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龍斌,郭航遠,邢楊波,彭 放
冠心病心絞痛是中老年人的常見心血管疾病,其病理基礎是冠狀動脈病變導致冠狀動脈血供不足,從而引發心肌缺血、缺氧所致一系列臨床綜合征。該類患者血液黏稠度高,可進一步加劇心肌缺血缺氧癥狀[1,2]。近年來,隨著外科血管重建、心臟介入技術的不斷發展,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的死亡率明顯下降,但因受到設備條件、操作者技術水平及患者的經濟狀況等因素的限制,內科藥物治療仍是其最基礎有效的治療方法[3]。中醫藥治療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愈發顯示其獨特的優勢[4,5]。本研究應用中成藥益心舒膠囊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旨在探討其臨床療效及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1月—2012年6月我院門診或住院治療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124例,均符合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政局頒布的《心血管系統藥物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西醫診斷標準,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中醫診斷標準[6],排除嚴重心、肝、腎功能衰竭及惡性病變者。124例中男70例,女54例;年齡41歲~79歲(55.6歲±7.4歲);病程3個月至12年;穩定型心絞痛73例,不穩定型心絞痛51例;血瘀阻滯型61例,氣陰兩虛型63例;合并高脂血癥61例,高血壓55例,糖尿病39例,陳舊性心肌梗死11例。將所有患者按照入院順序隨機分為強化組和常規組,每組各6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分型等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降壓、調脂、抗炎、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規西藥治療。對照組加服復方丹參滴丸(天士力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10950111),10粒/次,3次/日,4周為1個療程。治療組加服益心舒膠囊(貴州信邦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Z52020038),3粒/次,3次/日,4周為1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血瘀證積分:參照《活血化瘀研究與臨床》中的計分方法[7];血液流變學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空腹靜脈血,測定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漿黏度、紅細胞比容及血小板聚集率等血液流變學指標。
1.4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進行評價。顯效: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80%,硝酸甘油使用量減少≥80%,心電圖恢復正常;有效:心絞痛發作次數和硝酸甘油使用量減少50%~79%,心電圖有所改善;無效:心絞痛發作次數及硝酸甘油使用量減少不足<50%,心電圖基本無改變。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心絞痛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心絞痛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瘀證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瘀證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瘀證積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而治療組治療后的血瘀證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瘀證積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瘀證積分比較(±s)分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P治療組 62 26.54±5.86 17.86±4.83 9.00 <0.05對照組 62 27.01±5.46 22.52±4.60 4.95 <0.05 t值 0.46 5.50 P>0.05 <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漿黏度、紅細胞比容及血小板聚集率均較治療前顯著下降 (P<0.05),而治療組血液流變學指標的下降程度較對照組更為顯著(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
組別 n 全血黏度(mPa·s)血小板聚集率高切 低切血漿黏度mPa·s紅細胞比容%%治療組 治療前 62 6.65±1.74 10.85±3.47 2.12±0.57 49.47±5.47 56.53±13.85治療后 62 5.24±1.511)2) 8.23±3.941)2) 1.48±0.151)2) 42.38±4.741)2) 36.77±10.531)2)對照組 治療前 62 6.85±1.67 11.34±3.86 2.24±0.46 48.41±4.96 57.33±15.24治療后 62 6.32±1.961) 10.02±3.571) 1.95±0.251) 46.72±4.671) 49.27±13.461)與本組治療前比較,1)P<0.05;組間治療后比較,2)P<0.05
