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清廉一生

王觀瀾,延安時期曾任中共陜甘寧邊區委副書記,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農業部書記,農村工作副部長。他曾在回憶董必武時總結說:“董老的品德,董老的學問,他追求真理的態度,他革命到底的熱忱,他艱苦樸素的作風等等,都值得我們學習,更值得青年一代學習。”
在中央蘇區,董必武是最高法院院長,但他的生活與紅軍戰士和一般干部同樣艱苦,沒有任何特殊。那時為了節省糧食,干部都是吃“包子飯”,即在蒸飯前把每個人的口糧定量裝在一個小蒲草包里,煮熟后每人發一包。董老和毛澤東、林伯渠、謝覺哉、何叔衡等每人都是一包,沒有哪個多占。
長征到陜北后,董老任中央黨校校長。他同一般工作人員一樣,吃煮黃豆、黑豆,小米飯,喝白菜蘿卜湯。公家每月發給董老5元錢,他還節省出一部分交黨費。在兼任抗大二期四大隊政委時,他工作十分繁重,但生活上仍然非常艱苦樸素。大部隊有3間房,他和時任中華蘇維埃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作戰局長聶鶴亭各住一間,警衛員住一間。他室內只有一張木桌、兩條板凳、煤油燈和筆硯等物,炕上是隨身鋪蓋,替換的衣服裝在布袋內,睡覺時當枕頭用。后來,分給董老一匹馬,但他堅持不用,交給大隊馱運糧食。
1937年9月,國共兩黨實現了合作抗日,董老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由警衛員邱南章陪同赴武漢。為了不暴露身份,到西安以后必須換裝,要打扮成國民黨統治區紳士模樣。所謂紳士模樣,即身穿長袍馬褂,頭戴禮帽。而長袍馬褂的質量和樣式是多種多樣的,有絲綢的,也有普通布料的。禮帽也分等次,上等的10元錢一頂,下等的3元錢一頂。當時,有名望的紳士都身穿絲綢長袍馬褂,頭戴上等禮帽。
邱南章想,董老是黨的元老,過去在武漢是政界顯赫人物,這次代表黨中央出來要同國民黨政界的高層人物打交道,還免不了要同外國人交往,穿戴總得像個樣子。他把這個想法說給了董老。董老聽后堅決不同意,告訴警衛員只買一頂3元錢的禮帽、一雙普通皮鞋,一身普通布料長袍馬褂。
邱南章仍堅持自己的意見,說:“這怎么行呢?共產黨不比國民黨低賤。”董老笑著耐心地解釋說:“南章,我們共產黨人是要革命,不是擺闊氣。同國民黨比,要比抗日,比誰是真正為中國老百姓謀利益,比誰能得到廣大勞苦大眾的擁護。我們不是做‘長命’紳士,只要扮演一個舞臺‘紳士’,穿戴得像個紳士樣子上臺能應付就行了。我是個特殊的演員,不能混同那幫國民黨官員。”在董老的要求下,邱南章給董老買了淺藍色布長袍、黑色馬褂、最便宜的禮帽。這套行裝,董老穿戴了很長時間。
1945年4月中旬到11月中旬,董老代表中國共產黨和解放區人民,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飛赴美國參加聯合國制憲大會并從事外事活動。他在美國度過的半年時間中,仍是一切從儉,精打細算,把節省下來的錢為在延安的黨中央購買了急需用品。

董必武稱自己是革命的一塊布頭

陳云和董必武在一起
在紅安縣的董必武紀念館,收藏著董老當時親筆記下的一份《赴舊金山會議收支賬目單》,其中三項:董捐生活費美金壹仟貳佰陸拾元整;董捐交際費美金貳佰元整;董交制裝費美金壹仟壹佰捌拾伍元整。
以上三項共計2600多美元,董老都作了公用,從美國為《新華日報》采購了先進的印刷機;和章漢夫、徐永瑛印了《中國解放區》實錄,用英文出版了5000本,向世界各國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政策和解放區在經濟、政治上的建設成就,影響很大;還買了打字機、留聲機和英語唱片。這份收支賬目單,每一筆花用都記得清清楚楚,每一分錢干什么都有記載。
1946年11月19日到1947年3月7日,周恩來返回延安之后,由董老領導南京辦事處工作。董老和其他同志吃一樣的飯菜,晚上經常工作到深夜,有時要通宵達旦。董老已是年過花甲的老人,周圍同志提出要買一點奶粉給董老早晚沖著喝,他拒絕了,只是自己在吃飯時,留下一小碗飯、半碗菜湯,夜深時熱一下,作為夜餐。他告訴警衛人員,我們花每一分錢,都要想到延安的黨中央同志,想想前方的戰士和解放區人民,他們比我們要艱苦。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董老擔任政務院副總理,外事活動一天天增加,黨和國家領導人仍穿著戰爭年代的服裝,與新的情境很不適應。政務院事務管理局要給領導人做衣服,董老也在其中。拿來幾種毛料子要董老選,他婉言謝絕了,說:“我有在南京辦事處穿的衣服,不用做了,謝謝你們的照顧,先給其他同志做吧。”實際上,董老平日穿的衣服既少又舊,一雙皮鞋穿十幾年,前掌都裂了,修了修接著穿。穿的貼身背心已成網狀,仍繼續穿;襯衣是補丁加補丁,還舍不得丟。一件毛衣是在美國買的,穿了30年。這種作風,直到他逝世仍保持著。
1954年,董老率黨政代表團訪問東歐,各東道主國為了表示友好,送給代表團的每個成員一筆可觀的經費,用來買些日用品和紀念品,董老提議把這筆經費留給使館公用了。
(本組文章由劉建據資料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