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靜

記者初見劉志剛時,覺得眼前這個漢子皮膚黝黑,甚至可以說是粗糙;穿著樸素,甚至還有些老“土”。如果他不說出自己的年齡,記者怎么也想不到他是個80后。
29歲的劉志剛在今年5月份注冊了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第一個家庭農場。雖然在中央1號文件中提出來家庭農場這個概念,但是到下面市縣部門具體操作時,并沒有出臺相關的規定辦法。以至于當時劉志剛到縣工商局辦理注冊時,工作人員不知道該如何辦理,后來經過多方打聽,求證,才給劉志剛辦理了注冊手續。劉志剛終于有了自己的家庭農場,把它取名叫“綠康家庭農場”。
從農民到農場主
在注冊家庭農場之前,劉志剛已經是北港鎮上數一數二的種菜大戶,他對記者回憶,自己雖然是農民但是并不懂得農業,前些年自己在外地打工,經過幾年的打拼開了個模具廠,也算是個小老板。幾年前,他用做生意的錢回到自己的家鄉,做起了蔬菜大棚,今年又傾注自己所有資金七十萬投資了家庭農場。
“我剛回來時候,村里基本是這樣的現象,年輕人不愿意種地,都進城打工了。剩下的老年人雖然留在家里,但也懶于耕種,平日里就是打牌。于是導致好多土地荒蕪,真的很可惜。這是促使我回來的一個原因。”劉志剛的聲音略帶沉重,頓了一下接著說,“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現在人們普遍認為蔬菜不安全,不是農藥超標就是使用違禁藥物。人們都想吃到綠色安全的蔬菜,我覺得這個事業很有意義。”
但是令劉志剛沒想到的是,開辦家庭農場遇到的首要難題是土地流轉。劉志剛說:“中國農民大多有惜地意識,許多農戶不愿長期出租土地。有的老人說得更直接,因為合同一簽就是20年,怕自己活不到那時候,不愿拿出地來出租,寧可過著自給自足的日子。”
但是劉志剛認為,做農業就是個長期項目,如果只簽四五年是不會形成規模和效益。農業就是存在著見效慢,周期長,收益薄的特點。于是劉志剛在合同的租賃期限上也不愿讓步。后來,當地政府也出來做工作,對老人進行勸導和講解。劉志剛用了整整兩年的時間,才從35戶農戶手中流轉到120畝土地。流轉土地每畝租金200元,期限20年。
成立家庭農場以后,劉志剛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家庭農場。農場以種植蔬菜為主,共有120畝菜地,其中蔬菜大棚面積60畝。種植有蕹菜,莧菜,長豆角,四季豆等10幾個品種,其中蔬菜大棚產量高、效益較好,西葫蘆畝產15000斤,辣椒畝產3500斤,茄子畝產8000斤,黃瓜畝產10000斤。
現在農場中除了4名家庭勞動力以外,還有10名長期雇傭工人。工人都是本鎮或是外鎮的農民。劉志剛每月給他們1800元的工資,包吃包住。并且劉志剛還打算等日后農場上規模后,給工人們上社保,讓工人們能有保障,有了這個福利工人們會更有干勁。
經營農場就是經營企業。作為農場主就要像企業家一樣,按照企業管理模式來核算成本、加強管理、追求利潤,進行投入產出比較。
在財務管理上,劉志剛聘用了專業的財務人員來做賬,如免稅備案和票據處理等;在管理上,劉志剛也想請一位懂得現代管理的專業人才來接手自己。好讓自己能騰出時間把銷售做好。“希望以后能形成這樣的局面,我在外面為銷售鋪路,專業人員在農場幫我管理。”劉志剛說道。
劉志剛認為只有做綠色蔬菜才有出路,這也是當時為農場取名叫“綠康農場”的原因,劉志剛說:“我種的蔬菜施用有機肥料,把雞糞通過沼氣池發酵,進行滴灌系統處理。雖然自己條件有限,目前只有一半田地施用有機肥,而另外一半施用的是無公害農藥。我認為一個企業最看重的就是產品質量,任何時候都不能砸了自己的招牌。”
據劉志剛介紹,現在農場的銷售很不錯。本鎮一共有五六個超市,都在賣自己的菜,每天超市的工作人員都會坐車過來收菜。他開玩笑說:“沒有‘綠康的菜,超市的生意就不好做。因為當地人相信本地菜,一是認為價格有保證;二是蔬菜新鮮。”另外菜市場的菜商也來批發他的蔬菜。現在農場年收入達到70萬元。
