出“沒有預算績效評價,就沒有質量財政”。著力構建“預算編制有目標、預算執行有監控、預算完成有評價、評價結果有反饋、反饋結果有應用”的預算績效管理機制,提高財政支出效益,優化財政資源配置。
三是“管理質量”。要提高管理質量,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是提高財政管理水平,運用好財政管理手段,把這些政策工具用好用活,提高理財水平。
另一方面是創新財政管理體制,這也是質量財政的活力所在。宜昌市財政局早在兩年多前就積極調研,組織專班研究。調整和完善城區分稅制管理體制,建立重心下移、權責一致的城市管理體制機制,建立均衡發展的城區教育管理機制體制等等。
路徑選擇
在宜昌跨越戰略中,選擇一條什么樣的發展路徑,顯得尤為關鍵。
黃楚平認為,宜昌要建設現代化特大城市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理清頭緒。一是必須走開放先導之路。宜昌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廣泛吸納人才、技術、資金等一切要素,在競爭與合作中實現更好更快發展。
二是必須走創新驅動之路。發展靠創新驅動,工作要靠創新推動。宜昌要突破性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提升產業層次,力爭在部分領域占領全國乃至世界高端產業前沿陣地。
三是必須走市場主導之路。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化資源為資產、化資產為資本、化資本為資金。
四是必須走人才引領之路。人才優勢是最根本的優勢。首先是干部,干部隊伍是第一要素。第二是企業家,企業家是最稀缺的資源,要始終堅持“產業第一、企業家老大”。第三是各類創新創業人才,這是重要支撐。
宜昌財政又應該抓好哪些發力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他們有著系統的思考。
一是以財源建設為抓手,助推財政增收。積極探索財源建設的有效途徑,把經濟發展成果轉化為財政增收的能力,在全省三個三分之一經濟格局中發揮更大作用。落實好結構性減稅政策,增強企業發展后勁。
二是以“第一要務”為抓手,助推跨越發展。用足用活用好重大產業發展基金,大力支持精細化工、食品生物醫藥、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現代物流、文化旅游六大千億產業發展。
三是以“優化支出”為抓手,助推保障和改善民生。財政一頭連著政府,一頭連著百姓,在建設現代化特大城市過程中,要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重點民生領域的投入力度,共享多享改革發展成果。
四是以“規范管理”為抓手,助推財政環境建設。每一筆收支必須依法依規,規范運作。打造一個干凈、規范、高效、智慧的財政環境是實現大城夢的重要條件。
老子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從“宜昌蝶變”到“宜昌跨越”,我們深刻感受到了一種“勢”。
這種“勢”,是一個引擎,宜昌大城市夢不可阻擋。
這種“勢”,是一股力量,宜昌人的孜孜追求讓人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