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玲
糖尿病是一組以慢性血糖增高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長期代謝紊亂可引起多系統損害,導致眼、腎、神經、血管等組織器官的慢性進行性病變、功能減退及衰竭[1]。根據2010年楊文英等調查數據顯示,我國20歲以上成年人中糖尿病的患病率已經達到9.7%[2]。英國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和美國糖尿病控制與并發癥研究(DCCT)等提示控制糖尿病對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至關重要。
大量證據顯示,糖尿病的控制不能僅僅關注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抵抗的內環境還會引發一系列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因此全面干預糖尿病相關的超重和肥胖、血脂紊亂、高血壓、血液高凝狀態和血管內皮非特異炎癥等,才能有效預防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大大降低其致殘率和致死率。近年來,降糖藥物降糖外的作用受到廣泛關注。研究顯示,阿卡波糖因其能夠延緩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增加飽腹感,可能對糖尿病患者的體重和血脂譜產生有益的影響。本研究觀察了在預混胰島素基礎上聯合阿卡波糖治療2型糖尿病,在體重和血脂譜方面是否會有額外獲益,并進一步驗證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1 一般資料 2010年11月—2011年10月于我院內科門診或住院治療的糖尿病患者52例,入組標準:符合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的糖尿病診斷標準和2型糖尿病分型標準;口服降糖藥治療失敗,且空腹血糖(FPG)≥10mmol/L者。排除標準:肝功障礙(肝酶超過正常上限2倍),以及有嚴重心、肺、腎疾患及其他嚴重器質性疾病和糖尿病急性并發癥者;妊娠、哺乳期婦女和年齡小于18歲者;有明顯消化和吸收障礙的慢性胃腸功能紊亂患者;既往出現過對阿卡波糖過敏者;近1月內使用他汀類降脂藥及三酰甘油高于4.5mmol/L者;近1月內使用二甲雙胍或減重藥物者。
52例患者隨機分為阿卡波糖組和對照組。阿卡波糖組26例,年齡(46.1±9.3)歲;體重指數(BMI)23.9kg/m2±2.9kg/m2,FPG13.1mmol/L±3.9mmol/L。對照組48例,年齡(47.3±10.5)歲;BMI23.2kg/m2±3.1kg/m2,FPG12.2mmol/L±3.3mmol/L。兩組患者年齡、BMI、FPG等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組前進行糖尿病飲食和運動治療及低血糖相關知識的教育,確定理解并知情同意后于次日晨空腹留取血標本測定血脂譜和肝功能(北京普朗PUS-2018半自動生化分析儀),并穿薄衣由專人測量身高、體重。之后兩組均在飲食、運動治療基礎上進行降糖藥物治療,阿卡波糖組給予阿卡波糖片(商品名:拜糖平)和預混胰島素制劑(商品名:諾和靈30R/50R),對照組單純給予預混胰島素制劑。
預混胰島素起始劑量0.2U/(kg·d)~0.3U/(kg·d),監測7次血糖,根據血糖水平,每2d~3d調整一次胰島素劑量;阿卡波糖組在預混胰島素治療基礎上,三餐時同時加服阿卡波糖(50mg/每餐),調整血糖達標后治療12周。治療期間,每周至少監測并記錄1d完整的7次血糖,同時記錄患者的不良反應和低血糖事件(低血糖事件,即血糖低于3.9mmol/L伴或不伴低血糖癥狀);治療12周后,于治療結束日±3天內,所有患者連續2d測量FPG和餐后2h血糖(2hPG),記錄胰島素日總量,并于清晨空腹留取血標本測定血脂譜和肝功能、穿薄衣由專人測量體重。
1.3 統計學處理 用SPSS 13.0軟件包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樣本t檢驗,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FPG、2hPG等指標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治療后阿卡波糖組患者2hPG和低血糖發生率均降低(P<0.05);兩組FPG無統計學意義(P>0.05);阿卡波糖組胰島素日用量少(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FPG、2hPG等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后FPG、2hPG等指標比較(±s)
