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可金/文
(作者系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教授)
近年來,隨著中國成為第二經濟大國,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在這一時代背景下,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觀大勢、謀大事,加強頂層設計和戰略謀劃,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思想,明確了“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與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總體對外戰略。2013年10月24—25日,中央在北京專門召開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確定了今后五至十年周邊外交工作的戰略目標、基本方針、總體布局,明確了解決周邊外交面臨重大問題的工作思路和實施方案。此次會議的召開表明周邊外交已經成為中國外交戰略的重心,打造周邊戰略隆起帶,夯實中國影響力已經成為中國對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戰略重心是指決定一國戰略目標實現具有決定全局意義的地理空間,是攸關一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全局的焦點地帶。任何國家的對外戰略都有其統率全局的戰略重心。一般來說,一國對外戰略重心的確定,主要依據一國戰略面臨的主要矛盾和地理空間的關鍵特征。在確定對外戰略重心時,既要善于從一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出發,分析并選擇決定主要矛盾得以解決的“戰略要地”,又要善于分析一國主要矛盾展開的地理空間特征,選擇特定的一國戰略能力所及的最佳影響力空間作為戰略要地。
冷戰結束后,面對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新趨勢,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強調將鞏固周邊作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務,提出要堅持睦鄰友好,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政經結合,加強區域合作,堅持和平解決摩擦爭端,妥善處理同周邊一些國家存在的歷史遺留問題,保持和發展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
進入新世紀以來,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明確提出把亞洲放在對外政策的首要位置,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外交方針和“睦鄰、安鄰、富鄰”的外交政策,強調做實做深構筑周邊地緣戰略依托工作,致力于建設和諧亞洲、和諧世界,積極推進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與互利合作,周邊外交在中國外交戰略全局中的地位得以突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適應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保持外交大政方針延續性和穩定性的基礎上,積極運籌外交全局,進一步突出周邊在中國發展大局和外交全局中的戰略地位,周邊地區成為中國外交的對外戰略重心。習近平指出,“無論從地理方位、自然環境還是相互關系看,周邊對我國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特別是隨著中國地區影響力的上升和美國亞洲再平衡戰略的實施,中國面臨的內外壓力迅速上升,周邊地區對中國對外戰略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經略周邊成為中國對外戰略的重心,決定著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成敗。
如何看待中國與周邊地區的戰略關系,是中國經略周邊的前提和基礎。近年來,周邊形勢總體穩定,有著明顯的發展優勢和廣闊的發展潛力。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的背景下,周邊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充滿生機和活力,即使中國與少數周邊國家存在著領土、島嶼、海洋和漁業等爭端,但周邊國家對華關系發展的主流是好的,睦鄰友好、互利合作是周邊戰略發展的大勢所趨。中國經略周邊地緣戰略格局,必須立足大局,因勢利導,著眼于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著眼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謀大勢、講戰略、重運籌,將經略周邊納入統籌國際和國內兩個大局之中,更好地服務于中國戰略目標的實現。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思考周邊問題、開展周邊外交要有立體、多元、跨越時空的視角”。這是新時期指導中國周邊戰略總的發展路徑,指明了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發展的前進方向。
