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作風旨在限權力
新一屆中央力倡轉作風,黨政之風為之一新。群眾感嘆:轉作風,是動了真格了。
不過,這次轉作風,動了真格,見了實效,至今仍有問題不時曝光:面對群眾責問,有人稱“國務院太遙遠”,有的礦泉水瓶裝茅臺、有的紅塔山盒藏“熊貓”,還有機關食堂吃燕鮑翅……不一而足。社會將某些地方政府對八項規定的應付心態,總結成九字經:“觀望風,變相吃,慢三拍”。
如此的情況,說明個別地方政府對中央八項規定看輕了、看淺了、看走眼了。或是這些地方政府認為八項規定轉作風,只是些雞毛蒜皮,因而他們轉小了;或是他們認為中央只是要吹一陣風,因而他們轉慢了;或是他們認為中央只是做表面文章,因而轉歪了。我覺得這些地方政府應該好好想想:轉作風,為什么新一屆中央領導如此重視?轉作風,為什么社會民眾如此關注?
我認為,投注在作風上的目光,與其說是要看住人,不如說是要看住這個人手中的權力。所謂作風問題,莫不是權力突破應有邊界、背離應有準則的失控、失范問題。比如大吃大喝,花的既是公帑,還可能在推杯換盞中搞尋租;再比如文山會海,占用資源不說,更降低了行政效率。所以,轉作風不僅是簡單的轉思想、轉行為,而是更大范圍、更深層次上權力運行的規范問題。好的作風,本身就是建立在對權力的合理認知、正確使用之上。
這些年,我國社會的一大困惑,源自人們對權力隨意行事、任意作為的反感。現實社會里,廣受關注的官員丑聞,不斷彌散的仇官情緒,民間流傳甚廣的揶揄段子,其根源固然有各種原因,但權力的不自覺,不自律,不自愛應是重要因素。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把我們黨和人民群眾隔開”的無形之墻。砌成這堵墻的不良風氣,本質上是權力與權利的對峙。
中央八項規定轉作風,我認為正是看到了這個癥結,找到了限權的切口。轉作風,不僅可進一步改造權力觀,更可成為規范權力運行的著力點。從中央提出改進作風的政治要求,到完善規范權力的體制機制,從大張旗鼓的理念教育,到逐漸變成踏石留印的制度安排:看住預算,管好源頭。財務公開,實時監控。做好審計,發現問題等等,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轉作風這把利刃,指向的是限制權力。由此,中央向社會釋放強烈信號:要用制度給權力套上籠頭。
中央八項規定,將“改進工作作風”和“密切聯系群眾”并提,正是體現以轉作風打破無形之墻的期許。過去,宗旨意識往往訴諸“感性的政治”。為群眾扶危解難、與群眾打成一片,因而被擁護、被愛戴,魚水之喻、親人之情,可為代表。而今天,13億人可能就有13億種利益訴求,在賡續傳統之時,宗旨意識也應體現“理性的政治”。公眾看到權力被關進鐵籠子、放進玻璃房,才會對執政者產生信任與尊重。這樣打下的執政基礎,不是僅僅依賴個人素質,而是源于制度化、規范化的權力運行,無疑更為牢固。
今天,作風體現著現代權力倫理問題,作風建設也可以成為權力運行現代化的途徑。這也意味著,轉作風本質是一個民主問題。民主的精髓,是對權力的限制和監督,既要看到“權為民所賦”,也要做到“權為民所用”。新一屆中央領導履新之初如此狠抓作風,深意正在于此。這契合了世界民主潮流的趨勢,順應了人民民主意識的提升,更是一個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執政黨必然的選擇。
從權力的角度看,作風、學風、文風三者,正是同一問題的不同層面,相互依存、相互聯系,都關聯著黨風。正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二中全會上才把“三風”作為一個整體來強調,嚴正告誡全黨進一步轉變作風、端正學風、改進文風。從轉作風出發,無論是進一步公開政務,還是進一步完善監督,都需要有“自我革命”的勇氣、“自我限權”的決心。
唯其如此,中國的民主政治方能不斷走向更高境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方能如期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