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國富/文
(作者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中東研究中心研究員)
在伊朗最近舉行的大選中,溫和(也稱務實)派人物魯哈尼出乎人們意料在首輪選舉中擊敗所有強硬保守派競選對手,當選伊朗第11屆總統。魯哈尼承諾,為擺脫伊朗目前面臨的內外困境,執政后對內將會穩步地推進政治“變革”,努力營造一個“寬容”的社會氛圍;對外將努力改善與美歐和地區國家的緊張關系,爭取打破核僵局,解除國際社會對伊朗的制裁。盡管目前判斷魯哈尼新政是否能成功還為時過早,但可以肯定的是,魯哈尼的當選將會對伊朗內政外交政策產生重大的影響,標志著伊朗政治社會、伊朗與美國關系以及伊朗核問題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溫和保守派人物魯哈尼在伊朗最近舉行的大選中勝出,再次表明伊朗大選有其不可預測性的特點。在大選之初,人們普遍認為,這次大選并無懸念,只是伊朗傳統強硬派(“原則主義派”)代表人物之間的爭奪。在2009年伊朗大選動亂之后,以改革派為代表的“綠色運動”力量遭到政府嚴厲鎮壓,其頭目人物穆薩維和卡魯比被軟禁至今;因支持改革派,以拉夫桑賈尼為首的溫和(務實)保守派勢力也受到打壓。在改革派和務實派被邊緣化后,以總統內賈德為代表的新強硬派與傳統強硬派爭權奪利的斗爭愈演愈烈,尤其是內賈德與伊朗最高領導人哈梅內伊的矛盾公開化。雙方爭斗的結果是,總統內賈德被架空,傳統強硬派在2011年3月議會選舉中又大獲全勝,伊朗政壇形成了少見的一派“獨大”的格局。因此,人們對即將舉行的大選并沒有太大的熱情。
在大選看似毫無懸念的情況下,伊朗當局對大選最關注的是兩件事。第一,確保大選平穩。為避免2009年選舉后發生的大規模社會動蕩再次重演,伊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對這次選舉全過程進行了嚴厲管控。一是加大了對國內各反對派人物和新聞媒體,尤其是社交媒體的監管力度;二是嚴格限制各競選人的競選活動區域;最后耐人尋味的是,伊朗這次還專門成立了一個選舉委員會取代內政部,全面監控大選。第二,因擔心改革派等政治派別抵制大選,爭取高投票率是伊朗當局對這次大選最關注的另一件事。為此,伊朗第一次將地區選舉與總統選舉合并在一起舉行。此外,領袖哈梅內伊還多次呼吁人們踴躍參加投票,將參加投票作為挫敗伊朗敵人陰謀的舉措。
5月11日,在參選人登記的最后一刻,溫和派領袖拉夫桑賈尼和總統內賈德的顧問馬沙伊等重量級人物登記參選,打破了大選開始后的“沉悶”,競選開始趨于激烈。馬沙伊曾任總統內賈德的第一助手,也是兒女親家和首席軍師。但馬沙伊在政治上被指責試圖以倡導民族主義來淡化,以致削弱宗教在伊朗政治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馬沙伊遭到宗教保守集團的強烈反對,被視為是“偏離主義”思潮的首領。伊朗前總統、現任伊朗確定國家利益委員會主席拉夫桑賈尼是伊朗“大老”級人物。他持溫和務實立場,反對內賈德的強硬政策,支持改革派某些訴求,不僅有著豐富的治國經驗,還有伊朗“經濟之父”的美譽,主張伊朗應改善與西方和周邊國家的緊張關系,在伊朗擁有很高的人氣。盡管拉夫桑賈尼和馬沙伊等諸多報名者未通過伊朗憲法監護委員會的資格審查(拉夫桑賈尼的理由是年齡過大,已79歲了,身體條件不適合出任總統)。但拉夫桑賈尼決定參選還是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伊朗民眾對大選的態度,極大地激起了民眾對大選的熱情。