一是立體。近年來,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發生了很大變化,不僅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體,而且日益呈現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中國與東盟建立了自由貿易區,經貿聯系更加緊密,互動空前密切,成為涵蓋11個國家、19億人口、GDP達6萬億美元的巨大經濟體。截至2012年底,中國與周邊貿易額達到了1.3萬億美元,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三成;每年入境鄰國人口1500多萬,占入境總人口的半壁江山,中國與周邊的交往已經發展成為內外一體、多方互動、官民并舉的全方位關系網絡。因此,推進周邊戰略,必須確立立體的視角,加強頂層設計和策略運籌,推動中央和地方各個層次都建立穩定的聯系機制,推動官方和民間都深化友好往來,推動政黨、政府、人大、政協、軍隊、地方、民間等多個渠道都發展關系,構建橫到邊、縱到底、全覆蓋的立體外交網絡,不斷夯實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的戰略基礎與社會基礎。
二是多元。周邊地區地處海陸交界、族群混居、宗教交匯的密集地帶,歷史矛盾盤根錯節,經濟社會發展差異很大,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迥異。中國在發展與周邊國家關系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關注問題的側重點不同,不可能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萬靈藥。因此,經略周邊需要確立多元思維,針對不同地區采取不同的思路,積極穩妥地推進周邊外交。在東北亞地區,要妥善處理好冷戰遺產的影響,致力于維護朝鮮半島和平穩定大局,積極運籌朝鮮半島六方會談與中日韓自貿區建設,共建東北亞地區“和平之窗”;在東南亞地區,要充分考慮地區各國的多樣性,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泛亞鐵路建設和妥善處理南中國海爭端,共建東南亞地區“發展之海”;在南亞地區,要抓住中國與印度兩大亞洲經濟發動機合作發展的機遇,加強中俄印戰略協調和務實合作機制與“中印緬孟經濟走廊”、“中巴經濟走廊”建設,跨越喜馬拉雅山的天然屏障,開辟第三條歐亞大陸橋,共建南亞地區“合作之山”;在中亞地區,要大力加強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努力推進上海合作組織和“絲綢之路經濟帶”,共建中亞地區“共贏之路”。

近年來,周邊在中國對外戰略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圖為中國總理李克強出席2013年10月9日在文萊召開的第16次中國—東盟(10+1)領導人會議時,于會議開幕前與文萊蘇丹哈桑納爾、泰國總理英拉出席“紀念中國—東盟建立戰略伙伴關系10周年”切蛋糕儀式。
三是跨越時空。周邊外交是一篇大文章,事關中國與世界關系的國際大局,事關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國內大局,必須胸中要時刻裝著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首先,要超越時間節點來把握周邊外交,不受一時一地得失的思維限制,將周邊地區放到“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進程中來把握。面對周邊局勢的復雜變化,要切實增強戰略定力,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只要不動搖中國和平發展的大局,不干擾中國崛起的勢頭,中國都不必大驚小怪。同時,要超越空間界限來把握周邊外交,不流于就周邊談周邊的狹隘視野,更不落入從中國看周邊的反應式思維陷阱,要將周邊地區放到中國與世界關系大變化的世界格局中,增強主動性和預見性,一切致力于為中國改革發展穩定爭取良好外部條件,致力于中國戰略影響力的拓展,使周邊同中國的政治關系更加友好、經濟紐帶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聯系更加緊密。
