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雯
(北京城建設計研究總院有限責任公司,北京 100037)
五路居站位于西四環內玲瓏路路中偏北側,是北京地鐵6號線的起點站,同時也是五路停車場的接軌站。由于西四環下有南水北調的引水涵,6號線線路要下穿四環,須下穿引水涵,故五路居站是地下三層車站,埋深約23 m。五路停車場位于下一站慈壽寺站北側,并緊鄰慈壽寺站。五路停車場是地下一層,埋深10 m。五路停車場庫內軌頂高程和五路居站軌頂高程高差9.33 m,為滿足停車場出入場線一度停車(信號轉換)和出入場線最大縱坡不超過35‰的要求,五路居站緊靠西四環設置。五路居站采用一島兩側兩線形式,站臺端部距離西四環路約38 m,站后正線為曲線,因此在站前設置交叉渡線。6號線系統最大通過能力要求達到30對/h、最小行車間隔是2 min。五路居站的折返能力是滿足系統最大通過能力的關鍵。為了實現系統最大通過能力,現對五路居站的配線道岔型號方案進行分析。
北京地鐵6號線采用國家標準軌道交通B2型車,初、近、遠期的列車編組均采用8輛車編組,編組形式為6動2拖(+Tc-Mp-M-M-M-M-Mp-Tc+)。車站站臺有效長度為158 m。地鐵6號線的運營模式較特殊,采用快慢車共軌運營和普通車運營兼容的模式,普通車運營模式即取消快車、列車站站停。
五路居站是6號線的起點站,遠期最大折返列車對數要求達到30對/h。同時五路居站是五路停車場的接軌車站,因此還必須滿足故障列車救援的要求。
地鐵6號線五路停車場位于玲瓏路北側,在五路居站和慈壽寺站之間,并靠近慈壽寺站,五路停車場用地范圍內規劃有地鐵10號線和6號線停車庫,可停放列車分別是40列和8列。其中6號線停車庫位于地下,10號線停車庫位于地上。6號線五路停車場出入線在五路居站站前交叉渡線中間接軌,出場線和入場線分別長501.906 m和 500.113 m,最大坡度是33.164‰。見圖1。

圖1 五路停車場和五路居站關系示意(單位:m)
五路居站的站臺和配線形式有2個方案,即側站臺、站后交叉渡線方案和一島兩側站臺、站前交叉渡線方案,在此簡單說明未采取側站臺、站后交叉渡線方案的主要原因如下。
(1)計算折返能力為31對/h,相對于系統最大30對/h的要求,余量只有3%,低于經驗值10%。(2)車站埋深為4層,車站規模大,工程造價高。(3)正線線間距為5 m,站后折返線采用暗挖、大斷面下穿南水北調管涵,施工風險較大。
根據五路居站的功能要求,結合五路居站的工程條件,推薦采用一島兩側站臺、站前設交叉渡線的形式。6號線正線全線采用9號道岔,為了提高五路居站的折返能力,對2種道岔型號的交叉渡線方案進行比較分析,方案一是采用12號道岔交叉渡線,方案二是采用9號道岔交叉渡線。
采用一島兩側站臺,站臺形式為11 m島站臺+4.5 m側站臺+4.5 m側站臺,正線線間距14 m,站前設12號道岔交叉渡線,交叉渡線中間設道岔連接車場出入線。12號道岔交叉渡線總長168.7 m,道岔中心距離站臺端26 m。列車采用站前折返模式。五路停車場通過站前交叉渡線往正線收發車。為了使故障列車在正常列車的頂推下能夠進入五路停車場,五路居站臺端后左右正線長度都是198.5 m,滿足一列車停車要求。站后正線可以采用小斷面下穿四環路。
(1)方案一折返能力分析
站前折返時間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列車進站時間、停站時間、列車司機室轉換時間、辦理進路時間、列車出站時間。其中停站時間采用35 s,司機室轉換時間20 s,辦理進路時間13 s。12號道岔交叉渡線導曲線半徑為350 m,道岔直向容許通過速度120 km/h,側向容許通過速度為50 km/h。考慮到實際運營中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以及信號折減,為了保證列車不超速,在實際折返時,列車側向過岔速度采用42 km/h。五路居站12號道岔交叉渡線信號布置見圖2。

圖2 五路居站12號道岔交叉渡線信號布置示意
6號線采用移動閉塞信號系統,前后列車追蹤距離不預先設定,而是隨著前車的位置和速度的變化而變化,移動閉塞的追蹤距離最小。列車側向進站距離為733 m,直向進站距離為647.4 m。出站距離319 m。方案一的車站折返能力分析結果見圖3。
五路居站采用一島兩側站臺、站前設12號道岔交叉渡線,在計算車站折返能力的時候,分別計算了3種情況的折返能力。一是,列車利用上行一側的站臺折返,即側向進站、直向出站的方式,經過計算折返能力為25.5對/h。二是,列車利用下行一側的站臺折返,即直向進站、側向出站的方式,經過計算折返能力為26.6對/h。三是,列車利用兩側站臺交叉折返,站臺上始終保證有一列車停靠,乘客隨時都可以上車。這種折返方式下,折返能力達到最大,折返能力為33.9對/h,可以滿足6號線系統最大運能30對/h的要求,并有13%的余量。
(2)工程規模
五路居站采用12號道岔交叉渡線,車站總長度為381 m,總建筑面積約38 730 m2。五路居站12號道岔交叉渡線車站總圖見圖4。
車站埋深受到西四環南水北調管涵控制,軌頂埋深22.55 m,車站覆土厚度為2.9 m,主體為3層明挖結構。車站地下一層為開發層、地下二層為站廳層,地下三層為站臺層,采用12號道岔交叉渡線方案,車站開發區域面積約8 555 m2。車站東端施工時需拆除玲瓏路人行天橋,玲瓏路北側有部分平房拆遷。