5月21日,伊朗公布了此次總統大選的八名候選人名單,其中包括一名改革派代表:哈塔米時期的第一副總統阿雷夫;一名溫和派代表:拉夫桑賈尼密友、現任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長)、前首席核談判代表魯哈尼。其余候選人均來自強硬保守派陣營,主要代表人物有:頗有人氣的現任德黑蘭市長卡利巴夫,現任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長)、首席核談判代表賈利利和現任最高領袖國際事務高級顧問、前外長韋拉亞提等人。針對賈利利是領袖“欽點”的傳言,哈梅內伊多次予以否定,并表示不會干預大選。不過,他建議伊朗選民應選擇一名“虔誠、革命意志堅定、有能力”的總統,而不要選擇想要把伊朗變成外國勢力附庸的人。哈梅內伊的講話雖未點明他支持哪一位候選人,但表明了他希望什么樣的候選人當選伊總統的意向。
根據安排,八名候選人舉行了三場電視辯論,分別就伊朗政治、經濟和外交展開辯論。由于經濟是這次大選民眾最關心的問題,因此,為爭得選票,各位競選人在辯論中都極力展示各自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計劃。三場辯論結束后,卡利巴夫的支持率最高。但在投票的前幾天,改革派候選人阿雷夫主動退出競選,拉夫桑賈尼和哈塔米都呼吁人們支持魯哈尼后,魯哈尼的支持率快速反超卡利巴夫,但當時絕大部分人認為,無人會在第一輪選舉中勝出,魯哈尼和卡利巴夫將進入第二輪決戰。

2013年6月16日,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左)在首都德黑蘭與新當選總統魯哈尼(右)會面。
幾乎出乎所有人的預料,溫和派人物魯哈尼在6月14日舉行的大選中,在首輪以50.7%的得票,擊敗所有強硬保守派競選對手,當選為伊朗第11屆總統。魯哈尼當選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競選策略運用得當等,改革派競選人阿雷夫退選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最主要的因素還是伊朗民眾普遍對現狀不滿,渴求“變革”。
在過去八年,尤其是最近四年里,伊朗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趨于白熱化,國內各種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美西方越來越嚴厲的經濟制裁使伊朗經濟狀況急劇惡化。2012年伊朗石油出口減少了45%,石油收入銳減;貨幣貶值80%,導致物價飛漲,大量中小企業被迫停工、停產,失業率高達13%,平民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困難,對政府政策不滿的情緒越來越大。爭取改變現狀、改善生活成為了伊朗民眾在這次大選中最普遍的訴求。魯哈尼是改革派和溫和派在這次大選中唯一的代表,人們將選票投給魯哈尼就等于投給了變革。因此,魯哈尼的當選雖出乎人們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
大選的結果使魯哈尼以及他所代表的伊朗溫和派和改革派成為了最大的贏家。通過大選,伊朗改革派,尤其是溫和派扭轉了在過去八年被邊緣的地位,又重新返回了伊朗政治的中心。伊朗民眾支持魯哈尼的“變革”一定程度上是對內賈德政府推行的內外政策的否定,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在間接地批評領袖哈梅內伊的某些做法。但總體看來,領袖哈梅內伊也是大選的贏家,實現了對這次大選預定的主要兩個目標:政權的平穩過渡和高投票率。盡管伊朗對這次大選進行了嚴密監控,但大選整個過程可以說是“公正、自由”的,連對伊朗百般挑剔的西方國家也不得不承認,大選代表了伊朗人民的意愿。此外,據伊朗民政部統計,有73%的伊朗選民參加了投票,如此高的投票率不僅大大地提升了伊朗政權與美西方抗衡的“合法性”,更重要的是向世人展現了伊朗政體的“伸縮性”,即伊朗民眾可以在伊朗現行的體制內,通過選票變內賈德的強硬政府為魯哈尼的“溫和政府”。