周邊國家大多數是發展中國家,與周邊國家開展外交關系,需要確立正確的戰略理念。近年來,隨著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的日益密切,中國的周邊外交出現了一些新問題和新挑戰,比如周邊國家日益感受到中國經濟影響擴大帶來的沖擊,形形色色的“中國威脅論”抬頭,一些國家奉行經濟上靠中國而強調安全上靠美國的“騎墻”政策,甚至個別國家在島嶼和海洋爭端上大肆渲染中國威脅,引發地區局勢趨于緊張等。面對周邊形勢變化,習近平總書記在周邊工作座談會上提出周邊外交要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理念,堅持正確義利觀,強調以誠待鄰、以利惠鄰,多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這是中國周邊外交思維的重要調整,標志著中國周邊外交越來越強調爭取更多朋友,而不是僅僅強調經濟獲利。
習近平認為,“義,反映的是我們的一個理念,共產黨人、社會主義國家的理念。這個世界上一部分人過得很好,一部分人過得很不好,不是個好現象。真正的快樂幸福是大家共同快樂、共同幸福。”可見,習近平所強調的“義”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義原則是有區別的,不是特殊的道義,而是普遍的道義,更強調普遍道義原則基礎上的公平正義。同樣,習近平認為,“利”也是基于共同利益基礎上的互利共贏,“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贏原則,不搞我贏你輸,要實現雙贏。” 因此,在開展同發展中國家外交關系時,要有原則、講情誼、講道義,多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對發展中國家提供幫助,不是單方面的施舍,而是基于互利共贏基礎上的幫助,而且此種幫助看作是大國的義務,要重義輕利、舍利取義,而不是惟利是圖,以鄰為壑,更不是搞“新殖民主義”。顯然,習近平提出的正確義利觀,不是單純強調追求一國私利,而是基于共同利益基礎上的互利雙贏,是一種與傳統義利觀不同的新型義利觀,它包括三層含義:
一是義利并舉。在與周邊國家開展外交關系的過程中,中國總的方針是“義利并舉”,既要牢牢把握捍衛中國國家利益的原則,又要善于弘揚國際道義。在獲取利益問題上,要堅持取利有道,兼顧道義和利益考慮,做到“既要好看,又要好吃”,讓各方面都能接受。
二是道義為先。在大是大非問題上,中國堅持秉持公道,道義為先,堅持把國際道義放到第一位,積極承擔作為發展中大國應盡的國際責任,始終站在發展中國家一邊,敢于主持公道,伸張正義,維護國際公平正義,提供國際公共產品。特別是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為一己之私損害他人利益,破壞周邊地區和平穩定。
三是互利共贏。在涉及具體的國家利益問題上,特別是關于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環境保護等發展利益和民生利益問題上,中國將堅持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原則,努力實現中國人民根本利益和周邊國家共同利益相統一,達到互利共贏。“對那些長期對華友好而自身發展任務艱巨的周邊和發展中國家,要更多考慮對方利益,不要損人利己、以鄰為壑”。
當然,在處理周邊外交的具體問題上,將上述三個要素統一起來并不容易,需要在實踐中積極探索、開拓創新,將正確義利觀在具體問題上落到實處,特別是中國自己要先身體力行,還要使之成為周邊國家遵循和秉持的共同理念和行為準則,核心是發展更加緊密的戰略關系。
在正確義利觀指導下,中國周邊戰略將發生深刻調整,從片面強調外交服務發展向服務發展和依靠發展并重轉變,在強調中國與周邊國家利益共同點和交匯點的同時,更強調講原則、講情誼、講道義,贏得更多可靠朋友和真誠伙伴,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在具體外交措施上,意味著一些戰略資源可能要向周邊的投入傾斜,比如軍事資源、執法資源、經濟資源、社會文化資源和人脈資源等,推動建設互聯互通基礎上的高質量自由貿易區,發展形式多樣的戰略伙伴關系,不斷夯實周邊戰略基礎。具體來說,未來五至十年中國周邊戰略將沿著四個維度向前發展。
一是打造周邊和平發展區,著力維護區域穩定大局。維護周邊和平穩定,事關中國和平發展大局,是中國周邊外交的重要目標。面對中國與一些國家存在的爭端和發生的摩擦,中國周邊外交要從維護區域穩定大局的高度,致力于通過對話與協商解決問題,反對任何一方在周邊地區的挑釁言行,不允許在中國的家門口生事,更不能為一己之私把一個地區乃至整個世界搞亂。
要堅持和平發展的方針,以發展求和平、以合作求和平、以共贏求和平的方向,與有關各方共謀和平發展之路,搭建合作共贏的平臺。不管局勢發生如何變化,都應該牢牢把握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的大局。特別是牢牢把握地區共同利益,不斷擴大彼此利益交匯點,不失時機地搭建和平發展的大舞臺,構建維護和平發展的合作機制,打造周邊和平發展區。
要本著相互尊重、互諒互讓的原則,致力于推動通過對話協商與和平談判妥善解決矛盾和分歧,維護相互關系和平發展大局。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各國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跨境流動頻繁,難免發生摩擦,加之周邊地區熱點問題很多,歷史恩怨盤根錯節,各種爭端錯綜復雜,要增強耐心,表達誠心,推動建立地區和平對話機制、地區安全機制和危機管理機制,防止爭端沖突升級,局勢惡化失控。
