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田平/文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中東歐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在全球化的世界上,國家間相互依賴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國家集團可以獨自解決全球化帶來的問題。歐洲理事會主席范龍佩強調,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沒有一個經濟體能夠僅僅依靠自身力量解決問題。歐盟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歐中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至關重要。
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全球貿易大國。中國的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的穩定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對國際安全與世界和平負有特殊的責任。歐盟作為具有27個成員國的超國家組織是獨特的國際行為體,是最大的貿易集團和擁有發達國家最多的區域組織。歐盟中有兩個聯合國安理會成員國,歐盟積極參加多邊機構的活動,是有影響力的國際行為體。
我們一直在談論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事實上新的國際秩序尚未形成。圍繞國際秩序的討論中,新構想層出不窮。從G2、G3到G0。當G2概念提出后,歐洲的觀察家拋出了G3的概念,強調“我們生活在G3的世界,即將美國的軍事力量和消費、中國的資本和勞動力和歐洲的規則和技術結合起來”。兩年前,歐亞集團總裁布雷默和經濟學家魯比尼在《外交》雜志撰文,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G0的世界中,沒有一個國家或國家集團有政治和經濟力量或意愿去推動真正的國際議程”。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茲指出:“在過去25年間,我們已經從兩個超級大國主導的世界轉向一個超級大國主導的世界,現在轉向無領袖的多極世界。盡管我們會談論G7,G8或G20,更加恰當的描述是G0。在新的世界中,我們必須學習如何生存與成長。”有人片面地將全球經濟治理的僵局歸咎于主要國際行為體的無所作為,如美國不能發揮領導作用;歐洲不愿推動真正的改革;金磚國家則搭國際體系的便車,獲得巨大的競爭優勢,而不承擔責任。未來的全球秩序存在著不確定性,中國和歐洲需要在新的國際秩序的構建中加強合作,有所作為。
美歐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有所下降,新興國家的地位有所上升。1998年歐盟占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30.5%,中國占3.4%,美國占29.0%,而2010年歐盟占世界國內生產總值25.9%,中國占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9.1%,美國占22.9%。2001年奧尼爾提出BRICS(金磚國家)的概念,2009年金磚國家合作起步,開始舉行金磚國家峰會,討論共同感興趣的問題。金磚國家占世界人口的43%、世界領土的25%,占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21%。在過去15年間,金磚國家在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份額增長了3倍。不久前在南非舉行的金磚國家峰會上,金磚國家決定建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中國的經濟發展是全球力量轉移的重要因素,美歐一些人士稱中國經濟的崛起本身就是全球挑戰。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指出“歷史已經加速,加速帶來了世界的深刻變化”,“英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翻番用了155年,而對美國而言50年就足夠了,中國在15年實現了翻番”。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中國是舉足輕重的貿易大國。2013年初,有報道稱中國已經超過美國,躍升至全球第一貿易大國。根據美國商務部的統計,2012年美國貨物進出口總額38200億美元。同期中國進出口總額為38700億美元。中國商務部以統計口徑不同,否認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一貿易大國。美聯社比較了2006—2011年中美最大貿易伙伴國的數量的變化。2006年美國是127國的最大貿易伙伴,而中國則為70國。2011年中美兩國出現了逆轉,美國為76國的最大貿易伙伴,中國則為124國。2006年2月,中國外匯儲備達到8536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到2013年第一季度,外匯儲備達到了3.44萬億美元。全球力量的轉移無疑將為中歐合作應對危機提供機會。
由于多哈回合貿易談判陷入僵局,全球范圍內雙邊和多邊的自由貿易協議談判方興未艾。美國近年來力推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以形成新的國際貿易規則。美國與歐盟就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伙伴關系展開談判,也涉及貿易規則的變動。美歐試圖為競爭、貿易便利化、勞工、環境和知識產權等領域制定新的規則,重構國際貿易的格局。面對國際貿易體系的新變化,中歐應當加強合作,共同應對國際貿易體系碎片化帶來的挑戰。中國希望盡早啟動中歐投資協定談判,適時開展中歐自貿區的可行性研究。

