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展翅,邱 斌,夏光明,鄭 操,倪小紅
急性腦梗死是常見的臨床急癥,約占腦血管病的75%以上,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特點。高血脂是動脈粥樣硬化和高血黏綜合征的發病原因,也是腦梗死的重要的獨立危險因素[1,2]。動脈粥樣硬化是腦梗死的病理生理基礎,據報道,78%的腦梗死患者有頸動脈斑塊形成[3],20%~30%的腦梗死是由于頸動脈顱外段狹窄性病進行性發展所致[4,5]。本研究以急性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觀察蒲參膠囊治療急性腦梗死血脂和全血黏度的影響,并通過彩超觀察治療前后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變化,進一步探討蒲參膠囊對腦梗死的療效及其可能的作用機制。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7年8月—2011年8月在我院神經內科門診和住院治療的急性腦梗死患者6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齡40歲~75歲(58.0歲±4.8歲);對照組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齡45歲~78歲(60.0歲±5.2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血脂、全血黏度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病例標準 所有病例均經頭部CT證實,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訂的診斷標準[6];發病時間在6h~72h的急性頸內動脈系統首次發作的腦梗死患者;年齡40歲~78歲;合并血脂異常、全血黏度異常、頸動脈粥樣硬化;堅持治療者。
1.3 排除病例標準 短暫腦缺血發作,腦出血;特殊部位(小腦、腦干)梗死;由腫瘤、外傷、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引起腦栓塞者;合并有嚴重心、肝、腎、內分泌、血液等嚴重原發性疾病,1個月內有創傷或手術史;過敏體質或已知對本藥成分過敏者。
1.4 治療方法 所有急性腦梗死患者在觀察期間均按照《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治療方案治療[7]。治療組口服蒲參膠囊(江蘇蘇中海欣制藥有限公司)4粒,每日3次,療程為6個月。對照組除了蒲參膠囊外,其他治療如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壓、血糖等同治療組。所有研究對象停用影響血脂代謝的藥物。
1.5 觀察指標 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6個月后取空腹靜脈血進行血脂和全血黏度的檢測,并檢查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了解治療前后斑塊大小、厚度和數量以及頸動脈中層內膜厚度(IMT)的變化。
1.5.1 血脂檢測 采用氧化酶法在全自動生化儀測定血清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終點法在全自動生化儀測定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
1.5.2 全血黏度檢測 采用毛細管法在全自動血流變分析儀測定高切、低切全血黏度。
1.5.3 頸動脈彩超檢測 使用美國HP-5500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頸率為710MHz,行兩側頸動脈檢查,由固定專人測定,患者仰臥位,測量頸總動脈距分叉2cm處中層內膜厚度。仔細觀察斑塊表面的形狀及內部回聲情況,并測量斑塊大小、厚度和數量。
1.5.4 腦血管病事件發生率調查 所有患者于治療開始至1年進行隨訪,調查兩組患者發生缺血性腦血管病,包括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急性腦梗死的例數,計算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率。
1.5.5 安全性檢查 血、尿、糞三大常規;肝、腎功能等。
2.1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變化(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變化(±s)mmol/L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變化(±s)mmol/L
組別6.52±1.05 2.42±0.58 1.26±0.46 3.85±0.96治療后 6.20±0.98 2.28±0.62 1.32±0.58 3.66±0.82治療組 治療前 6.48±1.18 2.52±0.73 1.22±0.45 3.91±1.16治療后 4.45±0.821) 1.32±0.781)2) 1.42±0.58 2.82±0.881)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2)P<0.05 TC TG HDL-C LDL-C對照組 治療前
2.2 兩組治療前后全血黏度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全血黏度比較(±s)mPa·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全血黏度比較(±s)mPa·s
組別 高切 低切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治療前 治療后7.2±2.4 5.6±1.8 12.2±2.8 9.5±1.9治療組 7.4±2.3 4.8±1.61) 12.8±3.1 8.7±1.51)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頸動脈彩超變化(見表3)
2.4 兩組腦血管事件發生率比較 治療組在6個月內再次出現TIA 2例(次),發生急性腦梗死1例,腦血管事件發生率9.37%。對照組出現TIA 3例(次),發生急性腦梗死2例,腦血管事件發生率17.8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頸動脈彩超變化(±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頸動脈彩超變化(±s)