二是打造周邊地緣經濟圈,著力深化區域互利共贏。強勁的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勢頭,是中國經略周邊的優勢資源。在今后較長一段時期內,中國周邊外交將在加快國內經濟體制改革的基礎上,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打造周邊地緣經濟圈,形成橫貫東中西、聯結南北方的對外經濟走廊。
加快推進以周邊地區為基礎的“自由貿易區”戰略,加快建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選擇若干具備條件的地方發展自由貿易園(港)區,統籌經濟、貿易、科技、金融等方面資源,深化與周邊國家在貿易、投資領域的合作空間,構建區域經濟一體化新格局。
加快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基礎上的“周邊經濟大通道”計劃,努力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印緬孟經濟走廊”、“中巴經濟走廊”,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完善區域金融安全網絡,與周邊國家一道建立全方位的開放新格局。
加快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基礎上的邊境經濟特區計劃,鼓勵邊境地帶建設若干類似于深圳的特區城市,加快沿邊開放步伐,深化沿邊省區同周邊國家的互利合作,允許沿邊重點口岸、邊境城市和經濟合作區在人員往來、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實行特殊方式和政策,推動內陸同沿海沿邊通關協作,實現口岸管理相關部門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通過其強大的經濟輻射力,牽引與周邊國家的分區合作。
三是打造周邊共同安全圈,著力推進區域安全合作。維護和鞏固和平穩定的周邊安全環境,是中國和平發展的內在需要。中國將在正確義利觀指導下,堅持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睦鄰友好、守望相助,統籌國內安全和國際安全,推進同周邊國家的安全合作,積極提供區域安全公共產品,打造周邊共同安全圈。
倡導全面安全理念。中國將重視發揮勸談促和角色,在謀求朝鮮半島局勢緩和、推進領土爭端解決、加強中外軍事交流等問題上,積極謀求與周邊國家在傳統安全領域上的合作。中國將更加重視承擔積極有為的大國責任,在聯合搜救演練、聯合巡邏執法、聯合維和護航、聯合打擊“三種勢力”等方面,大力推進非傳統安全領域中的跨國合作,夯實區域全面安全的基礎。
倡導共同安全理念。中國將不僅強調維護本國的國家安全,更強調周邊地區其他國家的安全,特別是推進和完善朝鮮半島六方會談、上海合作組織等區域安全框架,更加突出由直接當事方通過協商和談判解決,謀求有關各方的共同安全。
倡導合作安全理念。中國將大力推進同周邊國家的安全合作,推進雙邊軍隊、執法、司法、監管、地方等各個領域的專業合作和各個層次的對口合作,探索雙邊安全合作的新渠道和新機制。在此基礎上,中國也將主動參與區域和次區域安全合作,深化有關合作機制,增進戰略互信。
四是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著力推進區域人文交流。國之交在于民相親。鞏固和擴大同周邊國家的人文交流,關系到中國周邊戰略長遠發展的社會和民意基礎。今后,中國周邊外交將強調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著力加強對周邊國家的宣傳工作、公共外交、民間外交、人文交流,深入開展旅游、科教、地方合作等友好交往,廣交朋友,廣結善緣。
要大力開展對周邊國家的宣傳工作和公共外交,介紹好中國的內外方針政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推進中國與周邊國家的文化交流,充分鼓勵大學、智庫、宗教、文化、文學、藝術等領域的團體加強交流,特別是在目前孔子學院、中國文化中心、東亞思想庫網絡、宗教學論壇、體育盛會、影展和各種文化藝術節等平臺基礎上,以亞洲精神為統攝,鼓勵多宗教、多民族、多文化之間的對話,為文化理解和融合創造條件。大力加強民間外交,要鼓勵中國企業、媒體、非政府組織和公民網絡拓展海外聯系,并加強組織協調、規范管理,使之健康有序地參與外交。突破“官民分離”、“內外有別”的外交思維,探索“官民結合”、“亦官亦民”的民間外交新平臺,特別是發揮人民政協亦官亦民的優勢,將財經、文化、宗教、華僑、國際友好等各屆別的人民組織起來,建立健全外交外圍組織體系,建立各種形式的協會、基金會、委員會,營造官民聯動的大舞臺。
總之,要通過努力,把中國夢同周邊各國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區發展前景對接起來,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周邊國家落地生根,開辟中國周邊外交的美好未來,使中國發展更好惠及周邊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