中歐在合作應對全球性問題上具有共同利益,貿易保護只會傷害中歐來之不易的戰略互信。圖為歐洲央行總部大樓。
在近年來關于中歐關系的討論中,一些學者認為盡管中歐建立了戰略伙伴關系,但是中歐戰略伙伴關系的潛力尚未得到充分發掘。歐洲的一些學者則不太看重中歐戰略伙伴關系的重要性。他們認為,這種伙伴關系并不反映當前的現實,而是一個長期目標。
本人認為,中歐合作應對全球挑戰將有助于加強中歐戰略伙伴關系。
中國和歐洲都致力于多極世界。多數西歐人相信多極比單極更有助于全球的安全,有助于增進歐洲的安全和經濟利益。貝尼塔·費雷羅—瓦爾德納指出:“作為全球事務的積極參與者,中國和歐盟顯然對21世紀全球政治的性質感興趣。一些人在談論建立多極世界。對歐盟而言,重要的不是極的數目,而是這些極運作的基礎。我們的理念是由規則治理的世界,而這些規則由多邊機構制定并進行監督。我知道中國也贊成此建議。”歐盟認為,歐盟不僅要尋求多邊世界,而且要尋求治理多邊世界的多邊機構。聯合國則是多邊機構的中心。
中國在國際秩序的理念上與歐洲很接近。中國與許多歐洲國家一樣支持多邊主義,主張通過政治手段來解決國際爭端,重視文明的多樣性和寬容性。
中國主張多極化,在術語上偏好多極化。多極是指世界的權力主要分布在三個以上的權力中心,是對現狀的描述。導致多極的過程便是多極化,多極化是對愿景的展望。而歐洲則喜歡多邊主義的術語。多邊主義是一個過程,是許多國家合作參與全球事務的行為方式。中國更多強調多極化的工具性,而歐盟則強調多邊主義的規范性。中歐合作既要看到雙方的契合點,也要看到雙方理念上的差別。
核擴散、恐怖主義、海盜和國際沖突對國際安全構成嚴重威脅。中歐應當在全球安全領域加強合作,如防擴散、反恐、反海盜、沖突預防和維和行動。中國在伊朗核問題等問題上與歐盟保持密切溝通,在亞丁灣反海盜行動中中歐密切合作。迄今為止,歐盟尚未解除對華的武器禁運,這直接影響到雙方的戰略互信。歐洲如何回應美國要求歐盟在東亞安全上密切合作的請求也值得關注。
國際金融危機暴露了現有的國際經濟秩序和多邊國際組織的無能為力,迫切需要新的全球治理機制。新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形成需要主要國際行為體的共同努力。金融危機后,20國集團成為了凝聚主要經濟體、推動國際金融危機解決和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的主要平臺。中國與歐盟在20國集團進行了良好的合作。2012年6月,中國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注資430億美元。中歐經濟團隊保持密切的溝通,在歐盟委員會經濟和金融事務總司、內部市場總司和歐洲中央銀行和財政部、發改委和人民銀行之間定期舉行宏觀經濟和金融對話。在債務危機肆虐歐洲的背景下,中國購買歐元債券,力挺歐元,支持歐元的穩定。中國和歐盟在多極貨幣體系的形成,在歐元和人民幣國際化上進行了合作。巴黎和倫敦成為了香港之外的人民幣境外交易中心。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如匯率、資本賬戶和中央銀行的地位等問題均可以進行坦率的討論,但是歐洲不應將自己的想法強加于人。
中國和歐盟在共同應對傳染病、全球變暖、環境惡化和能源安全等全球問題上具有共同的利益。中歐在低碳經濟和清潔能源上的合作卓有成效,歐洲機動車的排放標準在中國得到應用。中國和歐盟占全球能源消費的約32%,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35%。國際能源署估計到2030年中國和歐盟大部分的石油需求需要進口來滿足。加強中歐在提高能源效率,利用再生能源上的合作具有廣闊的前景。中國和歐盟在環境領域的技術合作仍有發展空間。2012年9月中歐第15屆峰會舉行,中歐雙方同意就解決環境、城市化和氣候變化的挑戰進行合作。
戰略對話有助于增加政治互信,擴大共識。2005年12月中國和歐盟啟動了戰略對話機制,中歐高層定期戰略對話機制將進一步為中歐戰略伙伴關系的深化夯實基礎。2008年3月起,中歐啟動了中歐經貿高層對話機制。2010年4月之前,歷次中歐戰略對話都是由歐盟輪值主席國副外長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副部長共同主持。之后,中歐戰略對話升級為中國國務委員和歐盟外交與安全事務高級代表參加的中歐高級別戰略對話,迄今已舉行了三次高級別戰略對話。中歐雙方最高級別的政治磋商機制——中歐領導人會晤已經舉行十五屆,對深化中歐的戰略合作發揮了建設性引領作用。
歐盟是一個具有超國家權力的區域組織,中國則為一個主權國家。作為不同的國際行為體,如何在應對全球挑戰中求同存異,加強合作,對雙方均是一個挑戰。新的國際秩序的形成無疑會涉及到國際規則的變化。國際規則的形成需要充分的協商,需要凝聚各方共識,兼顧各方利益,決不能自恃占據了“道德制高點”,強加于人。
歐洲文明與中國文明一樣源遠流長,均對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有人稱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本人對此并不贊同。中國無疑會對世界做出更大的貢獻,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將主導全球。中國的和平發展是國際體系穩定的重要因素。在全球化的時代,中國將是新的世界秩序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阿什頓女士強調,歐盟與中國關系應當成為21世紀國際合作的典范,外交部宋濤副部長最近提出中歐要建立互尊互鑒、全面合作、共同繁榮的新型伙伴關系。只要中歐雙方有足夠的政治意愿和政治智慧,秉持合作共贏的精神,就一定可以有效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