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周勵
如何服務實體經濟
□ 文/本刊記者 周勵
全國人大常委會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認為,目前放開存款利率上限的時機尚未成熟,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的第一步,應是放開金融機構準入。放寬信貸市場準入門檻,具體可從放寬村鎮銀行的發起人資格限制,放開貸款公司股東資格限制,鼓勵中資機構投資金融租賃公司,允許吸收大額存款等方面做起。
吳曉靈提出,國有金融機構壟斷格局有待打破。要解決實體經濟缺錢的問題,最主要的任務是放寬信貸市場準入門檻,應鼓勵中資機構投資設立融資公司,允許租賃公司吸收大額定期存款和發債融資,放寬村鎮銀行主發起人和大股東的資格限制,放寬貸款公司股東資格的限制。

在2013年上半年全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工作會議上,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多次提及信貸資產證券化,要主動與人民銀行、證監會、保監會等有關部門配合協調,研究推進信貸資產證券化常態化發展并轉移到交易所市場銷售。要積極推動信貸資產證券化常態化發展,各銀行要結合實際情況制定計劃、設計產品,逐步選擇在交易所市場發行,中國債券登記結算公司要統一做好登記清算工作。
盤活存量,有兩個方面非常值得考慮:一是國有股份減持;二是銀行賬面貸款的流轉,包括信貸資產轉讓和信貸資產證券化。信貸資產轉讓和資產證券化并不能算創新,國際上已經很成熟。在經濟下行周期中,銀行的不良貸款肯定要上升,這是無法回避的周期性現象。銀行如果能把可能出問題的貸款打折出售,一方面可以減輕自身的資產質量壓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給外圍投資者特別是資產管理公司參與資產處置的機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副部長魏加寧認為,在當前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同時,切莫忘記構筑厚實的金融市場的微觀基礎,大力扶持和培育民營金融機構發展,切實改變目前單一的市場成分格局,這是利率市場化意義得以充分體現的前提條件。
小金融機構的缺失是民間借貸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要鼓勵發展小微企業融資服務機構,為小微企業提供資金支持,要加快和規范發展民營金融機構和面向小微企業、“三農”的中小金融機構。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嚴弘提出,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是利率市場化的前提條件,是國家金融安全網的重要支柱之一,其目的在于保護中小存款人的存款安全,并且在經濟和金融危機中穩定市場信心,防范經濟金融風險。
利率市場化會影響銀行的盈利能力,尤其是存款基礎較為薄弱的中小銀行會面臨更大的經營風險,因此亟須同步或提前建設存款保險制度。存款保險制度也有助于促成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在為中小企業和消費者服務方面形成良好的市場競爭。
西北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白永秀建議,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金融機構破產法律體系,規范金融機構市場退出程序,加強行政退出與司法破產之間的有效銜接。
當前,金融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不健全,影響了金融市場資源配置效率,妨礙了市場的健康運行。退出機制缺位,差而不倒、亂而不倒的現象,無法實現市場的優勝劣汰……這些問題已經成為行業和監管反映比較集中的問題。必須把建立健全市場準入退出機制作為當前一項重要和緊迫的任務去完成。金融機構的破產規定,明確了金融機構的市場退出機制,改變了以前銀行經營虧損全部由國家買單的做法,迫使自己不斷提升競爭力,能夠更有效地配置社會資源。
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院長、教授馮根福建議,建立和完善人民銀行對商業銀行的綜合考核評價體系,這既是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需要,又是人民銀行有效履行職能、強化金融監管的一種新的科學管理方式,同時也是促進商業銀行建立和完善現代金融制度、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的一項重要舉措。
目前,由于基層金融機構的監管工作比較薄弱,存在不少問題。比如金融法規不健全,有關政策規定不明確,金融監管不夠得力,金融機構設置審批的隨意性等, 從而造成亂設代辦機構、專業銀行不專業、農村機構進城、城市的機構下鄉等現象,擾亂了金融秩序,破壞了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亟待強化監管。
陜西省金融辦副主任李忠民提出,目前中國資本市場在當前和未來的發展中仍然存在著股市過度波動等系統性、結構性、體制性、國際性風險,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服務的功能和能力不足,以及支持與服務力度不夠的風險。
建議成立國務院統一領導的監管機構,將目前各個金融監管機構統一聯系起來,共同制定金融和資本市場運行中的各項規則,以推進金融改革,推進中國特色市場經濟全面發展。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擴大企業融資平臺,保持不同層次的市場在發行、上市、交易、監控到退市制度等方面的差異性。
陜西鼓風機(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印建安提出,大力發展債券市場,改善上市公司結構,培育多層次的市場投資主體,為市場引入源頭活水。
資本市場另一個問題,就是債券市場相對于股票市場來說發育太慢。中國現在應該大力發展債券市場,要給地方政府一定的金融資源支配權。越落后地區,資金越外流。財政收入好、GDP高的一些地方也沒有地方金融資源支配權,這是不對的。應在金融資源支配權上適當分權,給地方一定的權力。三板市場、場外交易市場這些權力可以下放給地方,一些地方中心城市,比如中國人民銀行的一些大區行所在地,沈陽、西安、成都、濟南這些區域中心城市,面向本區域的居民發一些債,搞一些場外交易的話,對搞活經濟是有好處的。
西安財經學院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院長楊學義認為,實體經濟只有增強了實力也容易貸到錢?!稗D型升級”可以說是目前我國優化實體產業、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核心理念。首先我國的實體產業應當注重產業的技術進步。傳統產業應當不斷提升自身的技術水平,強化高科技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新興產業則應當著力尋求技術突破,力爭在較短時間內,在某些關鍵技術上超越發達國家,占領產業的制高點。
只有通過產業的市場化改革,打破壟斷,鼓勵更多的經營主體參與競爭,才有可能提高產業競爭力。再次是優化產業結構,淘汰高耗能、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產業或生產方式,發展高科技和低碳產業,才能實現產業結構的轉型,實現生產的環境友好,優化產業發展環境。
中國工商銀行金融研究總監、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長詹向陽提出,大力支持互聯網金融,完善金融業分工體系?;ヂ摼W改變了世界,也正在改變金融。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金融各自的優勢不同,但未來一定是逐漸趨于融合。
互聯網金融業正在從單純的支付業務,向轉賬匯款、跨境結算、小額信貸、現金管理、資產管理、供應鏈金融、基金和保險代銷、信用卡還款等傳統銀行業務領域滲透,在金融產品和服務方面的創新彌補了傳統金融業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