組別 斑塊大小(cm2)斑塊厚度(mm)斑塊數量(個)IMT(mm)0.082±0.022 2.04±0.40 3.22±0.68 1.64±0.36治療后 0.079±0.020 1.96±0.28 3.12±0.58 1.56±0.40治療組 治療前 0.081±0.026 2.08±0.41 3.20±0.78 1.60±0.38治療后 0.065±0.0181)2) 1.54±0.301)2) 3.04±0.48 1.18±0.341)2)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2)P<0.05對照組 治療前
2.5 藥物不良事件 研究期間,治療組在使用過程中有3例患者于開始服藥時出現腹脹、惡心,3d~5d后自行緩解,但均能堅持服藥,未見肝腎功能異常、過敏及其他毒副反應。
TC、TG或LDL-C升高、HDL-C降低,可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LDL-C是膽固醇的主要載體,當血漿LDL升高時,可以向內皮下遷移,在局部活性氧的作用下發生氧化作用,形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ox-LDL),刺激內皮細胞單核巨噬細胞、平滑肌細胞合成和釋放一系列細胞因子,損傷內皮細胞,使其對脂蛋白和其他血漿有形成分的通透性增加。同時暴露了內皮下膠原組織,導致血細胞和血小板黏附聚集[8]。同時,血脂升高,還會引起血黏度升高,血液流動速度減慢,血液流量減少造成微循環障礙,易引發腦血栓形成。另一方面,血管內基膜缺氧受損,血液中高濃度的脂肪更易沉積在血管內壁,使血管內壁粗糙、硬化、狹窄,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硬斑塊又稱穩定斑塊,其纖維帽較厚,脂質池小,較硬,血栓不易脫落[9,10],軟斑和混合斑則發展快,易伴發斑塊的潰瘍、破裂、出血,誘發栓子生成物質的產生,促使管壁的血栓形成,血栓脫落形成腦栓塞[11,12]。
蒲參膠囊由何首烏、蒲黃、丹參、川芎、赤芍、山楂、澤瀉、黨參8味藥組成,其中何首烏滋腎益肝,養陰填精,調降血脂。蒲黃化瘀利滯、活血通絡。丹參、川芎、赤芍、山楂活血化瘀、消食導滯。黨參、澤瀉健脾益氣、利水祛濕。全方合用活血化瘀、祛濕降濁、滋腎健脾,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病機相合。其降脂作用機制可能在于抑制外源性脂質的吸收,抑制脂質合成,影響脂質的分布運轉與清除,促進脂質排泄[13,14]。
本研究結果顯示,蒲參膠囊具有降低血脂作用,尤以TG明顯;蒲參膠囊還可以降低血黏度,抑制血小板活化,減少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作用,與相關文獻相一致[15,16]。頸動脈超聲檢查作為一種無創檢查手段,為急性腦梗死患者提供各種重要的指標。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蒲參膠囊具有降低頸動脈內膜厚度,減少頸動脈斑塊大小和厚度,IMT有明顯下降,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可阻斷和逆轉頸動脈粥樣斑塊,特別是不穩定斑塊療效更為明顯,其機制可能與通過調節血脂代謝,使進入斑塊內的膽固醇下降,并下調各項炎癥相關因子有關[17]。本研究通過發病6個月內觀察,治療組腦血管事件復發率明顯降低,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且無肝腎功能損害、過敏等藥物不良事件 發生,安全有效。
[1]陳可冀.實用中西醫結合內科學[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9:1278.
[2]王吉耀.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46.
[3]Kazmierski RW,Watala C.Intima-media comlex thickness ofcommon carotid artery as a risk factor for stroke[J].Neurochir Pol,2000,34(2):243-253.
[4]Sitzer M,Muller W,Sieler M,et al.Plaqueulceration and lument thrombus are the main source sofcerebral microemboli in high grade inter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J].Stroke,1995,26(9):127-135.
[5]Hassan A,Markus HS.Genetics and ischaemic stroke[J].Brain,2000,123:1784-1789.
[6]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7]饒明俐,王文吉,黃如訓,等.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49-56.
[8]趙永平.臨床血脂100問[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35-36.
[9]Plutaky J.Atherosclerotic plaque rupture:Emerging in sights and potruneties[J].Am J Cardiol,1999,84(1):15-20.
[10]Stoll G,Jancler S,Sitzer M,et al.Unatable carotid stenosisan inflammatory[J].Disease Ervenarzt,2000,71(12):955-962.
[11]高慶春,黃如訓.頸動脈粥樣硬化超聲檢查的新進展[J].國外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2001,9(5):291-294.
[12]史玉泉,周孝達,汪元級,等.實用神經病學[M].第2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4:635.
[13]王宇暉,周超凡.中藥降脂研究進展[J].中國中藥雜志,1999,24(3):184.
[14]王四旺,謝艷華,王劍波.中藥蒲參膠囊的研究綜述[J].醫藥研究,2004,3(1):64-67.
[15]劉宗蓮,吳圣賢,高改地.蒲參膠囊治療高脂血癥的臨床療效評價[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3(3):227-229.
[16]鄧慶梅.瑞舒伐他汀鈣片與蒲參膠囊降脂療效比較[J].中國傷殘醫學,2011,19(12):21-23.
[17]張雪梅.蒲參膠囊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臨床研究[J].中成藥,2008,8(8):1105-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