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增華

審美觀念決定著人們精神活動的品味。山東兗礦集團鮑店煤礦綜采隊職工夏振霞,小學文化程度,30多年如一日的在井下采煤工崗位上,不論工作大小,他都感到快樂,自我設定的成績不論高低,他都有著無限的樂趣
每天,換上工作服,穿上膠靴,戴上安全帽,背上礦燈和自救器,與工友們下到離地面430米的井下作業 從1982年參加工作起,夏振霞早已習慣了下井和上井兩種單純迂回的生活方式。
參加工作31年,26年獲得先進工作者稱號,這是老夏的驕傲。因為每年的先進稱號都是經過全體工友投票產生的,既是對他工作的肯定,也是對他人品的認可。
2012年,他還獲得了礦安全生產模范。自己臨退休了還能“中狀元”,老夏十分得意,將礦上發的5000元獎金拿出來請全家人吃飯、上歌廳,好不熱鬧。
老夏還有一筆得意賬,那就是可觀的工資收入。2011年,除去上交的各種保險和稅,老夏的實領工資是93000元,2012年盡管企業受到煤炭市場低迷不振的影響,工資仍比前一年提高了3000多元。國家的政策好,日子只能越過越好,好日子還在后頭。老夏說到這,眼神里露出無限的憧憬:“等我今年7月份退了休,就花五六千塊錢,買輛好的自行車,騎著到全國各地去旅游。”
選擇到煤礦工作,當年老夏全家爭執得非常激烈。老夏在家排行老幺,從小就是父母的“寶貝疙瘩”,有好吃的,兄弟姊妹幾個之中,他必須先吃到而且吃得最多。上完小學,因為吃不了學習的“苦”,家里也就不再勉強。家里的農活,他從沒有干過,以至于自家的地在哪里,他都找不清。直到結婚了,他才知道柴米原來是這么貴,過日子原來那么難。在村大隊當會計的父親給他在鎮上找了個開汽車跑運輸的輕快活,可收入卻很低,家里仍然入不敷出。
1982年,棗莊礦務局招采煤工的消息傳到了200里路以外的老夏家鄉。成家了,家庭責任卻難以擔當。老夏自己偷偷報了名。而這,也如同在家里捅了馬蜂窩一樣,井下作業苦、臟、累、險,環境差,家里人堅決不同意老夏上煤礦。倔強的他硬是自己一個人跑到礦上報了到。
“當時采煤完全是炮采,就是在工作面上放炮,緊接著進行支護和用鏟子人工攉煤。一個班下來,膀力不行的還真吃不了這個苦。”老夏說:“當時每個月能有100到120元的收入,這讓我有了種從未有過的充實感,感覺到了自己的價值。”
為了不影響工作,老夏只能將兩個月的休班攢在一起回趟家。“每次回家,都感覺自己和以往不同了,越來越有底氣了。我最怕的就是別人說我不行。”
“他就是不服輸。”老伴王相榮說:“當時家里日子過得很一般,但是誰都沒有埋怨誰,去煤礦上班,都知道苦,他卻說開頭這一步走出去了,其他就不難了。”
“到煤礦干,其實掙錢不是第一位的,主要是對在‘蜜罐里’長大的自己進行的挑戰。”
第一次評選上先進,是老夏工作剛滿3年的時候。那時候,全班都是老資格、老前輩,投票讓他當先進,這讓老夏十分恐慌。
“自己現在才想明白,其實任何事情都沒有難和易之分,只要工作踏實,苦干、實干加巧干,把一點一滴努力做好,好事自然會找上你。”
多年來,老夏所在的采煤隊雖然歷經采場地質條件數次惡化,但產量仍一路攀升,1993年,這個隊產煤188萬噸,獲華東地區第一名;到2004年達到600萬噸,成為全國第四個年產突破600萬噸的綜采隊。目前,該隊承擔著全礦90%以上的產量,連續17年實現安全生產。
“很多人都說煤礦很苦、很累、很危險、很可怕,我就不信這個理。你想想,全世界都在開采煤炭,難道就我們國家難、就我們國家落后?”老夏說自己最大的驕傲就是工作31年了,自身從沒有出現過一次破皮傷。
老夏掏出了一個小本子,他指著里面記錄的發生在身邊的安全事故說:“從參加工作起,我經歷了很多次身邊工友受到傷害的例子,有的還永遠離開了我們。這些慘痛的事故無一不在我內心產生震撼。是安全設施不好的緣故?不對!我們在井下同大自然作斗爭,什么樣的惡劣條件沒有經歷過,為什么很多事故總是在條件相對穩定的時候發生呢?關鍵原因還是自己放松了安全警惕,或者是馬虎大意所致。”
這么多年,老夏一直有兩個習慣,就是提前到工區參加班前會和上班第一個到井下生產工作面。很多同事對此很是納悶,他的回答就是人不怕冷靜,就怕毛糙,一旦心急就很容易忙中出亂。提前到工區,一是能提前看看生產質量驗收單,了解井下的生產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二是能調整自己的心情,在會議室看看電視,喝杯水,如果真遇上心中有不愉快的事,到了單位獨自坐下來,不開心不一會也就消失了,讓自己輕輕松松地下井,而不是背著包袱或者帶著情緒下井。
至于老夏每次都是第一個到達工作面,因為他是生產一班支架組組長,到了工作面必須先全面掌握情況。老夏說:“液壓支架,是工作中的‘鋼鐵長城’,是大伙的‘保護傘’。上個班干的怎么樣,班前會上光聽是不完善的,還必須自己親眼觀察。還有就是搞生產也是分秒必爭的,一旦接過班了,再想從頭跑到尾、從尾跑到頭地把頂板管理的怎么樣、支架的狀態怎么樣了解全面就沒有時間了,所以,我必須提前了解,也好提前做好各種預防措施。”
老夏的三個孩子,全部在井下工作。這些年來,他在家里有個不成文的規定,誰在礦上獲獎了,他再拿出同樣的錢給予重復獎勵,以示鼓勵。
前兩年,在礦制衣廠工作的大兒媳婦張道榮連續兩年獲得了先進,他就兩次獎勵了兒媳婦。今年,在礦機安工區工作的二兒媳婦喬靜又獲得了先進,他同樣發了“獎金”。
孩子們都聽話,也是老夏很欣慰的事。去年,大兒子和二兒子兩個家庭表現得好,工作也都干得不錯,他按照孫子的愿望,每人給買了臺3000多元的咖啡機。
提及退休,老夏給自己算了筆賬,就是每月能拿到退休金5000多元,即便沒有其他存款,也夠自己和老伴消遣的。老兩口一是要到全國各地逛逛。二是要輪流在三個兒子家居住。
筆者問:“你怎么理解幸福與快樂?”
“當個好工人,給自己和家人一個好心情!”
當下流行的“心靈小康”一詞映在了筆者的腦海。它可以是一種感覺,可以是一種豁達的心態,也可以是人生一種精神、一種追求、一種實踐的醒悟,也來源于生活的輕松與滿足,以及對于未來充滿無限的憧憬與希望。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奚愷元,他在研究了中國人群的幸福感后發現,安居樂業是中國人最終的幸福訴求。
在夏師傅這里,我們找到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