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林火燦
李佐軍:充分釋放民間資本活力
□ 文/林火燦
當前,政府應做好兩件事:一是把做好促進民間資本投入工作與轉變政府職能、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結合起來,打破“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二是要及時完善細化政策,使民間資本對政策取向有更清晰地了解和研判——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
在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應如何發揮民間資本作用,使民間投資真正成為經營性項目的建設者和運營者,成為改善城市基礎設施薄弱環節的重要力量?
記者: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要吸引民間資本參與,促進改善城市基礎設施薄弱環節。對此,您怎么看?
李佐軍: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符合把投資更多投向與民生密切相關領域的政策取向。總的來看,這既是一項惠及廣大人民群眾的舉措,更是擴大投資需求、實現穩增長的重要手段。
這類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過去主要依靠政府投資。近年來,我國民間投資增長勢頭不錯。政府應進一步加強對民間投資的引導,使民間資本更多地參與到加強和改善民生的領域中來。
記者:您認為,政府應采取哪些政策,幫助民間資本提升投資這些領域的收益率?
李佐軍:要吸引民間資本參與其中,關鍵是政府要在各個環節的設計上進行更多考慮,為民間資本投入城市基礎設施營造良好的市場、政策和法治環境。當前,政府首先要做好兩件事:一是把做好促進民間資本投入工作與轉變政府職能、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結合起來,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打破“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激發民間資本的創造活力;二是要及時完善細化政策,使民間資本對政策取向有更清晰的了解和研判,使他們能更放心大膽地進入到上述領域。
記者:有人擔心,國有及國有控股投資可能會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的“肥肉”瓜分了,把“雞肋”項目留給民資。您怎么看這一問題?
李佐軍:從以往的經驗看,這種擔心并非沒有道理。在同一平臺上,民營企業在與國有企業的競爭中處于相對劣勢。要避免國有投資瓜分肥肉的現象,首先還是要加快推進國企改革和壟斷行業改革,形成鼓勵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公平競爭的機制,不能為了發展一方而打壓另一方。這其中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產權制度改革、要素市場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政府監管制度改革,等等。只有這些改革真正到位了,民間資本的活力才能得到充分釋放。
點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民間資本會按照比較效益的原則,不斷地從效益低的行業和企業,流向效益高的行業和企業,及時填補社會生產和服務的空白,并實現最大增值。與此同時政府要營造良好的市場、政策和法制環境,保障并促使民間資本發揮作用。(劉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