組別 FPG mmol/L 2hPG mmol/L胰島素日用量U低血糖發生率%5.7±1.4 6.9±1.8 40±8 0.8±0.3對照組 5.9±1.7 8.3±2.2 53±10 1.5±0.7 t值 -0.65 -3.55 -7.32 -6.阿卡波糖組63 P>0.05 <0.05 <0.05 <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BMI和血脂譜的比較 阿卡波糖組治療后,患者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均較治療前下降(P<0.05);BMI較治療前有下降趨勢,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較治療前有升高趨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后患者BMI增加(P<0.05);TC、LDL-C、HDL-C較治療前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BMI和血脂譜的比較
2.3 不良反應 阿卡波糖組患者治療期間,有5例出現腹脹,均自行改善;治療前后阿卡波糖組未出現肝酶增高。
預混胰島素作為糖尿病患者胰島素補充的一種方式,因其有效且能夠減少注射次數易于被患者接受,其劣勢為患者相對容易發生午餐前和睡前的低血糖,飲食控制不佳時還容易增加體重,從而加重糖尿病患者體內代謝紊亂的狀態。
阿卡波糖通過抑制小腸上皮細胞刷狀緣的α-葡萄糖苷酶延緩碳水化合物吸收,發揮減低餐后高血糖的作用。我國居民以淀粉類食物為主食,因此阿卡波糖在我國糖尿病患者中應用廣泛。近年來,阿卡波糖降糖外的作用受到關注,STOP-NIDDM研究[3]結果顯示糖耐量調節受損人群使用阿卡波糖高血壓發生風險顯著降低(P=0.006)。Salman等[4]證實阿卡波糖有升高HDL-C的作用。潘長玉[5]觀察到阿卡波糖可降低糖尿病患者體重。
基于基層臨床實踐的需要,采用有效簡便的降糖方案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達到疾病的有效控制。本研究在臨床普遍使用的預混胰島素基礎上加用阿卡波糖治療12周后,與單純預混胰島素治療相比,阿卡波糖組2hPG、胰島素日用量和低血糖事件發生率都明顯下降(P<0.05)。阿卡波糖聯合預混胰島素治療的臨床療效得到驗證。
此外,單用預混胰島素糖尿病患者BMI增加,而聯合阿卡波糖治療后,胰島素致BMI增加的作用得到遏制,這與潘長玉的阿卡波糖可降低糖尿病患者體重的研究結果大體相仿[5]。考慮機制可能與阿卡波糖增加患者飽腹感,抑制食欲有關。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阿卡波糖可能通過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腸道菌群并改善腸道多種肽類成分使其更多獲益[6]。本研究中還觀察到阿卡波糖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TC及LDL-C水平,但HDL-C雖有升高趨勢卻未達到統計學意義。這個結果與Salman等研究結果不一致,考慮可能適當增加樣本量并延長觀察時間會得到有益的結論。
綜上所述,本研究證實較單純使用預混胰島素相比,阿卡波糖聯合預混胰島素治療2型糖尿病能獲得一定的改善患者體重和血脂譜的額外收益,且餐后血糖控制和安全性更好,適合基層推廣。
[1]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770.
[2]Yang WY,Lu JM,Weng JP,et al.The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2010,362:2425-2426.
[3]Jean-Louis C,Robert GJ,Ramon G,et al.Acarbose treatment and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hypertension in patients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J].JAMA,2003,290(4):486-494.
[4]Salman S,Salman F,Satman I,et al.Comparison of acarbose and gliclazide as first-line agent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diabetes[J].Curr Med Res Opin,2001,16(4):296-306.
[5]潘長玉.那格列奈與阿卡波糖有效性及耐受性比較研究[J].中華內科雜志,2009,48(4):304-307.
[6]蘇本利.阿卡波糖對2型糖尿病患者糞便中雙歧桿菌數量的影響[J].中華內分泌代謝,2011,27(11):928-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