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楊莉萍 陳 玲 韋 人 王秀清 孫紅玲 許鳳俠 徐桂云
(1寧夏銀川市興慶區大新鎮畜牧站;2寧夏銀川市金鳳區農牧水務局;3寧夏銀川市興慶區農牧局;4寧夏銀川市金鳳區農牧局)
書本上推薦的犢牛斷奶時間為40~45 天,但往往由于斷奶過早,飼養技術和管理措施不到位,導致犢牛生長受阻,架子牛發育不良,甚至形成僵牛,從而造成奶牛過早淘汰。
而傳統的高奶量犢牛斷奶方案(哺乳期4~6 個月,總喂奶量800 kg以上)雖然可以使犢牛增重較快,但對犢牛的內臟器官,尤其是消化器官發育很不利,不但加大了飼養成本,而且飼養出的奶牛體型表面上膘肥體胖,但腹圍小,采食量少,奶牛產后往往不能高產。
目前國內許多奶牛場已開始逐漸減少哺乳量和縮短哺乳期。一般全期哺乳量為200~250 kg,哺乳期為40~45 天。雖然這樣的方案降低了哺乳時間和養殖費用,但要求的養殖技術、環境、條件比較苛刻,北方地區的規模奶牛場很難推廣。
因此,總結以上斷奶方式的不足,本文提出的早期斷奶模式:哺乳期為60 天左右,總喂奶量360~400 kg。具體為:第一周1~7 天,飼喂初乳,喂奶量分別為3 kg、4 kg、4.5 kg、5 kg、5.5 kg、6 kg和6.5 kg;第二周開始飼喂常乳,每日7 kg;第三周和第四周每日8 kg;第五周每日7 kg;第六周每日6 kg;第七周每日5 kg;第八周每日4 kg。這樣的斷奶方式可以使犢牛長骨架、撐肚皮,消化器官得到鍛煉,能夠大量采食飼草飼料,成年時,不僅體尺、體重得到補償,并且發育良好,產奶性能也不會受到影響。
犢牛可劃分為新生犢牛、哺乳期犢牛和斷奶犢牛。
2.1.1 新生犢牛的處理
犢牛出生后應立即與母牛分開,擦干犢牛口鼻和身體上的黏液,距離腹部5 cm處剪斷臍帶,擠盡臍帶里的血水后用5%的碘酊浸泡,出生后4 h再次浸泡臍帶,并保持環境的干凈和舒適。隨后稱其體重,按牧場編號打耳標,填寫相關資料。
2.1.2 初乳的飼喂
初乳是母牛產犢后5~7 天內所產的乳。初乳顏色黃,粘稠,干物質含量高。初乳可提供大量免疫球蛋白,增強犢牛的抗病能力。初乳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和維生素,還含有較多的鎂鹽,有輕瀉作用,有利于胎糞的排出;并且酸度較高,可刺激消化液的分泌和抑制有害細菌繁殖。初乳成分是逐日變化的,隨著犢牛日齡的增長,犢牛對初乳中營養成分的吸收也會降低,因此及時充分的利用初乳是很重要的。

因此,應保證初乳在犢牛出生后30~45 min內飼喂,第1 次飼喂量不要太大,可飼喂1~2 kg,以防消化功能紊亂。之后的5~7 天,可按犢牛體重1/5左右的量,每天喂2~3 次,奶溫35~38 ℃,合計飼喂初乳50~70 kg。
2.1.3 新生犢牛的管理
犢牛飼養應保證一犢一欄,飼喂時必須做到定時、定量、定溫、定人,喂完后擦干嘴部防止互相吸吮;要經常觀察犢牛的精神狀況、健康狀況,發現異常及時通知獸醫;勤換墊草、勤消毒。犢牛舍每天消毒1 次,運動場每周消毒1 次;犢牛用具用完后要清洗消毒并晾干。
規模奶牛場要設立犢牛島,出生的犢牛飼養在移動式犢牛島內,面積為1.4~1.8 m2/頭,欄內應設置保溫設施。另外,牛欄內要鋪上軟而厚的墊草,并應勤打掃牛舍,加強通風換氣,保證犢牛的健康。
2.2.1 飼喂常乳
一般在犢牛出生后1 周飼喂常乳,喂奶用具應嚴格消毒。出生幾天后即可訓練小牛直接從奶桶吸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一手持桶,另一手中指蘸點奶放到小牛鼻鏡和口腔內,反復幾次使犢牛吮吸手指,當吮吸手指時,慢慢將手指放入桶內,待吮奶正常后,再將手指拿出。訓練幾次后犢牛就能正常飲用常乳了。
2.2.2 早期補料
補喂顆粒料: 顆粒料具有營養全面、消化率高、使用方便、可減少下痢等優點,可以促進犢牛瘤胃發育和早期斷奶。一般來說,犢牛出生后10~15 天即可訓練其采食顆粒料。先將顆粒料涂抹在犢牛口角、鼻端任其舔食,每天飼喂量為10~20 g,數日后可增加至80~100 g,1 月齡日采食量達250~300 g,2 月齡時達500 g。但在飼喂中應嚴格注意飼喂量,以免飼喂過量引起消化不良或瘤胃臌氣。
2.2.3 補飼優質粗飼料
為了促進犢牛消化系統發育,提早建立瘤胃微生物系統,增強消化力,使犢牛提前反芻,從1 周齡開始可訓練犢牛采食優質柔軟的青干草和青貯,但青貯飼喂量不宜超過青干草的50%(以干物質計),每天的采食量要逐漸增多,到犢牛斷奶時,青貯飼喂量可到1.5~2.0 kg。北方地區盛產多汁飼料——胡蘿卜,它是犢牛的優質粗飼料,犢牛在20 日齡時可開始補喂。胡蘿卜在飼喂前應切碎,喂量由少到多。可每天先喂20 g,到2 月齡可增加到1.0~1.5 kg,3 月齡為2~3 kg。
2.2.4 保證犢牛充足的飲水
除了在喂奶后加必要的飲水外,還應設水槽供給犢牛清潔飲水。缺少飲水會限制犢牛干飼料進食量并減緩瘤胃發育。
2.2.5 嚴格控制環境衛生
每日、每餐奶后必須將容器、用具和周圍環境清洗干凈,將奶桶倒置瀝干,這樣可以有效減少蚊蟲、細菌的滋生和疾病的傳播。犢牛出生后轉入犢牛籠飼養7 天左右,籠內采用稻草做墊料,每2~3 天消毒1 次。結束籠養后開始按出生日期群飼,每10 天出生的犢牛分為一群。每隔10 天,奶牛場要對犢牛舍進行徹底的清理,消毒1 次。另外,在冬季,飼養管理的重點是防賊風。
斷奶后,犢牛應繼續留在犢牛欄飼喂1~2 周,以減少環境變化所造成的應激反應,而且要繼續飼喂犢牛料和優質干草,以減少飼料變化所產生的應激。斷奶后,犢牛料采食量應在1 周內加倍,但最高不要超過2 kg/頭?天,斷奶轉群后,應當以小群飼養(7~10頭),給予一定的換料過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