魯哈尼可能并不是領袖哈梅內伊對下一任伊朗總統的首選人物,但絕對是滿意的人選。魯哈尼早期是伊朗伊瑪目霍梅尼的積極追隨者,伊斯蘭革命勝利后在伊朗各個部門擔任過要職,不僅有豐富的從政經驗,而且有廣泛的人脈關系。魯哈尼雖與保守務實派領袖拉夫桑賈尼和改革派前總統哈塔米關系密切,但也深得領袖哈梅內伊信任,是領袖在國家最高安全委員會的兩人代表之一。同時魯哈尼還與其他主要政治派別的領袖人物,如傳統強硬保守派代表人物、議長拉里賈尼家族交往密切。作為競選人中的唯一毛拉,魯哈尼還深得伊朗宗教集團的支持。大選統計結果表明,在伊朗宗教圣地庫姆選區,魯哈尼的得票率是所有參選人中最高的。在某種程度上,魯哈尼是伊朗下屆總統最合適的人選,他對緩解國內各政治派別尖銳的斗爭和伊朗爭取擺脫目前內外困境都可以發揮積極作用。魯哈尼當選后,領袖哈梅內伊罕見地在第一時間向他表示祝賀,其他競選對手也紛紛向他表示祝福。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伊朗人民應是這次大選最大的贏家。

2013年6月15日,伊朗內政部長納賈爾在首都德黑蘭宣布,前首席核談判代表、溫和保守派總統候選人哈?!敼岙斶x伊朗第11屆總統。圖為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街道上正在慶祝的哈?!敼岬闹С终?。
魯哈尼是因民眾思變、對目前現狀不滿而當選,因此,他執政后必然會對伊朗國內政策進行重大的調整(或變革)。
首先,魯哈尼將努力修復國內各政治派別爭權奪利的緊張關系。
第一,極力淡化伊朗政治派別在大選中的競爭關系。當選后,魯哈尼多次強調,他并不是某一特定政治派別的新總統,而是全體伊朗人民的新總統。第二,為避免重蹈以往新政府深深打上某一政治派別烙印的老路,魯哈尼將努力組建一個包容各政治派別人物、代表伊朗全體人民的“和解和團結”的新政府。從媒體報道可以發現,魯哈尼新政府中不僅有溫和派和改革派重要人物,還將吸納強硬保守派人物,其中可能還包括這些大選的競選對手,使新政府充滿著“智慧和希望”。第三,密切政府與議會的關系。上屆政府與議會的關系可謂水火不容,總統內賈德與議長甚至公開吵架,競相揭短,嚴重地影響了政府和議會的正常運行。因此,魯哈尼當選后馬上拜會了議長拉里賈利,尋求后者的支持。拉里賈尼反應積極,表示將會努力加強議會與政府的合作。第四,滿足改革派的訴求,爭取早日解除對改革派領袖穆薩維和卡魯比的監禁,順利化解2009年大選后伊朗遺留下的重大政治后遺癥。其次,穩步推進伊朗國內政治領域的“變革”,努力營造一個較為“和諧、寬松”的政治氛圍。
魯哈尼在伊朗的政治派別中屬于溫和保守派,其政治理念既不贊同改革派倡導的“民主、自由”價值觀,也反對強硬保守派主張的以宗教清規戒律來約束民眾的生活。他表示,大選的結果是“溫和思想戰勝了極端主義”。魯哈尼會吸取哈塔米執政期間推行“改革”的經驗和教訓,依據伊朗目前的政治環境,在“法制、社會公正、不走極端和適度寬容”理念的指導下,穩步推進伊朗政治領域的“變革”,如放寬對意識形態領域里監控,允許民眾享有相對的新聞、言論和行動自由,減少對民眾私人生活領域的干預等。過去八年,由于強硬保守派主政,導致伊朗政治和社會日趨保守、僵化。應該說,魯哈尼擁有相當大施展新政的空間。最后,經濟政策的變革將會是
緩慢的。
鑒于魯哈尼從未在地方上主政,也沒有負責過經濟工作,經濟可能會是他的“短板”。魯哈尼新政府經濟可能會受拉夫桑賈尼經濟思想的影響。魯哈尼與拉夫桑賈尼關系密切,而后者在伊朗有“經濟之父”的美譽?,F總統內賈德執政后改變了拉夫桑賈尼的經濟指導思想,造成伊朗經濟不景氣,因此,魯哈尼執政后很可能會對內賈德現行的經濟思想進行重大調整。但考慮到大規模經濟政策的調整難以立見成效,更重要的是擔心會觸及到現行政策強大利益集團的利益而遭到抵制。因此,魯哈尼可能會逐步地增加市場經濟成分,穩步地推進私有化,從而提升伊朗經濟的活力。近期,魯哈尼將會繼續執行“補貼”政策,采取措施控制物價上漲,穩定貨幣匯率,同時增加對生產領域,尤其是中小企業的投入,爭取盤活經濟,為年輕人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盡管改善伊朗經濟是魯哈尼的競選承諾和新政府執政的當務之急,但短期成效很大部分可能將取決于伊朗與美歐的關系,特別是在核問題上能否取得重大的突破。