2.4 不良反應 治療期間共發生不良反應5例,治療組2例,對照組3例,均為輕度胃部不適,均未影響治療,繼續用藥2d~3d后自行消失。治療期間血常規、肝腎功能等均無明顯變化。
冠心病患者的冠脈內斑塊破裂引起不全堵塞性血栓,引起心肌急劇性、短暫性缺血與缺氧癥狀,從而導致心絞痛的發生。心絞痛的發生除與神經、血管、內分泌等因素密切相關外,血液流變學異常也是其高危因素[8]。冠心病患者多合并高黏血癥,可增加心臟負荷和血液阻力,減少冠脈血流量以及微循環灌注,從而加重心絞痛程度,嚴重者可發生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9]。因此,改善血液高黏狀態在冠心病心絞痛患者治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祖國醫學認為,本病屬于“心痛”、“胸痹”等范疇,瘀血阻滯、心脈痹阻為其主要病機,呈現本虛標實的病理特征。本虛責之于氣、血、陰、陽,標實涉及氣滯、血瘀、寒凝、痰飲、火熱等因素。治療上多采用活血化瘀方法。研究認為,氣虛血瘀證是冠心病心絞痛最常見的證型之一,“氣盛則血充,氣虛則血竭”。因此,治療當以益氣活血、化瘀止痛為主[10,11]。益心舒膠囊主要由丹參、人參、麥冬、黃芪、五味子、山楂、川芎等配伍而成,具有活血化瘀、益氣復脈、養陰生津的功效。方中丹參與人參為君藥,黃芪、麥冬、川芎為臣藥,山楂、五味子為佐使。全方共奏活血化瘀、益氣復脈、養陰生津之功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心絞痛癥狀的總有效率為87.1%,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7.7%(P<0.05),提示益心舒膠囊在控制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癥狀、改善心電圖缺血表現方面的療效優于復方丹參滴丸。同時,治療后,兩組血瘀證積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而治療組治療后血瘀證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進一步證實了血瘀是本病的主要病機,且益心舒膠囊對改善血瘀具有良好的療效。本研究還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漿黏度、紅細胞比容及血小板聚集率均較治療前顯著下降,但治療組的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益心舒膠囊能可有效改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的血流動力學,從而改善微循環,增加心肌收縮力[12,13],且治療期間無明顯的毒副反應,患者具有較好的依從性。
綜上所述,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上給予益心舒膠囊治療是安全有效的,可有效緩解心絞痛癥狀,活血化瘀,改善血流動力學。但鑒于本研究樣本量較小,觀察時間短,其遠期療效還尚待于大樣本前瞻性的研究進一步證實。
[1]朱莊莊.血液流變性變化在老年人心絞痛發病中的臨床意義[J].微循環學雜志,2005,15(2):57-58.
[2]Gori T,Damaske A,Muxel S,et al.Endothelial function and hemorheological parameters modulate coronary blood flow in patients without significant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Clin Hemorheol Microcirc,2012,30(3):171-175.
[3]姚魁武,張良登,王階,等.近5年部分核心期刊中醫藥治療冠心病心絞痛隨機對照試驗的質量評價[J].北京中醫藥,2011,30(3):171-175.
[4]王芳芳,顧寧.益氣活血法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研究述要[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9,23(1):16-18.
[5]馮玲,付小奎,崔永強.治療冠心病心絞痛中成藥的應用現狀[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9,7(7):811-814.
[6]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1輯)[S].1993:41-45.
[7]陳可冀.活血化瘀研究與臨床[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3:3-7.
[8]聶能忠.60例參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臨床療效觀察和血液流變學影響的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07,2(21):23-25.
[9]蔣紅紅.丹紅注射液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血液流變學的影響及療效觀察[J].陜西中醫,2010,31(1):39-40.
[10]陳靖,張為,劉玉慶,等.益心舒膠囊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氣陰兩虛兼血瘀證臨床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8,6(5):507-508.
[11]洪斌.益心舒膠囊治療糖尿病伴冠狀動脈支架術后心絞痛療效評價[J].中國醫藥,2009,4(12):980-981.
[12]陳滿清,陳景開,夏陽益,等.心舒膠囊對中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微循環學雜志,2010,8(5):539-540.
[13]熊宗華,陳玲玲.益心舒膠囊對PCI術后血液流變性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9,8(5):358-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