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奇英,雷肖紅
近幾年研究發現,高血壓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發病率逐年上升,已成為影響人們健康的常見疾病,其主要病理表現為動脈粥樣硬化。近年大量臨床研究及流行病學研究證實,血漿同型半胱氨酸(Hcy)代謝異常導致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與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有關,是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形成等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1,2]。本研究主要觀察高血壓病合并冠心病患者Hcy的變化。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06年1月—2008年12月入住我院的胸痛患者160例,男61例,女99例,年齡37歲~78歲(55.62歲±9.17歲)。按1999年WHO制定的高血壓診斷標準確診為高血壓病,同時經冠狀動脈造影證實至少有一支冠狀動脈主要分支狹窄≥50%。穩定型心絞痛組86例,男28例,女58例;年齡37歲~75歲(53.62歲±9.17歲);肌鈣蛋白<0.05ng/mL。不穩定型心絞痛組41例,男21例,女20例;年齡43歲~76歲(60.39歲±8.36歲);肌鈣蛋白0.05ng/mL~0.5ng/mL。急性心肌梗死組33例,男12例,女21例;年齡49歲~78歲(59.79歲±9.17歲);肌鈣蛋白>0.5ng/mL。排除心肌炎、心肌病、心內膜炎、風濕性心臟病、結締組織病和急慢性感染疾病。
1.2 方法
1.2.1 血壓測定 按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袖帶血壓測定標準進行測定。
1.2.2 Hcy檢測 晨起空腹采血,用美國Beckman coulter LX-2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采用循環酶法測定,試劑由上海申能德賽公司提供,批號34028-943028。
1.2.3 肌鈣蛋白測定 晨起空腹采血,用美國Access Bakman coulter儀采用化學發光法測定,試劑由Backman庫爾特有限公司提供,批號121410。
2.1 各組Hcy比較(見表1)隨著冠心病斑塊不穩定性的增加,Hcy呈增高趨勢。
表1 各組Hcy比較(±s)μmol/L

表1 各組Hcy比較(±s)μmol/L
組別 n Hc y 86 9.60±2.56不穩定型心絞痛組 41 15.30±2.961)急性心肌梗死組 33 25.90±3.891)2)與穩定型心絞痛組比較,1)P<0.05;與不穩定型心絞痛組比較,2)P<0.05穩定型心絞痛組
2.2 冠狀動脈不同病變支數Hcy比較(見表2)3組Hcy隨冠脈病變支數增多呈上升趨勢,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表2 冠狀動脈不同病變支數Hcy比較(±s)μmol/L

表2 冠狀動脈不同病變支數Hcy比較(±s)μmol/L
組別 n Hc y 40 13.8±1.76雙支病變組 51 15.6±2.32三支病變組單支病變組69 16.3±2.52
同型半胱氨酸即2-氨基-4巰基丁酸,為一種含硫氨基酸,是甲硫氨酸代謝的中間產物。大部分的同型半胱氨酸在血中通過二硫鍵與蛋白質結合,只有很少一部分游離同型半胱氨酸參與循環,正常人體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很少。隨著人們對同型半胱氨酸的深入研究,都指出高Hcy是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3],杜萱等[4]的研究指出Hcy水平與動脈粥樣硬化程度呈正相關,發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險性7%歸因于高Hcy血癥。
本研究結果顯示,高血壓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隨著病變不穩定程度的增加,由穩定型心絞痛組、不穩定型心絞痛組、急性心肌梗死組Hcy濃度依次呈增高趨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同時,冠狀動脈單支病變、雙支病變到三支病變,Hcy濃度依次呈增高趨勢,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Hcy作為動脈硬化及血栓形成的指標,與冠脈斑塊的嚴重程度相關性不強,與斑塊不穩定性密切相關。Hcy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機制目前認為主要是抑制內皮細胞DNA的合成,促使大量自由基和活性氧化物的生成,引起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促進動脈血管平滑肌細胞的增生,同時抑制凝血酶調節蛋白在內皮細胞表面的表達,降低抗凝血酶的活性,促使血小板黏附聚集,導致血栓形成或動脈粥樣硬化[5]。有研究認為[6]Hcy是通過增強炎癥反應,損傷內皮細胞功能和促進血凝瀑布反應等多個環節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
本研究結果提示,高血壓病并發冠心病患者發現高Hcy提示冠脈斑塊不穩定,易發生急性事件,應予積極治療。
[1]Hu YH,Ma YT.Advances in research in relationship between hyperhomocysteinemia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J].Advance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2009,30(4):682-685.
[2]Ou ST.S-adenosyl homocysteine and atheroselerosis[J].Cardiovascular Diseases,2009,36(5):267-269.
[3]Nilsson K,Gustafson L,Huhberg B.Plasma homocysteine and vascular disease in psychogeriatric patients[J].Dement Geriatr Cogn Disord,2006,21(3):148-154.
[4]杜萱,吳暢.同型半胱氨酸與動脈粥樣硬化[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0,28(3):239.
[5]王立新,何青芳,俞敏.同型半胱氨酸與高血壓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08,5(9):199-202.
[6]Sauls DL,Arnold EK,Bell CW,et al.Prothrombotic and pro-oxidant effects of diet-induced hyperhomo cysteinemial[J].Thromb Res,2007,120(1):117-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