魯哈尼在競選和當選后曾多次表示,他將采取更靈活和務實的外交政策,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與國際社會建立“建設性互動”關系。為扭轉伊朗日趨惡化的國際環境,改善與美歐和沙特等地區國家的緊張關系可以說是魯哈尼執政的對外政策重點,其中打破核問題的僵持局面、解除國際社會對伊朗的制裁又是重中之重。如能在確保伊朗和平發展核能的前提下,與美歐在核問題上達成諒解并解除對伊朗的制裁,那么,領袖哈梅內伊和議長拉里賈利可能都會支持魯哈尼在外交上進行新嘗試。
在競選辯論時,魯哈尼批評伊朗核談判代表賈利利談判立場僵硬,從而犧牲了伊朗其他重大的國家利益,“伊朗除了在核計劃上有重大的國家利益外,還有其他重大的國家利益”。根據魯哈尼選戰期間在核問題上的表態,其當選后很可能會對伊朗“重大的國家利益”重新進行評估、梳理,并可能在核問題上對伊現政策進行調整。盡管目前還無法判斷魯哈尼會在核問題上作出怎樣調整,但筆者認為,核問題上的政策調整可能會包括:1、盡管伊朗對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在其核計劃的立場很不滿意,但IAEA對伊朗核問題的評估報告仍是國際社會對伊朗是否和平利用核能的最重要評判依據,因此,伊朗必須密切與IAEA的合作關系。在此情況下,伊朗可能同意與IAEA簽署條件更加苛刻的新核查協議,并向IAEA開放帕爾辛軍事基地,使伊核活動更加透明,消除國際社會對伊朗核計劃的擔憂。2、在與“5+1”的談判中,伊朗可能會同意中止提煉超過5%濃縮鈾的加工活動,包括中止福爾多地下核設施核活動。3、減少安裝新的離心器和其他核活動。作為回報,伊朗將會要求國際社會:(1)承認伊朗擁有和平發展核能包括提煉(3-5%)濃縮鈾的權利;(2)國際社會尤其是美歐逐步解除對伊朗的經濟制裁。
目前,國際社會包括美歐對魯哈尼當選普遍持積極的態度,奧巴馬政府表示愿意與伊朗新政府進行直接接觸;歐洲政要如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阿什頓表示,愿意與伊朗新政府共同致力尋找伊朗核問題的外交解決方案。美西方不少專家學者認為,溫和派魯哈尼執政可能是美歐改善與伊朗關系和在核問題達成協議的最佳人選,因此,美歐應抓住機遇,與魯哈尼達成協議,以便盡早遏制伊朗的核發展能力。由于魯哈尼要等到8月初才能走馬上任,因此,奧巴馬政府目前采取了觀望態度,美國不僅要“聽其言”,最重要的是要“觀其行”。
就美伊情況來看,兩國均有改善緊張關系和打破伊朗核問題僵局的愿望,如魯哈尼真能在核問題上做出上述讓步,基本滿足了美歐對伊核問題的擔憂,雙方在核問題上達成某種妥協協議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伊朗與美歐改善關系的阻力也很大。美西方也有不少人認為,伊朗的變化證明對伊朗嚴厲制裁正在產生效應,如國際社會繼續加大對伊朗的制裁力度,不排除迫使伊朗完全放棄核計劃的可能性。美伊關系緊張的原因錯綜復雜,兩國實現和解絕非易事?;仡櫭酪吝^去30多年來的敵對關系,期間也曾不止一次地出現過兩國可能改善關系的積極動向,但都因各種原因使兩國改善關系的機遇擦肩而過。應該說,魯哈尼新政再次為美伊改善緊張關系提供了新機遇,現在判斷兩國能否抓住這次機遇還為時過早,但可以肯定魯哈尼開啟的這扇機遇之窗是有時限的。
[1] 在伊朗的政治中,“原則主義派”通常是指那些聲稱堅決捍衛伊瑪目霍梅尼伊斯蘭革命原則的政治勢力——作者注。
[2] 魯哈尼和賈利利均為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在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的代表。該委員會有兩位秘書長,分別是魯哈尼和賈利利——作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