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邦玉 思想永遠不退休

王邦玉,1920年2月出生于四川萬源縣,1933年9月參加工農紅軍,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2月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阜康縣(現阜康市)新中國第一任縣委書記。
1920年,王邦玉出生在四川省萬源縣茶陽坡一個貧農家里,當時家里四口人,和廣大勞苦大眾一樣,受地主、土豪、軍閥的剝削壓迫,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
1933年9月,徐向前同志率領的一支工農紅軍解放了他的家鄉。當時只有13歲的他,也同農村其他的青年一樣,踴躍報名參加了工農紅軍,并分配在三十一軍九十一師二七一團當戰士,他是全團年齡最小的一個。
“1934~1935年長征中,三次過草地。我遇到最困難、最危險的是1935年那次。”王邦玉說,過草地中斷了糧,連野菜、草根都吃光了。當時又餓又累,加上腳上長了個瘡,感染后不停地流膿血,還發高燒,昏倒過幾次,慢慢地掉了隊。幸運的是,后面的收容隊趕上來救了他。
九十一師政治部的一位指導員,把他僅有的一塊饃饃給了王邦玉,并攙扶著他一起走出了草地。“如果沒有那位指導員援助的雙手和那塊救了我命的饃饃,也許我早就不在人世了。那位好心救我命的指導員叫什么名字,我至今都不知道。回頭想想,當時15歲的我,也太粗心了,連救命恩人的名字都記不得。”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王邦玉隨王震將軍的部隊進駐新疆。1950年2月,他被任命為阜康縣新中國第一任縣委書記。
王邦玉的婚禮是阜康縣人民政府成立后的第一位縣委書記的婚禮。“當時,人民政府成立不久,老百姓對共產黨并不十分了解,他們見慣了國民黨的縣太爺平日里的威風氣勢,都想見識一下我這個共產黨的‘縣太爺’在結婚這一人生重大事情上的宏大排場。但是等啊,盼啊!既不見我們發請帖,也不見張羅置辦,都十分納悶,這更增加了人們的好奇心理”。
王邦玉說:“為了不耽誤工作,我們抽了個休息日把婚事辦了。我記得當時我穿著洗得有點發白的舊軍裝,帶著幾個機關干部去娶親了,當天文秀穿的也很普通,我和文秀并肩走在街上,機關的干部阿雄挎著個舊式手風琴,歡天喜地地奏著歡快的曲子。人們望著這從未見過的迎親方式,猛然醒悟過來,不一樣,真的不一樣了,共產黨的縣委書記再也不是當官做老爺的‘縣太爺’了。我們的新房就設在我辦公室的套間里,除了幾張辦公室的桌凳和一張舊木板床外,沒有添置任何新家具。對前來祝賀的人們,我們用茶水、喜糖相待。這歡樂、簡樸的婚禮使人們對共產黨和共產黨的干部有了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