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成志
(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地路處,武漢 430063)
隨著鐵路建設的發展,鐵路建設標準的提高,山區鐵路選線不可避免地遇到礦區等不可繞避因素,因此,為滿足線路方案的可行性與安全性,基于現場實際地質條件對線路方案進行優化就顯得非常必要[1,2]。以某鐵路線路通過一小型采空區為例,在線路方案無法大范圍調整的情況下,探討如何基于綜合勘察手段對線路進行優化調整。
某設計時速200 km鐵路通過梓山圩范圍,因受前后車站站址及跨河方案的影響,線路在某隧道出口通過一片小型采空區,無改線可能,只能進行局部的線位優化。根據區域地質圖分析,該段范圍處于石炭系梓山組砂巖夾炭質頁巖及透鏡狀煤層。從20世紀初以來,該段范圍存在規模大小不等、無規劃的亂掘亂采,是本線地質選線、地質勘察的一大難點。
根據區域地質資料和現場調查了解,該范圍主要為砂巖、炭質頁巖,局部夾透鏡狀煤層,煤質較差,含量較低,品位不高,因此主要是民間私人開采。自清朝后期以來,存在不間斷、零散、無規劃的亂采亂掘。由于時代久遠,多數采洞已坍塌、封閉,無法確定開采規模,巷道大小、走向,無法準確評價其對線路方案的影響。且線路在該區域由于受前后車站站址控制,調整范圍有限。因此,如何快速全面查明采空的范圍和影響,對節約勘探成本、縮短勘探周期、優化線路方案具有重要意義。
測繪是勘察工作的第一手段,也是最經濟適用的方法[3]。通過對該區域的大面積測繪調查,對當地老鄉的走訪,收集整理了25張調查表,初步查明了線路附近采空巷道、洞口的位置、規模、走向等,并對其規模、走向進行了定位,明確其與線路方向的關系,初步評估各巷道、洞口對線路方案的影響。將調查結果展布于線路平面圖上,得到其與線路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測繪平面成果
根據測繪成果,有針對性地選取高密度電法對線路附近的疑似巷道、采空區進一步探查,了解其規模及與線路間的關系,分析其對線路走向的影響[4,5]。因線路右側為貢江,大里程走向與線路方向大致平行,線位不具備右擺的條件,故探尋線路左擺的方案可行性。結合測繪調查的成果,綜合分析,采取四縱四橫的物探測線布置[6],對疑似巷道密集區間距稍密一些,具體布置見圖2。
根據物探成果圖,結合測繪資料進行分析[7,8],以典型縱斷面GD-ZS-2和典型橫斷面GD-ZS-H3為例(圖3、圖4),縱斷面GD-ZS-2成果揭示該測線有2個異常區,與測繪成果相互驗證,但具體位置稍有偏差,后續成果據此進行修正。橫斷面GD-ZS-H3成果揭示該測線有3個異常區,測繪成果顯示該測線應該有5個異常點,根據物探電阻等勢圖,該區域電阻率稍有降低,但與周圍對比不太明顯,初步分析可能為坑洞已進行了回填處理或測繪資料有偏差,待下部結合鉆探資料進行調整。

圖2 物探測線平面布置

圖3 物探典型縱斷面成果

圖4 物探典型橫斷面成果
根據物探解譯成果,結合測繪調查資料,綜合分析,有針對性地布置9個機動鉆探點,對地層進行取芯分析[9-11](圖5)。鉆探結果顯示:9個鉆孔中有4個明顯揭示有采空巷道,所取巖芯中含有支撐的木頭或有掉鉆現象,木頭或掉鉆的位置與物探解譯結果相吻合,有3個在物探異常點附近巖心破碎,分析為鉆孔處于采空巷道附近,因鉆孔口徑較小,一般直徑96 cm,巷道直徑一般2 m左右,鉆孔不一定剛好在采空巷道位置。有2個鉆孔無明顯異常。
根據鉆孔資料揭示的成果,綜合物探解譯圖和測繪資料,增加1條物探測線,并根據資料,對巷道位置進一步修正,其最終勘察成果如圖6所示。

圖5 機動鉆探平面布置

圖6 綜合勘察成果修正
綜合勘察成果資料,線路進行了局部調整(圖7),其中在采空區附近較原線位左移了約80 m,避開了巷道密集地區。目前該隧道施工已通過了該區域,除在洞口附近發現圍巖破碎外,其余地段圍巖尚好,未發現采空跡象。

圖7 線路平面優化成果
(1)根據施工反饋結果,綜合勘察方法在該隧道的運用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2)綜合勘察手段宜盡早進行,為線路方案的穩定及后續工作的開展創造條件。
(3)綜合各勘察手段的優點,可以資料相互驗證對比,減少資料誤差,提高工作效率,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
地質選線對于鐵路線路走向具有重要的意義,以某線路通過小型采空區為例,采用測繪、物理勘探、鉆探等綜合手段對線路附近的地質條件進行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對線路進行優化處理,工程施工反饋,優化后的線路方案安全可靠。
[1]崔學東.山區鐵路選線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鐵道標準設計,2005(6):27-29.
[2]李婭,趙文.鐵路復雜采空區處理措施優化方法的研究[J].鐵道建筑,2008(7):82-85.
[3]陳德論.對山區鐵路地質選線的深入研究[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2(3):59-62.
[4]何振寧.地球物理勘探在鐵路工程建設中的作用[J].鐵道建筑技術,2008(S1):416-418.
[5]張志沛.晉焦線小煤礦采空區工程地質問題的初步研究[J].西北地質,1997(4):54-57.
[6]朱穎.鐵路選線理念的創新與實踐[J].鐵道工程學報,2009(6):1-3.
[7]廖立堅,楊新安,丁春林.鐵路路基雷達探測圖像的自動解釋技術研究[J].土木工程學報,2009(6):31-36.
[8]曾強運.宜萬鐵路堡鎮地區工程地質勘察[J].鐵道勘察,2012(1):41-43.
[9]鐵道第一勘察設計院.TB10012—2007 鐵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7.
[10]鐵道第二勘察設計院.TB10027—2001 鐵路工程不良地質勘察規程[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1.
[11]中南勘察設計院.JGJ87—92 建筑工程鉆探技術標準[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