圖3 五路居站12號道岔交叉渡線折返能力分析
站臺形式同方案一,采用一島兩側站臺,站前設9號道岔交叉渡線,交叉渡線中間設道岔連接車場出入線。列車采用站前折返模式,五路停車場通過站前渡線往正線收發車。五路居站臺端后左右正線長度198.5 m,滿足一列車停車要求。
(1)方案二折返能力分析

圖4 五路居站12號道岔交叉渡線車站平面總圖
9號道岔交叉渡線導曲線半徑200 m,道岔直向容許通過速度120 km/h,側向容許通過速度為35 km/h。考慮到實際運營中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以及信號折減,為了保證列車不超速,在實際折返時,列車側向過岔速度采用28 km/h。五路居站9號道岔交叉渡線信號布置見圖5。
正線線間距14 m,9號道岔交叉渡線總長126.8 m,道岔中心距離站臺端22.4 m,列車側向進站距離為694 m,直向進站距離608.4 m。出站距離278 m。經過和信號專業的協調,方案2的車站折返能力分析結果見圖6。
五路居站采用島式站臺、站前設9號道岔交叉渡線,在計算車站折返能力的時候,分別計算了3種情況的折返能力。一是,列車利用上行一側的站臺折返,即側向進站、直向出站的方式,經過計算折返能力為22.6對/h。二是,列車利用下行一側的站臺折返,即直向進站、側向出站的方式,經過計算折返能力為25對/h。三是,列車利用兩側站臺交叉折返,站臺上始終保證有一列車停靠,乘客隨時都可以上車。這種折返方式下,折返能力達到最大,折返能力為29對/h。可見方案二采用9號道岔,無法滿足地鐵6號線系統最大運能30對/h的要求。
從折返能力分析圖可以看出,采用交叉折返的方式,列車在站臺上停留的總時間約2 min,乘客到站隨時可以上車,縮短了乘客在站臺候車時間。
(2)工程規模
五路居站采用9號道岔交叉渡線,車站總長度約為335 m,較采用12號道岔交叉渡線方案減少45.6 m,總建筑面積約34 530 m2,比采用12號道岔交叉渡線方案減少約4 200 m2,開發區域總面積約為7 650 m2。車站東端施工時不需拆除玲瓏路人行天橋,平房拆遷面積減少約140 m2。五路居站9號道岔交叉渡線車站總圖見圖7。

圖5 五路居站9號道岔交叉渡線信號布置示意
車站埋深及結構形式與采用12號道岔時基本相同,主體為3層明挖結構。

圖6 五路居站9號道岔交叉渡線折返能力分析

圖7 五路居站9號道交叉渡線車站平面總圖
經過比較,從折返能力來看,方案一折返能力能滿足系統最大運能的要求,而方案二的折返能力較低,只有29對/h,只能滿足快慢車共軌運營模式下24對/h的折返要求。從工程規模來看,方案二的車站面積較小,工程規模也較小。從工程難度來看,2個方案都是站后正線小斷面下穿四環路,施工難度相當。

表1 五路居站不同道岔型號方案比較
五路居站設計時,6號線和S1線是否貫通還不明確,因此在設計時,主要考慮兩線獨立運營時,五路居站是永久折返站,為了保證系統最大30對/h的通過能力,五路居站配線道岔型號采用方案一,即站前采用12號道岔交叉渡線。
若S1線與6號線貫通運營,或者6號線繼續向西延伸,五路居站將作為中間車站和車場的接軌站,取消了列車正常折返的功能。但是在故障情況下,還可以用作臨時折返使用。
[1]北京城建設計研究總院.GB50157—2003 地鐵設計規范[S].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3.
[2]陳翠利.城市軌道交通車站站前折返能力分析[J].交通科技與經濟,2011(6):82-85.
[3]王國軍,宋鍇.城市軌道交通信號系統對車站折返能力的影響[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11(2):68-71.
[4]李英.城市軌道交通折返線相關問題研究[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03(1):28-32,37.
[5]劉華,周天星.城市軌道交通折返站輔助配線設計研究[J].城市軌道交通,2007(2):57-59.
[6]苗沁,周天星.城市軌道交通折返站折返能力分析[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10(11):57-64.
[7]潘楊,李小平.地鐵終點站的實時調度算法[J].東南大學學報,2010,40(1):47-51.
[8]王京峰.宋家莊站折返道岔號碼選擇[J].市政技術規劃,2010,28(S2):46-48.
[9]楊斌,魏佳.天津地鐵6號線終點站折返線方案綜析[J].鐵道工程學報,2010(11):91-94,100.