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燕,童晨光,張曉暉,祁江峽,王文靖
臨床上發現急性腦梗死患者的中醫證型常常是錯綜復雜,單一的典型的中醫證型往往少見。那么急性腦梗死中醫證型的復雜性與患者腦梗死的嚴重程度是否相關?如果上述的結論是肯定的,那么我們即可從中醫證型初步判斷急性腦梗死患者病情的輕重及預后,對臨床的治療可以起到指導作用。
1.1 研究對象 2011年9月—2012年3月在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就診的急性腦梗死患者共122例。入選標準:入選病例全部經頭顱CT或磁共振成像(MRI)檢查確診,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腦梗死的診斷標準[1];病程不超過1個月。排除腦出血、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栓塞者。
1.2 評定方法 入院時即刻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中醫辨證依據國家科委攻關項目85-919-02-0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科研組”診斷標準,包含風、火、痰、瘀、氣虛、陰虛陽亢六個證型。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對中醫證型合并數目與NIHSS評分進行一元線性相關與回歸分析,并對不同中醫證型的NIHSS評分進行方差分析。
2.1 臨床資料分型結果 122例病例中,單證型2例,合并證型120例。含風證38例,含火證45例,含痰證87例,含瘀證76例,含氣虛證34例,含陰虛陽亢25例,合并證型的數目為2個~4個。可見含痰證、瘀證的患者數量最多。
2.2 中醫證型合并數與NIHSS評分的相關性分析 中醫證型合并計數與NIHSS評分的一元線性相關與回歸分析顯示,急性腦梗死患者中醫證型合并數與NIHSS評分不相關(r=0.035,P>0.05)。
2.3 不同中醫證型NIHSS評分的組間比較(見表1)瘀證的NIHSS評分與其他證型NIHSS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均數的兩兩比較(±s)分

表1 不同中醫證型NIHSS評分方差分析
急性腦梗死屬于“中風”病范疇,其證候的分類臨床十分繁多[2],也充分證實了腦梗死中醫證型的復雜性。NIHSS評分適用于各種類型的卒中,不僅可對神經功能缺損進行評定還可以較準確的判斷卒中的預后[3]。本研究表明,急性腦梗死患者的中醫證型單證型病不多見,常見合并證型,其中以合并痰證和瘀證較多見。急性腦梗死患者中醫證型合并數的多少,與其NIHSS評分的高低無相關性,即急性腦梗死患者中醫證型復雜與否和其臨床癥狀的輕重無關。急性腦梗死患者的NIHSS評分和合并的證型相關,即合并瘀證的腦梗死患者往往NIHSS評分較合并其他證型的患者高。
痰瘀交結屬中風病常見證型,痰瘀交結是中風病的基本病機,也是中風病的主要誘因,貫穿于中風病的各期[4]。痰與瘀,二者之間存在著相互轉化、共同消長的內在聯系。在一定條件下,痰可轉為瘀,瘀可以轉為痰,二者互為因果[5]。痰瘀交結在中風病的發病全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是缺血性中風的中心病理環節及辨治要點[6]。本研究中夾雜痰證、瘀證的證型占到首位,也再次證實了痰、瘀在中風發病機制中的重要性。但本研究進一步證實了挾雜瘀證的患者NIHSS評分高于其他證型,即挾瘀證的急性腦梗死患者較其他證型患者臨床癥狀重,預后差。
急性腦梗死患者癥狀的輕重、預后與合并多少個中醫證型無關;而與合并什么證型有關:急性腦梗死合并瘀證的患者較其他證型患者臨床癥狀重、預后差。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只是初步的研究,尚未進行大樣本、隨機的研究。進一步研究如能將中醫的辯證進行量化,并將其與急性腦梗死的NIHSS評分及腦血管病變嚴重程度的關系進一步研究,臨床意義更大。
[1]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實用內科雜志,1997,17(5):313.
[2]酈永平,陳啟光,張菊萍,等.急性腦梗死辯證分型研究[J].江蘇中醫藥,2004,25(1):14-16.
[3]濮月華,王擁軍,趙性泉,等.自發性腦出血30天病死率的預測方法研究[J].中國卒中雜志,2007,2(6):475-481.
[4]范文濤,王倩,閆詠梅.痰瘀交結型中風危險因素研究及中醫“治未病”早期干預[J].新中醫,2011,43(1):11-12.
[5]郭亮.從痰瘀互結論治中風病[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3(6):51-52.
[6]劉紅權.淺論痰瘀交阻與缺血性中風[J].四川中醫,2008,26(3):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