記者采訪的時候正值農場的銷售淡季,每年的6、7、8三個多月都是育苗期,也算是個清閑時期。在這之前的4月中旬到5月中旬是農場的銷售旺季,這段期間,劉志剛每天凌晨1點多就起來,把蔬菜分類打理,等7點鐘超市的工作人員和菜商來收購。中午休息一會,下午3點又開始準備第二天的采摘。
最缺的是資金
劉志剛在成立家庭農場之初,就用自己的房產作抵押向農村信用合作社貸款10萬元,這是最大的貸款限額,也是劉志剛能有的唯一選擇。融資困難讓劉志剛的農場躊躇不前。
目前當地政府還沒有相關政策支持,想做貼息貸款是不可能的事情。劉志剛告訴記者:“以前政府和銀行合作有過貼息貸款的形式,但是由于貼息貸款有利可圖,這些指標都被那些有關系的人拿走了,并且挪作他用,最后不了了事,使得銀行形成一堆爛賬。說到底,苦的還是農民,讓真正需要貼息貸款的人無款可用。”
另外金融機構對新興的家庭農場缺乏了解,門檻又高,貸款幾乎是沒有門路。劉志剛告訴記者,家庭農場要想實現規模化,必須繼續對農場的基礎設施進行投入,說到底,最缺的就是資金。
劉志剛有自己的規劃首先是擴大滴灌系統,水肥一體化,大棚多層覆蓋等基礎設施。目前最緊迫的是要增加養豬項目,實行豬沼菜模式,來發展綠色蔬菜。
正大集團和當地的農戶有一個合作項目是550模式,是要一次性出欄550頭豬。具體是農戶提供飼養場所,正大集團提供飼料,技術,設備和管理等內容。待豬出欄后,正大集團全部收購,農戶相當于給集團代養。在全自動化環境下,一個人就可以管理550頭豬,一年下來利潤可觀,但是要投資45萬左右。
劉志剛表示自己非常想做這個項目,因為養豬既有利潤,還能為自己120畝的蔬菜提供很好的有機肥,是一舉多得的事情。但是45萬的投資,普通農戶誰能拿得出來呢?即便是政府和正大集團合作,在養豬項目上能有貼息貸款,但是作為沒有任何關系的他,是絕對拿不到的。如果有息貸款,先不說能否貸得到,即便是貸到款,每年8厘7的利息,也讓劉志剛吃不消,如果再遇到自然災害等環境因素,就會徹底讓他破產。
記者問他是否考慮上一些農業保險,來預防不測。劉志剛苦笑說:“我暫時還沒有考慮農業保險,因為種蔬菜成本大,風險也大,假如我一畝地收益2萬元,發生自然災害,農業保險最多賠給我幾百元,保險力度不夠。”他認為,現在的農業保險都是以營業逐利為目的,并不是為農戶服務的。他希望國家能從財政,保險等政策上多支持普通農戶,好讓他們順利渡過這段創業期。
為了自己的夢
雖然記者和劉志剛交談起來會感到,他略微帶些疲憊和苦澀,但仍然會讓人感覺到他對事業的執著。談到自己當年決定放棄模具工廠回家務農時,遭到了全家和朋友的強烈反對。“當時沒有一個人支持我,”劉志剛說,“我父母罵我沒出息,太丟人了!朋友們也規勸我,模具廠一年收入20萬,就算是打工一年也能掙10萬,何必還回來種地呢?”
但是劉志剛就是鐵了心回來,因為他覺得外面的世界再精彩,終究不是自己的。他說:“打工的生活沒有意義。打工能維持多久?那不是自己的事業。而且在城里打工,自己的住宿和生活條都很差,其實仔細對比,還不如我們農村呢。即便是在外面的城市買了房子,但是終究沒有歸屬感,本質上還是一個漂泊者。”
劉志剛和記者做了個判斷,過不了四五年,他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來。因為在這里,他們可以做自己的主人。他要堅持把自己的家庭農場做下去,并且要把農場的產品做好,做精。劉志剛的夢想是不僅讓本鎮上的居民吃上他的綠色蔬菜,將來還要把他的菜銷往武漢等大城市。
他說:“我感覺國家會在農業方面越來越重視,各種惠農政策陸續出臺,我對自己的事業很有信心。當時有開辦家庭農場的想法,就是在縣農業局的建議下做的,他們告訴我現在國家提出這個概念,你可以試一試。他們表示如果有困難會盡量幫我,現在我想把單層的蔬菜大棚換成雙層覆蓋,以便抵御龍卷風。在資金方面,農業局表示可以幫我配套50%的資金。咸寧市特產局幫我培訓特色蔬菜的種植技術,為農場日后在特色農業和觀光農業上的發展鋪墊基礎。”
“我相信以后會有越來越多像我這樣的年輕人回到自己的家鄉去創業!”劉志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